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1995年,大清歷史終結(jié)于此

 最愛歷史本尊 2024-10-11

野史中的雍正帝,死得比任何一位清代同 行都慘。

相傳,雍正十三年(1735)的某夜,一個叫呂四娘的女刺客為報家仇,喬裝打扮潛入了紫禁城。趁著雍正不備,這位女俠一劍封喉,并割下了皇帝的腦袋。大仇得報后,呂四娘帶上皇帝首級,施展輕功飄然離去,從此在江湖中銷聲匿跡。

堂堂大清皇帝,卻在戒備森嚴的皇宮里遇刺身亡,身首異處。這是大清朝立國以來的奇恥大辱。兒子弘歷(乾隆帝)只能命人用黃金仿制了一個假頭,勉強給父親湊了個“全尸”,無頭雍正才得以體面下葬。

作為雍正王朝的收官軼事之一,“呂四娘刺殺雍正帝”充滿了武俠小說里的快意恩仇。不過,諸如此類的記述,多出自于《滿清外史》《清宮遺聞》等野史著述之中,本就不足為信。

奈何,殺人償命的劇情設(shè)定,向來為國人所喜聞樂見。這讓飽受爭議的雍正帝,在死因方面又多了幾分神秘感。

▲雍正皇帝畫像。圖源:網(wǎng)絡

藝術(shù)源于生活,“呂四娘刺殺雍正帝”的劇情并非空穴來風,這還要從一起文字獄說起。

雍正年間,湖南書生曾靜屢試不第,無奈當起了教書先生。和歷史上不少落榜生一樣,曾靜怨氣很大,逐漸發(fā)酵成了造反。

雍正六年(1728)九月,曾靜派學生張熙遠赴西安,截住了川陜總督岳鐘琪的車轎,秘密遞上一封信。岳鐘琪查閱來信后,不禁嚇出一身冷汗——原來,這老小子是有的放矢,意圖搞策反。

曾靜挑人的眼光很獨到。當時的岳鐘琪不光手握重兵,節(jié)制川陜,據(jù)說還是岳飛的后人。曾靜一伙人想搞革命,顯然是看中了他的身份與兵權(quán),臆想著借南宋抗金名將后裔的大旗(清初自稱“后金”),來個振臂一呼而天下應。

▲雍正時期的川陜總督岳鐘琪。圖源:網(wǎng)絡

不過,曾靜這回算是看走眼了。捧著燙手山芋的岳鐘琪求生欲極強,轉(zhuǎn)頭就把這事匯報給了雍正。經(jīng)查,曾靜原來是讀了明末遺民呂留良的著述,被書中“華夷之別”等反清主張所影響,這才起了造反的念頭。

這一查,拔出蘿卜帶出泥,竟然還有意外收獲。于是,雍正下令清算呂氏一族,族人、門生或處斬,或流放。即便呂留良已經(jīng)去世多年,仍不免被開棺戮尸。

出于最樸素的情感,民間對呂家的慘狀表示同情,一個“呂氏孤兒”形象逐漸形成,進而踏上復仇之路。這才有了呂四娘刺殺雍正帝的民間傳說。

在清廷官方文獻與近侍的回憶里,雍正之死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作為皇帝的生活日記,《雍正朝起居注冊》是這樣描述的:

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戌時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寢宮發(fā)布遺詔給諸王、內(nèi)大臣及大學士。龍馭上賓于二十三日子時。由大學士宣讀朱筆諭旨,著寶親王繼位。

在這份記錄中,沒有女刺客,也沒有無頭尸,只有一個突然發(fā)病、三日暴亡的皇帝。但,正因為是暴斃,才導致真相撲朔迷離。

關(guān)于雍正死因,有種說法是“過勞死”。

康熙去世后,留給雍正的并非太平盛世,而是一個爛攤子。官僚腐敗,國庫虧空,制度崩壞,邊疆還有準噶爾作亂……雍正一上臺,就面臨著王朝隨時可能爆雷的風險。為了革除康熙晚年留下的朝局積弊,雍正對癥下藥,制定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與此同時,為方便溝通地方,雍正還給予了更多低級別官員直接上奏皇帝的權(quán)利。于是,皇帝案前的奏牘、密折大幅增加。雍正曾對大臣們說:“各省文武官員之奏折,一日之間,嘗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親自閱覽批發(fā),從無滯留。

雍正對奏折的批復,可不是寥寥數(shù)語就完事,而是“每折或手批數(shù)十言,或數(shù)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

為了確保新政順利推行,雍正經(jīng)常開啟加班模式。清史學家孟森評價雍正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雍正)者。至其英明勤奮,實為人所難及。”堪稱帝王界的勞模。

在近乎全年無休的狀態(tài)下,工作狂雍正最終力挽狂瀾,將清王朝拉回了正軌,并為之重新打造了一套新的財政與行政系統(tǒng)。此時,雍正才稍微松了口氣,對大臣說:“近年以來,天下庶政漸次就理,下情稍覺洞達,臣工之奏折較前減少,而朕躬精力亦不如前,批答之事始從簡便?!?/span>

高負荷的工作狀態(tài),雖然讓天下逐漸大治,卻也讓年過半百的雍正身體透支,狀態(tài)大不如前。在現(xiàn)代醫(yī)學看來,過勞極易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從而危及生命。這為雍正的暴斃埋下了根子。

此外,丹藥中毒,則被認為是雍正暴亡的另一種可能。

▲《雍正行樂圖》,皇帝一身道士裝扮。圖源:網(wǎng)絡

和明世宗嘉靖一樣,這位清世宗同樣崇道、喜歡嗑藥。雍正曾給全國封疆大吏下過一道密旨,要他們替自己尋覓良醫(yī)名道。雍正素來以嚴酷出名,但在求醫(yī)尋道這件事上,卻展現(xiàn)了少有的寬容,他告訴大臣們:“便薦送非人,朕亦不怪也。”讓地方大員們放寬心,盡量去找就行了。

在召集到一批道士之后,雍正便組織他們在宮苑中煉制丹藥,諾大的圓明園,一度變成了皇家制藥廠。在“藥廠”出品里,有一種叫“既濟丹”的丹藥,雍正不僅自己服用,還經(jīng)常賞賜給信賴的幾個大臣,君臣一齊嗑藥。

但傳統(tǒng)丹藥里富含鉛、汞、硫、砷等有毒成分,對人體傷害甚大。長期服用道家丹藥,究竟對雍正的身體造成了什么影響,現(xiàn)代人無從得知,只能根據(jù)過往帝王服食丹藥致命的記載推測其或許也死于丹藥中毒。

無論是過勞,還是中毒,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皇帝的的確確是死了。

雍正暴斃之后,清廷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安葬這位皇帝。

清初,順治皇帝在河北遵化開辟了清東陵,并長眠于此??滴躐{崩后,按《周禮》“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葬于順治孝陵東南側(cè),形成了清代“子隨父葬”的傳統(tǒng)。按照這一慣例,雍正應當響應昭穆制度,在順治孝陵的西側(cè)建陵。然而,事實卻是,雍正陵寢放棄了清東陵,轉(zhuǎn)而向西,到數(shù)百里外的河北易縣落了戶。

清東陵與清西陵位置關(guān)系。圖源:最愛歷史自制

關(guān)于遠離父祖、到易縣“另起爐灶”這件事,其實是雍正反復思慮后的結(jié)果。

早在雍正五年(1727),雍正就開始為自己籌劃預建壽陵。一開始,雍正派自己最為信賴的十三弟、怡親王允祥帶人到清東陵卜陵。卜陵團隊本想按昭穆葬法,在順治孝陵周邊找一塊吉壤,奈何目標區(qū)域無好穴。得知此事后,雍正下令放寬條件限制——可以擴大范圍,在清東陵周邊再找找。

經(jīng)過實地踏勘,卜陵團隊相中了清東陵以東、遵化城北的九鳳朝陽山。雍正大喜過望,差點半場開香檳。

然而,實地勘測復核后,九鳳朝陽山的缺陷暴露了。堪輿精英們認為此地風水“規(guī)模雖大,形局未全”。更嚴重的是,施工人員也發(fā)現(xiàn)“穴中之土帶砂石”,強行施工會有滲水塌方的風險。對于有著完美主義傾向的雍正而言,這些新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意味著九鳳朝陽山選址成了廢案。

經(jīng)此一事,雍正繼續(xù)放寬范圍限制,新陵址只要在京師周邊即可。條件放寬之后,卜陵隊伍終于相中了一處風水寶地——河北易縣永寧山。他們稱贊此地“實乾坤聚秀之區(qū),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類似于九鳳朝陽山的缺陷,一個都沒有。雍正派人復核之后,也認為此地“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

盡管已經(jīng)尋得風水寶地,但雍正猶豫了,遲遲不肯表態(tài)。個中原因無他,唯有一個顧慮——“(易縣永寧山)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數(shù)百里,朕心不忍?!币馑际?,自己的新陵址離父祖所在的清東陵太遠了,這會顯得自己很不孝。

雍正這么一說,無疑是把難題直接拋給了群臣。

大臣們很清楚,皇帝就是缺一個站得住腳的理由來說服自己。于是,眾人紛紛舉例,稱“夏禹在浙江之會稽,而自啟以下在山西之夏縣,少康又在河南之太康,其間相去奚止千里”。眾臣又拿關(guān)中漢、唐帝陵來佐證,稱“其間相去遠者四、五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這么一對比,易縣到遵化這幾百里路還算遠嗎?

最后,大臣們勸慰皇帝:“易州及遵化州地界與京師密邇,同居畿輔,并列神州,其地實未為遙遠。”又稱永寧山“地脈之呈瑞,關(guān)乎天運之發(fā)祥,歷數(shù)干百里蟠結(jié)之福區(qū),開億萬斯年之厚澤”,埋在那里,對清朝延續(xù)大有裨益。

至此,雍正終于下定決心,死后就長眠在這永寧山下。

雍正八年(1730),泰陵于永寧山下的天平峪開工興建。

不過,未及工程完工,雍正便在執(zhí)政的第十三個年頭里突然駕崩,只得停靈暫厝。直到乾隆二年(1737),雍正才和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敦肅皇貴妃年氏一并葬入泰陵地宮。

雍正泰陵的修建,也標志著清朝在關(guān)內(nèi)的第二個皇家公墓群——清西陵開始形成。

雍正到河北易縣開辟清西陵,卻給繼位者留下了一個難題。

等到乾隆為自己卜陵選址時,問題就出現(xiàn)了:如果沿用“子隨父葬”的規(guī)矩,自己跟子孫后代們死后都躺進清西陵去陪伴雍正,那么遠在遵化的清東陵必然被冷落。

最終,乾隆采用了一個折中之法——昭穆次序,隔代安葬。也就是把“子隨父葬”改成了“爺孫相伴”。

就這樣,乾隆陵寢去了清東陵,而留在清西陵的,便是為雍正之孫——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畫像。圖源:網(wǎng)絡

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有十四個哥哥排在前頭,本來繼位的概率就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奈何自己的兄弟們要么短命夭折,要么風評太差。乾隆只能矮個子里拔高個,選中了沒有什么明顯缺點的嘉慶。

作為清代皇帝里的小透明,嘉慶的存在感實在不高。一方面是因父親乾隆的權(quán)勢光芒太耀眼,另一方面是嘉慶的確也沒什么可以稱道的政績作為。

乾隆六十年(1795),為了兌現(xiàn)諾言,致敬康熙,乾隆宣布禪位給兒子嘉慶。然而,太上皇退位不放權(quán),依舊將皇權(quán)牢牢把持在自己手里,這就把新皇帝嘉慶完全架空了。直到嘉慶四年(1799),乾隆去世,嘉慶皇帝才算熬出了頭,有了實權(quán)。

按照歷史慣性,早期被壓制的君主一旦咸魚翻身,大多會有一番作為。比如漢武帝在祖母竇太后去世后,便放開手腳,干出了一番宏圖偉業(yè)。然而,嘉慶并沒有漢武帝那般雄才大略。他執(zhí)掌權(quán)柄后,所做唯一值得稱道的事,僅僅是懲治前朝遺留的貪官和珅。

嘉慶對和珅的厭惡,早在當皇子時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當時的和珅以善于逢迎而官運亨通,原本連鄉(xiāng)試都考不過,卻僅用六年時間就從宮廷侍衛(wèi)變成了軍機大臣,堪稱升遷奇跡。后來,嘉慶被秘密立為皇儲。提前得知消息的和珅又故技重施,獻上一把玉如意以討好嘉慶,并暗示自己有擁立之功,這讓嘉慶打心底里厭惡此人。

▲和珅,嘉慶上臺后的第一個處置對象。圖源:影視劇照

太上皇乾隆停靈期間,嘉慶皇帝就開始對和珅發(fā)難。

他先是假意命和珅守靈,然后私下找人發(fā)起了彈劾。在一番師出有名的清算后,和珅被一擼到底,于獄中自盡。和珅倒臺后,嘉慶對其抄家,查抄出了巨額財富。這筆錢屬實來得及時——在乾隆朝出現(xiàn)嚴重的財政赤字后,雪中送炭般地給嘉慶朝回了一次血,以至于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懲治完和珅,嘉慶又變回了原來平庸的樣子。可即便是做個守成之君,嘉慶的表現(xiàn)也不盡如人意。

“康乾盛世”結(jié)束后,社會積累的矛盾在嘉慶一朝集中爆發(fā)。嘉慶元年(1796),湖北宜都官員在搜捕白蓮教逃犯時大搞株連,許多無辜百姓受難。最終,官逼民反,受迫害的白蓮教徒和百姓一同起事,掀起了波及鄂、豫、川、陜等地的白蓮教起義。面對聲勢浩大的叛亂,嘉慶皇帝顯得有些手足無措,連續(xù)六次變更前線主帥,犯了用人不專、臨陣換將的忌諱,導致白蓮教起義如滾雪球一般,越鬧越大。

嘉慶九年(1804),在耗費白銀超過二億兩、投入大量兵力之后,歷時九年的白蓮教起義才得以平定。

經(jīng)過這次民變,嘉慶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清朝腐敗的吏治,是官逼民反的禍源。盡管嘉慶有心解決乾隆晚年遺留的種種社會問題,但受制于自己的能力和積重難返的社會現(xiàn)實,他已經(jīng)無法像爺爺雍正那樣力挽狂瀾。

清王朝最大的悲劇在于,在最需要銳意進取、具有魄力的非常之人主政時,偏偏安排了平凡之輩上臺。這也意味著逆風翻盤的可能性不復存在,局勢不可逆轉(zhuǎn)。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61歲的嘉慶皇帝在前往承德避暑山莊途中偶感風寒,病情逐漸加重,于煙波致爽殿駕崩,后葬于昌陵。

嘉慶昌陵位于清西陵界內(nèi)、雍正泰陵西側(cè),相距僅兩里。昌陵所在地原是乾隆留給自己的陵址,但在立下“隔代安葬”的規(guī)矩后,乾隆將其賜給了嘉慶。嘉慶四年(1796),昌陵動土,在“外仿雍正泰陵,內(nèi)仿乾隆裕陵”的設(shè)計要求下,歷時四年完工。

道光元年(1821),嘉慶棺槨葬入昌陵地宮。和早已葬入的孝淑?;屎笙菜D氏,聚首長眠。

越過嘉慶朝這座分水嶺后,清朝在下坡路上越走越快。

和父親一樣,道光也是才具平平之人,沒能讓清王朝及時剎住車,以至于整個國家頹勢愈發(fā)嚴重。僅僅一場鴉片戰(zhàn)爭,清王朝就被洋人撕下了遮羞布。不僅國門被槍炮轟開,還要割地賠款。這一敗,道光心態(tài)都崩了,跑到太廟跪了一天一夜,求祖宗原諒。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圖源:網(wǎng)絡

打了敗仗,割地賠款,道光自然是有愧于先祖。然而,在處理自己的身后事時,道光又展現(xiàn)了雙標的一面——不怎么把祖宗的話當回事。

乾隆在世時,曾給后人定下了一條規(guī)矩——“遵化、易州兩處山川靈秀寬廣,其中吉地甚多,我子孫務須恪遵前訓,永垂法守,斷不必另擇他處,有妨民業(yè)”。往后的嗣皇帝,死后要么去清東陵,要么去清西陵,其他地方一概不準去。

道光即位后不久,就為自己準備壽陵。按照乾隆立下的規(guī)矩,道光本該前往遵化清東陵擇地建陵,但他卻有自己的堅持——自己死后要葬在京城西南的王佐村,哪怕陵寢簡樸一些也都無妨。

道光帝旻寧的執(zhí)拗不為別的,僅僅是因為此地埋葬著他的白月光——孝穆皇后鈕祜祿氏。

嘉慶元年(1796),當時還是皇子的綿寧(繼位后改名旻寧)迎娶了戶部尚書布彥達賚的女兒鈕祜祿氏為妻。雖然是包辦婚姻,但兩人卻是互相看對眼了,成了天作之合。只是造化弄人,成婚十三年后,鈕祜祿氏就因病香消玉殞。嘉慶對這個兒媳的早逝也感到很惋惜,特意命人在王佐村擇地修建陵寢進行安葬。

多年后,成為皇帝的旻寧仍難忘舊愛,在為自己的壽陵選址時擺出一副“死了都要愛”的姿態(tài),堅持要與鈕祜祿氏葬在一起。這可把大臣們給整無語了——老祖宗定下的規(guī)矩可不能隨意更改。

眼見皇帝視祖訓如無物,大臣立馬對王佐村進行各種“批判”,羅列了一大堆風水缺陷和施工困難等客觀上的不足,并建議皇帝更換新址建陵之后,再將孝穆皇后移棺合葬即可。

話說到這個份上,道光只好知難而退,回歸祖訓,在清東陵地界內(nèi)相中了寶華峪,開始建陵。若非大臣們的堅持,道光恐怕會繼雍正之后,再給大清弄出一個“清南陵”。

寶華峪壽陵進展很順利。經(jīng)過六年的施工,陵寢工程于道光七年(1827)秋全面竣工。同年,孝穆皇后由王佐村陵園遷入寶華峪壽陵地宮,道光的一樁心事看似完美解決了??墒牵诘诙甑囊淮渭雷嬷泻?,道光帝打破了對清東陵寶華峪的期待。

道光八年(1828),道光宣布將于九月到遵化祭祖,順帶祭奠亡妻。得知皇帝將要大駕光臨,清東陵的官員們不敢懈怠,趕緊進行大掃除。在此過程中,官員們發(fā)現(xiàn)了問題——地宮墻面竟然出現(xiàn)了水跡

接到奏報后,道光趕緊派人重啟地宮封門入內(nèi)檢查,不料,情況比想象中更嚴重——積水已經(jīng)漫上棺床,孝穆皇后的梓宮都被積水浸濕了兩寸。

看到亡妻幾近被水浸泡,親自下到地宮檢查的道光破口大罵修陵官員“喪盡天良”,并降旨將所有參與督造陵寢的官員進行嚴懲。

有官員建議,帝陵修一修也許還能用。對此,道光嗤之以鼻:“尚云設(shè)法修理者,是何肺腑之言,可笑之至!

自從聽了大臣的勸,于此地建陵,卻慘遇積水泡棺。每每想到此處,道光就窩了一肚子的火氣。無論如何,這次他都不愿再聽勸了——放棄寶華峪,另擇福地重新建陵。

寶華峪地宮滲水一事給道光的觸動很大,以至于他對整個清東陵的地理印象都很差。熱河都統(tǒng)松筠事后曾建議皇帝把新的陵址換到順治孝陵之右、乾隆裕陵東北一帶。但道光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朕自有主見。”

▲道光皇帝畫像。圖源:網(wǎng)絡

道光對于長眠清東陵,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興趣。

他又發(fā)起了新一輪卜陵??拜浫笋R一撥接著一撥,不停地在為皇帝的萬年吉壤奔波。結(jié)果卻是,每次努力踏勘得到的方案,呈報皇帝之后,都沒有回應。顯然,它們都不合道光的意。

這塊地不行,那塊地也不行。誰也搞不清楚,皇帝將來要葬在哪里。

直到道光十一年(1831)二月,隨著一支堪輿隊伍呈上清西陵界內(nèi)的一處吉壤選址,道光臉上終于露出了喜悅之色。當月,趁著拜謁清西陵之機,道光親自查看這塊地后,更是大喜過望,直接下詔:

禧恩等于西陵紅樁界內(nèi)選勘萬年吉地,朕本日親臨閱看形勢,甚合朕意,著名為龍泉峪。將來建立規(guī)模,因地制宜,一切俱從儉約,以副朕之素志。著派尚書穆彰阿、侍郎敬徵、寶興、阿爾邦阿敬謹辦理,于今歲諏吉開工。欽此。

道光為何對清西陵龍泉峪情有獨鐘?難不成真是因為風水極佳?

答案不完全如此。道光事后作詩解釋,在詩的注釋中坦言:

予因?qū)毴A峪辦理不善,規(guī)制又拂朕意,不能不改圖吉址,特命禧恩等遍行相度,再歷春秋,始得茲地……皇考仁宗(嘉慶)?;实?、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茲龍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許。五云在望,一脈相承,子臣依戀之忱,庶符夙愿也。

原來,道光皇帝懷念雙親,想葬在父母身邊。

既然早有此意,為何不提前言明,而白白浪費人力?答案是,祖制不允許子隨父葬,道光更不想重現(xiàn)當年“建陵王佐村”被群臣投反對票的經(jīng)歷。

于是,道光故意折騰近兩年。參與卜陵的大臣們個個身心俱疲,再也不敢、也不愿提反對意見,道光終于能無所顧忌,把自己的身后事給定下來了。

新陵址選定并開工后,清東陵的寶華峪陵寢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于道光十二年(1832)開始拆除。部分建材被運到清西陵龍泉峪,供新陵工程使用。

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耗時四年的龍泉峪陵寢大體完工,改稱“慕陵”。

作為大清最“摳門”皇帝的陵寢,慕陵配置被道光“砍”得七零八落:以往清代帝陵標配的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方城明樓、二柱門,全部取消,慕陵大殿(隆恩殿)也從重檐降為單檐。細微降標之處,更是不勝枚舉。

然而,道光慕陵的建設(shè),于節(jié)儉之中,又不乏奢侈浪費。慕陵大殿雖然外形降標,但全屋采用昂貴的金絲楠木打造。陵寢工程兩度大拆大建,無異于花了兩座陵寢的預算,卻只建成了一座帝陵。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在割地賠款的恥辱中駕崩,葬入了這座“高價低配”的慕陵。與先前遷葬的三位皇后,一同長眠在了清西陵。

而當?shù)拦鈱⒘陮嬑鬟w至河北易縣清西陵,乾隆定下的祖制也就形同虛設(shè)了。

如果說道光只是初嘗“道咸衰世”的苦酒,那么,光緒就相當于接連續(xù)杯。

盡管頂著個“同光中興”的帽子,但隨著甲午戰(zhàn)爭和庚子國變的發(fā)生,清朝所謂的“自強”改革被現(xiàn)實接連打了臉。作為一國之君,光緒承受著歷代清帝都未嘗經(jīng)歷過的恥辱——喪更多的權(quán),割更多的地,賠更多的款。他雖然只是個政治傀儡,但皇帝的頭銜決定了他必須背鍋。

而這一切,本不該由他來承擔。只因在那一年,他稀里糊涂地被抱進了皇宮,“逆天改命”。

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暴斃,未留子嗣,皇位繼承成了個難題。慈禧為了能繼續(xù)當太后垂簾聽政,于是趕鴨子上架,硬是把同治的堂弟載湉定為了儲君。當這個人事決定開始執(zhí)行時,年僅三、四歲的小載湉在進宮的轎子里一直哭鬧,直到累趴睡著。

載湉的繼位雖然身不由己,但他變身為光緒皇帝一事已成定局,人生只能按照皇帝的方向,按部就班地前行。這其中,也包括提前為自己籌備陵寢。

在慈禧的主持下,光緒在繼位的第十三個年頭(1887)到河北易縣祭祖,順帶卜陵尋找吉壤??拜浫藛T覺得清西陵界內(nèi)的“九龍峪”風水不錯,就報給了皇帝和太后,于是九龍峪成了光緒陵寢的備選地址之一。

偏偏在此之后,皇帝與太后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緊張,甚至逐漸形成了“帝黨”和“后黨”之爭。甲午戰(zhàn)爭過后,居安思危的光緒嘗試變法圖強,終于硬氣了一把,直接把話挑明:“太后若仍不給以事權(quán),我愿退讓此位,不甘作亡國之君!

對于光緒發(fā)出的“挑戰(zhàn)”,慈禧僅用一招“戊戌政變”就將根基薄弱的光緒徹底打趴,并且當著皇帝的面痛斥:“癡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

抗爭失敗的后果也很嚴重,光緒被軟禁,成了囚徒天子。

▲一生無實權(quán)的光緒皇帝。圖源:網(wǎng)絡

得罪慈禧之后,修陵一事自然也是不了了之。這一擱置,就是將近二十年。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皇帝駕崩,陵寢位置都還沒確定。

這一年,攝政王載灃以宣統(tǒng)皇帝的名義,緊急命溥倫、陳璧帶上堪輿人員到清東和清西兩大陵區(qū)為光緒皇帝卜選吉地。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之后,當年的九龍峪最終被定為光緒的葬地。

宣統(tǒng)元年(1909),光緒崇陵正式興工建造,但陵如其主,建造過程一波三折。

由于崇陵工程匆忙上馬,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以至于施工期間問題不斷。動工沒多久,承修大臣載洵就跟朝廷打報告稱“刨深之處,漸露巨石多處,鑿打頗覺費力……多有砂石積水”,意思是說,工區(qū)下方?jīng)]有一塊好地,土質(zhì)條件很差。

對此,攝政王載灃也很無奈,表示“即著承修大臣妥籌善法,以期鞏固而昭敬慎”,讓載洵自己想辦法解決,臨時換地是不可能的。

當崇陵修到一半時,又一件尷尬的事情發(fā)生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隨著甲方業(yè)主資金鏈斷裂,光緒崇陵一度陷入了停工狀態(tài)。直到清皇室簽下和平退位的協(xié)議,作為交換,民國政府開出了《優(yōu)待清室八條》,明確表示“德宗(光緒)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jīng)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并派國務總理趙秉鈞接手這個爛尾工程。

變換“投資方”后,光緒崇陵總算得以復工。1914年,工程竣工,光緒和隆?;屎笠徊⒃崛搿?/span>

抗戰(zhàn)期間,光緒崇陵慘遭盜墓賊挖掘。這伙賊人手段高明,在不借助炸藥的情況下,繞過金剛墻,打開了地宮多道石門,對光緒陵寢展開偷盜。針對光緒崇陵已被破壞的現(xiàn)實,國家文物部門于1980年對崇陵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并對光緒遺骸重新收殮安葬。

光緒崇陵的打開實屬亂世中的不幸,但也給后人研究清史提供了便利。在對光緒遺體的檢測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其頭發(fā)、尸骨中含有的砒霜成分明顯高于隨葬的衣物。2008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根據(jù)多個權(quán)威單位聯(lián)合檢測的成果,發(fā)布了《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認定光緒皇帝并非因病亡故,而是死于砒霜中毒。

盡管結(jié)論仍有爭議,但這讓光緒本就坎坷的命運,又平添了幾分悲涼。

光緒崇陵成了清代帝王陵寢的絕唱,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光緒就是入葬清西陵的最后一位皇帝。在崇陵西北數(shù)百米開外的華龍陵園,末代皇帝溥儀正長眠于此。

和光緒一樣,作為皇室旁支的溥儀,幼年時同樣是身不由己,稀里糊涂地被人扶上了皇帝位,成了所謂的宣統(tǒng)皇帝。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即位三載、年僅六歲的溥儀被迫退位。作為交換條件,民國政府允許他繼續(xù)居住在皇宮內(nèi)。到了1924年,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寓居天津張園。之后的日子里,溥儀和日本人互相利用,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隨著日本戰(zhàn)敗,失去靠山的溥儀在出逃日本的途中又被蘇聯(lián)紅軍俘獲。后來,溥儀被移交新中國政府,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服刑,接受了近十年的勞動改造。

1959年,新中國實行特赦,溥儀獲得了自由身。出獄后,他以共和國公民的身份,先后在中科院植物園和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并與護士李淑賢結(jié)婚,組建新家庭,開啟了一段新生活。

▲末代皇帝溥儀。圖源:網(wǎng)絡

1967年,溥儀因病去世,遺體實行火化。新中國政府以死者為大,給了這位末代皇帝應有的尊重,將其骨灰安置于北京八寶山公墓。

不出意外的話,這位末代皇帝以后將長眠于此。然而,一個香港商人的到來,讓溥儀墓址出現(xiàn)了變數(shù)。

1994年,張世義來到河北易縣投資,在崇陵西北部開辟了一處公墓。由于陵園帶有商業(yè)性質(zhì),自然需要吸引更多客戶到來,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利用名人效應。于是,張世義找到溥儀的遺孀李淑賢,希望能將溥儀遷葬至自己新開辟的華龍陵園。盡管這其中夾帶著利用“末代皇帝”打廣告的意圖,但一想到華龍陵園毗鄰清皇室所在的清西陵,李淑賢還是同意了遷葬,讓亡夫就近陪伴先祖。

1995年,溥儀的骨灰盒從八寶山公墓遷出,葬入了華龍陵園。后來,曾經(jīng)的皇后婉容(死后尸體下落不明,以相片替代)和祥貴人譚玉齡的骨灰,也先后遷葬于此,陪葬于溥儀墓兩側(cè)。至此,清朝最后一個帝后妃組合,也算是在名義上葬入了清西陵。

半部清史里的跌宕起伏,夾雜著時代風云,最終統(tǒng)統(tǒng)歸寂于此。


參考文獻: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

《清實錄》,中華書局,1985

于善浦:《清代帝后的歸宿》,紫禁城出版社,2006

孟凡人:《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閻崇年:《清朝十二帝》,故宮出版社,2010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