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吳太伯世家》,前有太伯、后有延陵季子,皆三讓其位而不就,吳之先人可謂賢矣;將有伍員、謀有孫武,吳之人才可謂傑矣。然公子光陰納賢士而弒王僚、弟夫概亡歸吳而篡闔廬,兄弟之殘亦可謂劇矣!季子聘禮于魯而觀樂、使齊說嬰納邑與政、使鄭見子產(chǎn)如故交、適衛(wèi)言其未有患、適晉謂叔向思自勉,以及為徐君掛劍,又是多么的見微知著、閎覽博物的仁人君子呀。至夫差即位,不聽子胥之諫,妄自尊大,南功北伐而僭伯中原,遂為勾踐所亡,不堪受辱,自剄而亡。悲夫,命乎?造化乎?亦人為乎?! 《呂氏春秋·察微》:楚之邊邑曰卑梁,其處女與吳之邊邑處女桑于境上,戲而傷卑梁之處女。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讓吳人,吳人應(yīng)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吳人焉敢攻吾邑?”舉兵反攻之,老弱盡殺之矣。吳王夷昧聞之怒,使人舉兵侵楚之邊邑,克夷而后去之。吳、楚以此大隆。吳公子光又率師與楚人戰(zhàn)于雞父,大敗楚人,獲其帥潘子臣、小惟子、陳夏嚙,又反伐郢,得荊平王之夫人以歸,實為雞父之戰(zhàn)。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缎⒔?jīng)》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背荒苤病?br> 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蛟?,呂尚處士,隱海濱。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呂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yǎng)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奇物,獻之於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言呂尚所以事周雖異,然要之為文武師。 杜宇札記:太史公書太公望干西伯,講了三個故事,第一句用了個“蓋”字,后面連用兩個“或曰”,所說三個故事,主賓各異,情節(jié)不同,而結(jié)果一致。之所以用了三個故事,是因為太史公至少見到了這三種說法,所以他也懷疑。認(rèn)為這三個故事都是為了烘托呂尚事周之異,但結(jié)果卻總而言之都是成為了文王、武王的指導(dǎo)老師。司馬氏不采取三取一的態(tài)度,而是完整錄入三個故事,足見其為史之嚴(yán)謹(jǐn)。 |
|
來自: tcfzhf的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