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 佛 說 一片冰心 Buddhist's chant or hymn / 壹 / 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 出自《法華經》,字面大意是,當一盞燈的光芒被用來點燃另一盞燈,這樣的光明傳遞持續(xù)不斷,最終,萬盞燈火都將被點亮,世界將沉浸在一片明亮之中。 “一燈”一詞本是佛教用語,所謂燈能破暗,以喻菩提之心。 在《華嚴經》中有云:“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strong> 在這里,“一燈”則代表了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它能夠穿透長久以來覆蓋在眾生心中的愚癡與無明,帶來光明與覺悟。 就如同在漫長的黑夜中,一盞明燈的出現,可以瞬間驅散所有的黑暗,讓一切事物清晰明朗。 在佛法的視野里,每一顆心靈都是一座潛在的燈塔,等待著被點燃、照亮。 當一個人通過修行和學習,領悟到了佛法的真諦,他就如同那最初的一盞燈,擁有了照亮他人生命的力量。 / 貳 /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此楹聯(lián)出自山西五臺山殊像寺。 大意是,佛陀微笑著輕輕拈起一朵花,通過這一簡單的動作,他向我們揭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個是表象的世界,充滿了物質的繁華與變化;另一個則是內在的世界,是心靈的凈土,不受外界干擾,純凈如初。 當我撥開塵世的迷霧,以清澈的眼光審視內心深處的倒影時,我發(fā)現自己懷抱的是一顆如同冰塊般純潔透明的心。 此楹聯(lián)通過佛拈花微笑的典故,以及對個人內心世界的描繪,展現了佛教中對于內外世界的認知與態(tài)度。 傳說中,在一次靈山的法會上,佛陀釋迦牟尼端坐于蓮花座上,四周匯聚了無數求道的弟子與眾生。 正當眾人屏息凝神,期待著佛陀的教誨之時,釋迦牟尼卻并未開口,只緩緩地從身旁,輕輕拈起了一朵鮮花。 這朵花,在佛陀手中緩緩轉動,仿佛承載著無盡的奧秘。 眾人皆默然無語,不解其意。 然而,此時佛陀的目光與一位弟子的眼神相遇了——那便是摩訶迦葉,他的眼中閃過一絲了悟的光芒。 摩訶迦葉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抹微笑,佛陀亦回以會心的微笑。 沒有言語,只有心與心之間最純粹的交流,最深切的共鳴。 無需繁復的言辭,僅憑一個微笑,一顆心便能洞悉另一顆心中的真諦。 這便是“拈花一笑”的故事。 / 叁 / 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出自《華嚴經》,大意是,好像蓮花一樣,雖然是從水中生出來的,但是最終離開了水;又好像日月一樣,雖然是懸掛在空中,但是卻不住于虛空不動。 蓮花在佛教文化中被稱為“菩提花”,也象征著覺悟與智慧。 蓮花自泥濘中綻放,其根植于淤泥,而花葉卻能超脫于水面,潔凈無瑕。 眾生雖生于世間紅塵,歷經種種煩惱苦厄,但若頓悟,內心仍可脫離凡塵之事,保持清凈無染。 正如《維摩詰經》所言:“不染于世,不滯于空”。 而日月光輝可普照萬物,無論白晝黑夜,它們的光芒始終灑向大地,卻不曾停留于任何一處。 就如修行者心中的智慧與慈悲,應當如同日月之光,無私地照亮他人。 無所求,無執(zhí)著,無停留,始終保持一顆平等無礙、空靈自在的心境。 這樣持之以恒的修行與自我超越,正如蓮花在泥濘中努力生長,終成清凈之花;日月穿越云層,終顯光明之象。 圖丨插畫師Evilrose 文丨Evilrose,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
來自: 我的書海601 > 《思想 哲理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