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本質(zhì)是二律背反,哲學的本質(zhì)是不可以證偽,哲學的本質(zhì)是反思,哲學的本質(zhì)是終極追問,哲學的本質(zhì)是不知之知 這是一個最容易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最難回答的問題。說最容易,則是我隨便就能一二三四五給你說個明白。 說最難,則是無論我怎樣回答,必有人能一二三四五來個確定的反駁。 并且,無論我說得多明白,多確定,一定可以存在著一種反駁,對于這種反駁,無法徹底地反反駁。當然,如果我說得足夠徹底,則對方的反駁對于我來說,也一定是無效的。 這就是傳說中的二律背反。 真正的哲學,是要把一切哲學原則都包容于其內(nèi)。 而什么樣的原則可以稱為哲學的原則呢?是那種理論上無法駁倒的原則。 也許有人們要說:太多的事實無法被駁倒。 但是,在哲學上,事實性的東東,則很難說有著絕對的不可以被駁倒性。 我這樣說,讀者也許會很迷惑。 一、哲學的本質(zhì)是二律背反哲學的頂端是形而上之學,而形而上之學最為顯著的特點是二律背反,不可以證偽。 但是,請?zhí)貏e注意: 正題:二律背反存在 反題:二律背反并不真正存在 這二者也構(gòu)成二律背反。 對于一個在當下的人們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二律背反的兩個命題,誰也無法徹底地保證,在未來,它不會是一個被解決了的問題。 二、哲學的本質(zhì)是不可以證偽凡是可以證偽的命題都不是真正的哲學命題,凡是真正的哲學命題,都必須是不可以證偽的命題。凡是不可以證偽的命題,一定是二律背反的命題。 三、哲學的本質(zhì)是反思求本人的一切認識都從經(jīng)驗開始,對于經(jīng)驗的總結(jié),這是正思。 但是,對于經(jīng)驗性的東東,人們要顛倒過來看,這就是哲學意義上的反思。反思并不是目的,求本才是目的。 這里,哲學有三重境: 第一重境:看山是山 這一重境,是對于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對于具體科學的總結(jié),把相對具體的原則,上升到更為普遍性的原則。 第二重境:看山不是山 這一境界下,是要把山顛倒了來看。比如:我看到了對面這座山。但是,哲學上至少會有這樣的反思:這山真在我的思維之外嗎? 這一重境,是哲學最迷人的一重境,也是最容易讓人迷失的一重境。 第三重境:看山還是山 經(jīng)歷了第二重境,達到了求本,然后重新回到正常的經(jīng)驗,這個時候,對于正常的經(jīng)驗,會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哲學的人們,常常容易陷在第二重境,而出不來。 四、哲學的本質(zhì)是終極追問追問是人的天性。 幼兒時期總是想向父母追問:我從哪里來。 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比如從樹上撿來的,從垃圾里翻出來的。。。。。。 對于得到的答案,一般來說,或者并不滿意,因此很傷心。但是,一般并不會無止境地追問。 而哲學則是要無界限地追問。 這種無界限地追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追問再追問,并不能到終極追問。 一種是追問到了一個地方,就再也無法追問下去了。這個無法追問下去的地方,就是終極追問。 只有到達了終極追問,這樣的哲學才是徹底的。 五、哲學的本質(zhì)是不知之知不知之知,語出《莊子·外篇·知北游》: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把哲學定義為不知之知,這種定義,已經(jīng)是包含著辯證邏輯了,但是,哲學上總是有人反對辯證邏輯的,所以這個定義,肯定不能成為普遍接受的定義。 總結(jié):讀者或者要說了,問你哲學的本質(zhì)是什么,你給我來了一個一二三四,究竟哪一個才是本質(zhì)?其實一二三四五,不過都是一而已。只是對于同一個本質(zhì),從不同的側(cè)面陳述之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