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文章是易經(jīng)主題,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看到集注序言,很是震撼,圣人之言,明白親切,而人不自察。故摘錄部分原文如下:
乾坤者,萬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故上經(jīng)首乾坤,下經(jīng)首男女。乾坤、男女相為對待,氣行乎其間,有往有來,有進有退,有常有變,有吉有兇,不可為典要,此《易》所由名也。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畫卦,文王系卦下之辭,又序六十四卦,其中有錯有綜,以明陰陽變化之理。錯者,交錯對待之名,陽左而陰右,陰左而陽右也。綜者,高低織綜之名,陽上而陰下,陰上而陽下也。
周公立爻辭,雖曰“兼三才而兩之,故六”,亦以陰陽之氣皆極于六,天地間窮上反下,循環(huán)無端者不過此六而已,此立六爻之意也??鬃右娔信邢蠹从袛?shù),有數(shù)即有理,其中之理神妙莫測,立言不一而足,故所系之辭多于前圣??鬃記],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錯綜之中,止以《序卦》為上下篇之次序,乃將《說卦》執(zhí)圖求駿。
夫“《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此孔子之言也。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實事也,非真有實理也。有象,則大小、遠近、精粗,千蹊萬徑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彌綸天地;無象,則所言者止一理而已,何以彌綸?故象猶鏡也,有鏡則萬物畢照;若舍其鏡,是無鏡而索照矣。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
德生去孔子二千余年,且賦性愚劣,又居僻地,無人傳授。因父母病,侍養(yǎng)未仕,乃取《易》讀于釜山草堂,六年不能窺其毫發(fā),遂遠客萬縣求溪深山之中,沉潛反復,忘寢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數(shù)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數(shù)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又數(shù)年而悟卦變之非。始于隆慶四年庚午,終于萬歷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后成書,正所謂困而知之也。
既悟之后,始知《易》非前圣安排穿鑿,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陰一陽,內(nèi)之外之,橫之縱之,順之逆之,莫非《易》也??鬃咏毯笾畬W《易》者,亦明白親切,但人自不察,惟篤信諸儒之注,而不留心詳審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長夜至今日也。
象數(shù)言于前,義理言于后。其百家注《易》,諸儒雖不知其象,不知《序卦》《雜卦》及卦變之非,止言其理,若于言理之中間有不悖于經(jīng)者,雖一字半句,亦必采而集之,名曰《周易集注》。
后記:
圣賢之人,從不藏匿對易經(jīng)的感悟,故天理昭昭,易經(jīng)是一門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