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字叔夜,是三國時期曹魏末年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被后世譽為“竹林七賢”之一。 《家誡》是嵇康在臨終前寫給兒子嵇紹的一封書信。 據(jù)史料記載,嵇康因遭讒言所害,被司馬昭政權迫害,最終在公元262年被處死。 在獄中,嵇康寫下了這封《家誡》,希望兒子能夠成為一個穩(wěn)重謹慎的人。 這封書信不僅是嵇康對兒子的最后教誨,也反映了他對于人生、社會和政治的深刻認識。 #01 人無志,非人也。 但君子用心,所欲準行, 自當量其善者, 必擬議而后動。 在《示弟立志說》里,王陽明開篇即說:“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勞苦無成矣。” 大意是學習做人,必先立志,若不立志,就像沒有種種子,而徒做表面的培植灌溉,那么,再辛苦也不會有任何收成。 志向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真正的君子不僅有遠大的志向,更有實現(xiàn)志向的決心和行動。 敢想敢做,才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當然,行動的同時也必須學會審慎,這不是猶豫不決,而是深思熟慮。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 因此,我們在決策時,最好用理性的頭腦去分析每一個可能的結果,避免因一時的沖動而后悔終生。 #02 若行寡言,慎備自守 則怨責之路解矣 《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慎言慎行”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是君子的基本修養(yǎng)。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要敢于表達、勇于行動。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保持沉默可能更為明智。 古人云:“君子慎始而無后憂”,少說話,多思考,謹慎行事,嚴于律己,自然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指責。 這不僅是對個人行為的自律要求,更是一種智慧的處世之道。 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一生充滿爭議,但他的謹言慎行卻為后世稱道。 他深知“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的道理,因此在推行新法時,總是反復斟酌,三思而后言。 他在《王文公文集》中提到:“君子之所不至,慎言也”,即君子應避免輕率發(fā)言,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王安石的這種修養(yǎng),使他在政治斗爭中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對手的言辭所動搖,最終推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實施。 在今天,無論是社交媒體上的一句評論,還是朋友間的閑聊,都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 因此,我們更應謹言慎行,自守自律。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03 不須作小小卑恭,當大謙裕; 不須作小小廉恥,當全大讓。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為人處世時,不需要表現(xiàn)得過分謙卑,而應該在大的方面表現(xiàn)出謙和與寬容;同樣,也不需要過分計較小的廉恥問題,而應該在大的原則上保持謙讓。 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懂得變通,要善于交際,但嵇康認為,真正的處世智慧,在于堅守大義,不拘泥于小節(jié)。 蘇武,西漢時期的外交家,在匈奴的極端困境中,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使命和信念,而是以牧羊為生,手持漢節(jié),十九年如一日,未曾有絲毫動搖。 蘇武的故事,是對“大謙?!焙汀按笞尅本竦臉O致詮釋。 他的謙遜不是對敵人的卑躬屈膝,而是在面對強大壓力時的堅守和不屈。 他的讓步不是對原則的妥協(xié),而是在維護國家尊嚴和個人信念時的堅定不移。 超越小我,才能成就大我;堅守大義,才能讓人生有價值。 #04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強知人知; 彼知我知之,則有忌于我。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隱私之事,不應強行去探知。如果對方意識到你知曉了他們的秘密,就會對你產(chǎn)生忌憚。 孔子有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與嵇康的教誨不謀而合。 古人強調(diào)的是一種非干預的處世態(tài)度,尊重他人,亦是尊重自己。 因此,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好奇,不要無端干涉,更不要以知曉他人隱私為樂,避免陷入是非的漩渦。 #05 外榮華則少欲,自非至急, 終無求欲,上美也。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外在的榮華富貴并不能帶來內(nèi)心的滿足,真正的美,是內(nèi)心的淡泊與自在。 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在被迫著內(nèi)卷,手機里各種廣告和社交媒體不斷地向我們灌輸一種觀念:擁有的越多,就越快樂。 這種觀念讓我們陷入了一個無盡的欲望循環(huán),我們不斷地追求更高的工資、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仿佛這些就是成功的標志。 殊不知,真正的幸福,不應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應是精神上的充實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如同喬布斯所說:“你的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strong> 我們應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內(nèi)心,做自己熱愛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樣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可能。 |
|
來自: z55j03b55 > 《哲理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