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標我們 白起 公元前293年,秦韓魏三國之間爆發(fā)了一場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戰(zhàn)役——伊闕之戰(zhàn)。此戰(zhàn),初出茅廬的白起一鳴驚人,陣斬24萬韓魏聯(lián)軍。韓魏兩國從此淪為砧板魚肉,任秦蹂躪。今天我們就與大家一起復盤一下,白起老師的這場軍事處女秀。 一、戰(zhàn)前國際形勢 公元前307年,一代舉重運動家秦武王先生為體育事業(yè)獻身后,秦國王位落到了他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秦昭襄王贏稷手上。 秦昭王統(tǒng)治初年,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的國運低谷期。贏稷繼位初期,國內諸公子都不服氣,爆發(fā)了長達三年的季君之亂。 秦昭王 叛亂平息后,北邊又受制于趙武靈王,連丞相都是人家指定的。東邊也被孟嘗君帶領齊韓魏三國聯(lián)軍攻破函谷關,迫使秦人割地求和。 幸運的是,低谷期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死于沙丘之變。次年,孟嘗君因為田甲劫王事件被迫離開齊國。 公元前294年,被壓制多年的秦國開關東出,首戰(zhàn)目標就是韓魏。 韓魏兩個家伙近20年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曾經(jīng)欺負他們的秦國和楚國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問題,不但擺脫了朝秦暮楚的惡名,還跟著齊國的孟嘗君垂沙破楚,函谷攻秦,拿下了不少土地。 戰(zhàn)國格局是秦齊楚趙居于東南西北四個金角,而韓魏則被夾在中間,在四大強國的博弈中,韓魏幫誰,誰就能贏。 過去的合縱連橫大多都是針對這兩個國家開展的。 現(xiàn)在楚國已經(jīng)在丹陽之戰(zhàn)和垂沙之戰(zhàn)中,被秦齊兩國打成高位截癱。齊趙兩國剛發(fā)生了沙丘之變和田甲劫王事件,正是自顧不暇的時候。對秦國來說,此時不收拾韓魏,更待何時? 二、排兵布陣 秦國一出手就拿下了韓國的武始跟新城。史載:“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p> 眾所周知,秦國與中原聯(lián)系,靠的就是崤函通道。武始是韓國在崤函通道的最后一個據(jù)點,拿下這個地方是為了肅清秦國進入中原的阻礙。 新城則在伊闕以南,是此戰(zhàn)中白起進攻韓魏聯(lián)軍的大本營。 洛陽盆地由伊水和洛水兩條大河沖刷而成,洛河在西,伊河在東。洛河由崤山與熊耳山包夾而成,伊河由熊耳山與外方山包夾而成。兩河沖出山谷后,在平原交際。 此外,在兩河的山谷地帶,韓國修建了兩座重鎮(zhèn),分別是洛河河谷的宜陽城,與伊河河谷的伊闕關。 宜陽城在秦武王時期已經(jīng)被秦國拿下,也就是說秦國已經(jīng)控制了洛河河谷。 秦國此次的目標就是要拿下伊河河谷的控制權,從而奪取整個洛陽盆地。 此外,外方山還是汝水的發(fā)源地,控制了伊河后,秦軍可以順著汝河河道直撲韓國首都新鄭。所以伊闕一旦丟失,韓國就只能淪為秦國砧板上的魚肉了。 伊闕是伊河河谷中最狹長險峻的地帶,長150里,寬不過200米??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秦攻打伊闕,有兩個方案可以選擇,第一是從已經(jīng)控制的洛河河谷翻越熊耳山,占據(jù)伊闕南邊的新城,然后以此為基地進攻伊闕南部。 第二是從宜陽出洛水河谷,占領洛陽城,然后掉頭南下,逆流進入伊水河谷,攻打伊闕北部。 但這個方案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從中原地區(qū)進入洛陽盆地北部的虎牢關還在韓國人手里。 萬一秦國在這邊攻打伊闕北門,那邊韓國人從本土調兵經(jīng)虎牢關出現(xiàn)在秦軍北方,秦軍就會有被包餃子的風險。 相反,南邊的新城,西有熊耳山遮掩,東、南兩個方向有外方山屏障,可以專心攻打北面的伊闕關。 秦軍進攻伊闕使韓國朝野大為振動,韓王忙派名將暴鳶鎮(zhèn)守伊闕關。同時派人向魏國求助,魏王派大將公孫喜領兵相助,韓魏聯(lián)軍總兵力高達24萬。秦國方面則是10萬左右。 戰(zhàn)爭從公元前294年開始,秦軍將領是老將向壽。 向壽在伊闕關下打了一年時間也沒有絲毫起色,秦相魏冉冒兵家之大忌臨陣換將,讓初出茅廬的白起取代向壽。 韓魏方面的布置是,韓軍守衛(wèi)伊闕關南門,抵擋新城秦軍的進攻。魏軍在伊闕關以北的平原地帶駐扎,防止秦軍走上述第一條路線出洛水河谷偷襲伊闕北門。 這個布置是沒問題的,韓魏兩軍如果能夠嚴格執(zhí)行,白起絕對翻不起任何浪花。甚至,以他們的兵力優(yōu)勢,如果主動開關出擊,勝算也不會低。 可惜兩國并不同心,“伊闕之戰(zhàn),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韓國的兵力少,想要利用魏國當炮灰。魏國也不傻,“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認為韓國軍隊更精銳,希望他們先上。 兩國都是這種心態(tài),那主動進攻肯定是沒戲了,只能選擇被動防守。 三、一把梭哈 由于伊闕是韓國的生死之地,韓人戰(zhàn)斗意志比較頑強,于是白起就把目光投向了相對消極的魏國一方。 至于辦法,就是翻越熊耳山從伊水河谷回到洛水河谷,然后按照我們前面所說的第一條路線,突然出現(xiàn)在伊闕北部擊敗魏國。 可我們前面也說過了,韓魏聯(lián)軍的布置就是防著他這一手的。那白起的奇襲為什么還能起到效果? 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是過去一年里秦軍都在南邊死磕,所以魏軍放松了戒備。 第二,白起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毛頭小子,公孫喜對他存了輕視之心,認為他不敢冒著被韓軍偷襲大本營新城的風險來襲擊自己。就算來了,只要自己這邊拖住秦軍,那邊的韓軍一波沖鋒,白起的水晶就碎了。 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第三點,在奇襲魏軍之前,白起讓留在新城的秦軍疑兵假扮主力,大張旗鼓,做出一副主力攻打伊闕的態(tài)勢,讓伊闕以北的魏軍陷入燈下黑,誤以為秦軍主力正在攻打南門,所以完全沒有戒備。 魏軍被打了個猝不及防,頓時陷入大崩潰,主將公孫喜被殺,余眾被白起驅趕入伊闕關傳播混亂,連帶玩死了盟友韓軍。這時候,伊闕關狹窄的地形一瞬間從韓魏聯(lián)軍的天險變成了他們的絕地,接下來那就不是戰(zhàn)爭了,而是單方面的屠殺。 文史君說 伊闕之戰(zhàn)后,韓魏兩國數(shù)十年的積累毀于一旦,洛陽盆地的掌控權落入秦人手中。從此以后,秦國東出中原再無阻礙。韓魏兩國徹底淪為秦國砧板上的魚肉。雖然后來趙國重新拉攏韓魏組建三晉同盟抗秦,但一切都已為時已晚。秦國羽翼已豐!所以,此戰(zhàn)是戰(zhàn)國歷史的分水嶺,從此以后,秦國成為了真正的戰(zhàn)國一哥。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劉向:《戰(zhàn)國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繕兵》。 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四》。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