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宗金鑒》風寒咳嗽:“小兒脫衣偶為風冷所乘,肺先受邪,使氣上逆,沖塞咽膈,發(fā)為咳嗽,鼻塞聲重,頻唾痰涎,先以參蘇飲疏解表邪。” 小兒風寒感冒經(jīng)常使用其方加減,參蘇飲雖以人參、蘇葉命名,但在臨床不一定非用人參不可,有時是可以不用的,或以太子參取代。小兒之體“易虛易實”,用藥得到與否,是有關系的。 一、參蘇飲的組成 參蘇飲所組方為人參、蘇葉加二陳湯加葛根、木香、前胡、桔梗、姜、棗。 其中蘇葉,入肺、胃、脾三經(jīng),為辛溫解表藥,能發(fā)表散寒,行氣寬中、解毒。用其溫散,解肌發(fā)汗,祛風寒,寬中治脹滿,消痰利肺,溫中止痛。前胡,入肺、脾二經(jīng),宜肺清熱,止咳化痰,治頭痛,發(fā)熱,咳嗽,有去火痰實熱,開降逆氣結滯,藥性苦辛微寒。葛根為脾、胃經(jīng)藥,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透疹的作用。主治發(fā)熱、頭痛、口渴、下痢、腹瀉等證,善入陽明經(jīng),以其氣輕,專于解表發(fā)汗,此藥涼而甘,對溫熱之時行疫疾,熱而兼渴者最良,不似其他解散之藥多辛熱。 此方可以這樣理解,蘇葉、前胡、葛根有解肌宣肺,清熱止咳、化痰的作用,辛溫合用,結合二陳湯之燥濕化痰,虛人外感加人參,還有枳、桔開提肺氣,故對于外感風寒,體質偏弱者所引起的咳嗽,具有較好的作用。 結合臨床,重點在于辨證,縱使同一樣的風寒,而不同體質的患兒,又有不同的感受,在用藥方面,靈活掌握,隨證加減,不可拘泥。 二、醫(yī)案舉例 在現(xiàn)代兒科臨床中,用于病毒性感冒及胃腸型感冒較多見,茲舉例如下: 1、感冒
李某某,男,6歲,初診日期2005年11月15日。 患兒幾天來,午后一直出現(xiàn)低熱,身痛無汗,鼻塞流涕,怕冷,乏力,曾在該區(qū)醫(yī)院就診,診斷為病毒性感冒,給予對癥治療,具體用藥不祥,用藥后癥狀可緩解,但復又出現(xiàn)低熱,癥狀反復出現(xiàn),遂來就診。 刻下癥:體溫37.9℃,發(fā)熱前有惡寒、怕冷之象,手足尖微涼,流涕鼻塞,面白、乏力、納差、渴不欲飲、小便清長、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稍無力。 證屬體虛外感,邪遏于表,宣散不透。 治療以益氣解表,透邪調中,方用參蘇飲。 太子參10克,蘇葉10克,葛根10克,前胡10克,陳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焦三仙各10克,板藍根10克,生牡蠣15克(先下),浙貝5克,柴胡6克。 三劑,每日一劑,早、中、晚飯后半小時服用。 二診:服上藥后,身熱退,形寒肢冷已解,納食漸好,頜下淋巴結變小,舌質淡,苔薄白。處方如下: 太子參10克,蘇葉10克,葛根10克,前胡10克,陳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焦三仙各10克,生牡蠣15克(先下),浙貝5克。 三劑,體溫正常,諸癥悉除。
陳某,女,5歲,初診日期:2006年3月30日。 患兒屬于易感兒,體質較差,昨日感受風寒,出現(xiàn)流涕,咳嗽,腹痛,惡心,嘔吐一次,大便稀,一天便3次,時時欲嘔。今晨急來門診就診。 刻下癥:精神倦怠,面色蒼白,咳嗽,頭痛,流涕,惡心嘔吐,大便稀,腹痛,舌質淡舌苔白,脈象緩。 診斷:感冒(胃腸型感冒)。證屬于:感受風寒,表里同病。 治療扶正益氣,消導和中,參蘇飲加減。 太子參10克,紫蘇葉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桑葉10克,前胡10克,桔梗3克,蘇子3克,神曲10克,木香3克,葛根10克,姜皮1克。 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飯后半小時服用。 二診:用藥后,精神好轉,頭痛消失,無腹痛,不再惡心嘔吐,咳嗽減輕,舌苔白,脈象緩。清除余邪,再服原方。 太子參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炒白術10克,桔梗3克,蘇子3克,茯苓10克,枇杷葉10克,前胡10克,大棗5枚,生姜2片。 按: 此例患兒為虛人外感夾滯,表里同病,不是單純的體虛外感,治療必須扶正達邪,表里雙解,才能切合病機。 二、肺炎
季某,女,3歲,初診日期:2005年3月4日。 患兒10天前,開始常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9.5℃,咳嗽,流清涕,及時就診收入院治療,當時可見:精神差,面色紅,呼吸氣促,鼻翼煽動,咳嗽,咳痰不爽,小便黃,大便正常。查體:體溫39.2℃,咽部稍紅,雙肺聽診可聞及細小水泡音,以右肺較明顯,檢查見:白細胞16.5×10?/L,中性粒細胞0.62,淋巴細胞0.38,X光片見雙肺紋理增粗,可見細小斑片狀影,以右肺明顯。診斷為:支氣管肺炎。給予吸氧,抗炎,化痰,退熱等對癥治療。 1周后癥狀有所改善,未出現(xiàn)鼻翼煽動及呼吸急促,但體溫仍波動不穩(wěn),咳嗽加重,咳痰不爽,不思飲食,大便呈稀水,每日便4~5次,舌苔白而膩,脈象細弱。家長慕名來求診。 診察患兒,考慮為病久體虛,濕痰內蘊,肺氣失宣。 治療以扶正氣,肅肺化痰,方用參蘇飲加減: 太子參10克,紫蘇葉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五味子10克,桔梗3克,蘇子3克,炒萊菔子3克,干姜1克,大棗5枚。 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飯后半小時服用。 二診:用藥后,身熱已解,精神好轉,食欲振奮,咯痰爽利,咳嗽減輕,舌苔白,脈象緩。 太子參10克,杏仁10克,橘皮3克,半夏3克,枳殼3克,桔梗3克,蘇子3克,炒萊菔子3克,枇杷葉10克,前胡10克,大棗5枚,生姜2片。 按: 本例患兒,初期本屬于感受風寒,肺氣郁閉,水液輸布無權,凝聚為痰,痰阻氣道而咳嗽,本應投以辛溫開肺之劑,但卻過早使用寒涼藥物,乃致患兒陽虛體弱,痰濕內生,復感外邪,所以必須給予扶正達邪,表里雙解,才能對癥治療。 太子參、干姜益氣溫陽;蘇葉表散外邪;枳殼、桔梗開提肺氣;蘇子、炒萊菔子,橘皮、半夏降氣化痰止咳。 7劑后癥狀平息,繼續(xù)以益氣理脾和中調之,諸證悉除。 |
|
來自: 老玉米棒 > 《感冒發(fā)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