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聚,偶爾聊起“淮安印象”。除了周總理、劉老莊之外,多數(shù)人認為淮安留給人印象最深是兵仙韓信,是關(guān)天培,是梁紅玉,是中國四大名著淮安有三,是吳鞠通比肩張仲景,是通天教主王瑤卿,是攝影大師郎靜山。我卻說,淮安最讓人感動并應(yīng)該留下至深印象的,應(yīng)該是堂堂的淮安市政府愿意為一介草民塑像。不曾想有人立即斷言我所說的草民一定是漂母,見我搖頭,有人問是否是水門橋上的四組雕像,也有人笑說一定是我散文《楚秀漁歌》中曾描寫過的楚秀園老漁夫雕塑。。。呵呵,越說越離譜,我搖頭,我遺憾。 放眼全國,各地都在忙著花巨資打造城市名片,動輒上億。金湖捯飭出一個“堯帝古城”,占地千畝,總投資30億。泗洪有“千年古徐城”,前些天我隨團去了,卻發(fā)現(xiàn)秋風中其大門緊閉。張家寨“大庸古城”耗資20億,日均賣票卻不足20張。除了“掘古”之外,各地有更多的資金更多的激情投射于古今兵家、政治家、各種各樣的家,有誰會把目光深情地投向草民,愿意為某一個草民立傳樹碑? 蒼然凌云,一左一右。兩棵老槐,似門。門中間,站著一個老人,頭戴鴨舌帽,腳穿雨靴,手拄鐵鍬,滿身塵土,似乎是剛剛植樹歸來,臉微揚,似乎還在望著林梢。其身后,臺階數(shù)段,平臺二三,群槐環(huán)抱,濃蔭匝地,青苔處處。平臺東西兩側(cè)有長凳六七,供游人休憩。游人慚愧:“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竟還配置了乘涼長凳?!弊L凳,游目四望,有曲徑通向綠云深深處鳥鳴聲聲里,游人難以置信:“這千畝柳樹灣,這千畝城市綠肺,難道真的是眼前這最普通不過的老人一人一鍬一干二十年所成就?!” 老人名叫張發(fā)善,江蘇新沂人。上世紀七十年代調(diào)至我市清江果園。1976年汛期,古淮河水多次漫過今天名為柳樹灣的那段堤壩,致河堤垮塌,水患不已,時年61歲的老人無權(quán)無職無財,無力組織動員他人,只是默默植柳固堤。古淮荒灘,孤身一人,無數(shù)晨昏,不懈,不怠,不求名,不圖利,一把鐵鍬二十年,義務(wù)植柳50000余株,直至1995年身患重病,才由其子女接回新沂。三年后,老人病逝,享年85歲。2012年,淮安市政府決定為這位默默無聞一輩子的普通勞動者塑像。同年4月,張發(fā)善老人銅像落成。 那天小聚,當我說出那個草民的塑像就在柳樹灣時,大家先是一愣,繼而恍然大悟,紛紛贊同。莫訝草民塑像,唯憑一把鍬,二十年孰能不懈?行看高柳淮河,且攜半壺酒,千重翠焉可空杯?然而我還忍不住停杯發(fā)問:“你們?yōu)槭裁礇]有能夠在第一時間想到張發(fā)善?” 1996年,市委市政府經(jīng)省政府批準,將清江果園納入城市公共綠地,后來又投資1000余萬元升級美化。如今的柳樹灣,步移景異,四季不負游人,是有口皆碑的自然園藝觀光園。 背靠長淮,有水聲,有笑聲,有濕地棧橋鳥鳴聲聲,更有林海幽徑長亭短亭;面對花海,有梨花白,有海棠紅,更有菜花黃青草綠格桑花開漫天雪。腳下大廣場,方磚鋪就,寬闊整潔。廣場西有長廊,長廊外有草坪一方、大石數(shù)塊,紅色“清風”兩字大書于一巨石之上。廣場東有水杉一大片叢竹三四處,也有一巨石,石上有“沐綠”二字。路過銅像廣場的游人都會不由自主回望老人高大銅像,也有人真誠地和老人合影。 我常去柳樹灣轉(zhuǎn)轉(zhuǎn),陪老人站站,呼吸幾口新鮮的空氣,暫忘憂煩,享受片刻的歲月靜好。仰望老人銅像,我偶爾也會無端地感慨一番。 每逢一些特定的節(jié)日,常有一些單位集體,有組織地去周恩來或故居或紀念館或童年讀書處,追思,緬懷,宣誓。也有去劉老莊的,也有去小延安的,為什么從來沒有任何單位想到組織人員來張發(fā)善銅像廣場憑吊懷想? 我由衷地為淮安市政府點贊,可是我又說不清楚淮安市政府當年為草民張發(fā)善塑像的初心是什么?說不清楚淮安市政府當年建此偌大的銅像廣場的初心是什么?我慚愧。 佇立在那“清風”石,我又傻傻地問自己:何為清風?清風何來?清風何去?猶記得第一次看到叢竹旁“沐綠”二字時的怦然心動。舉目枝頭綠,回首張老笑。沐綠沐綠,一語雙關(guān),感恩之念如風吹入懷;“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會山之聲如風吹入耳。 “淮河高柳眉灣好,梢綠云喧。 梨白爭妍,風起依鍬且靜看; 昔年水患誰回首?但享安瀾。 返影波間,孤月殘星照舊灘。” 謹填一詞《采桑子》獻給我的印象淮安張發(fā)善。 作者簡介 熊曙光,微信名海百川,1986年畢業(yè)于淮陰縣漁溝中學,1990年畢業(yè)于揚大英語專業(yè),工作之余,喜攝影、讀書,偶爾碼點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