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四面清波擁一峰, 半坡古寺藏林中。 擎天寶塔憑高處, 皇帝名人筆墨雄。 游金山寺感悟 白蛇神話引人游, 臨近方知無實憂。 真愛本當難阻隔, 卻將法海說恩仇。 (此片為紅葉先生拍攝) 因為電視劇《白蛇傳》的“水漫金山”故事而初知金山,所以心懷幾分獵奇,便來到金山風景區(qū)。游過了鏡天園景區(qū),又來到金山寺,這里才是《白蛇傳》的“水漫金山”故事發(fā)生地。 遠觀金山寺,建筑風格獨特,依山而造,殿宇廳堂,亭臺樓閣,瓦檐相銜,丹輝碧映,加上慈壽塔聳立于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使整個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的奇特風貌。 這種奇異的建筑,集中體現(xiàn)了唐、宋、元、明、清各朝建筑的藝術精華和主要特征。因此,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咸暢”的金山亭、揚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筑特點。 近看金山寺,三門洞的灰瓦斗拱石牌坊,別具風采,上面掛有一塊“江天禪寺”豎匾。 寺廟的黃色墻面上掛有兩坱牌子:“金山寺”、“金山江天禪寺”。 金山上的主要寺廟金山寺,建于東晉,至今已有1600 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南朝、唐朝時稱金山寺。宋真宗時,因皇帝夢游金山,而賜名“龍游寺”,后復名金山寺。宋徽宗好道,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徽欽二帝又復名龍游寺,自元代以后仍名金山寺??滴醵迥昕滴醯塾H筆題“江天寺”名并賜“江天寺”匾。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jīng)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fā)源地。 金山寺規(guī)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參禪的僧侶達數(shù)萬人。在佛教禪宗寺廟中有著卓著的地位,是中國有名的古剎。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 寺廟黃色的墻面上有東晉古剎四個綠色大字。 進了寺廟,迎面是高大的雕梁畫柱的“大雄寶殿”。大殿為重檐歇山頂,黃墻紅柱,金色琉璃瓦屋面,白石柱礎欄桿,既有北方寺廟雄渾富麗的氣勢,又兼有南方園林精美雅致的風格,巍峨壯麗,金碧輝煌。 據(jù)介紹:金山寺的大雄寶殿歷經(jīng)磨難,七次被毀、八次重建,現(xiàn)大殿于1986年動工重建。殿中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佛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主佛的背后為海島——普財求法碧塑。海島正中為觀音菩薩,十方三世佛、菩薩、護法諸天隱現(xiàn)其間。 大雄寶殿的后面變是金壁輝煌。 高墻之上是藏經(jīng)樓。 拾級而上,一個小門樓上有橫匾“登圓通路”。 登高望遠,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湖水,湖中有綠樹茂盛的小島,小島之間由黃色橋梁相連,景色十分美觀。 沿一道窄窄的臺階可以登上山頂。 先見到古法海洞。 說起法海,我們立即會想起多年前看過的電視劇《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的神話故事,其中,法海是阻礙破壞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和美滿婚姻的罪魁禍首,深遭世人譴責。 可是,當看到景點介紹后,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法海不僅不是什么“罪魁禍首”,而且是修建金山寺的功勛之人。正如宋朝張商英詩云:“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巖中留下老頭陀。”寺僧將這首詩做成楹聯(lián),懸掛在洞門兩邊,以表寸心。 據(jù)介紹,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法海,俗姓裴,唐朝丞相裴休之子,河東人,生而胎素,穎異不群。其父信佛,作文送子至河南何澤寺出家,取名法海,行頭陀行。曾在廬山東林寺專研禪學,后朝金山,見殿宇荒廢,荊棘叢生,尋得此洞,參禪打坐,并燃指一節(jié),誓興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江際挖土,獲黃金數(shù)鎰,報于地方官李琦,轉呈皇帝,敕將黃金送法海禪師重興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海像于洞中,永作紀念。 至今,在法海洞北、玉帶橋旁有一白龍洞,根據(jù)神話傳說,洞中塑有白娘娘和小青的石像。 一道門楣之上,刻有“慈壽寶塔”幾個大字。 終于見到慈壽塔,只見主體磚紅灰瓦的七層高塔,直插云霄。石質基座上寫有“天地同庚”四個藍色大字。 慈壽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齊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薦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分別為“薦慈塔”、“薦壽塔”。后來雙塔毀于火災,明代重建,但只建了一座塔。清代咸豐年間,新塔又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火。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隱儒發(fā)愿重建此塔,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歷經(jīng)五年,終于重建了這座慈壽塔。但也有說法,是劉坤一總督為慈禧六十大壽而建的。“慈壽”兩字,乃慈禧壽辰也。 慈壽塔基座上“天地同庚”四個大字,是光緒年間湖南的一位八歲神童李遠安所書。所謂“天地同庚”是為慈禧六十大壽而寫的。 關于“天地同庚”,還有一段傳說呢!當慈禧問詢劉坤一自己高壽時,劉坤一一時語塞,此時,身后一個名叫李遠安的小男孩遞給他一張寫有“天地同庚”的紙條,慈禧見后大喜。所以才有了慈壽塔基座上的“天地同庚”四個大字。 慈壽塔,塔高30米,挺拔秀麗。塔為磚木結構,八面七級,內有旋式木梯,外有欄桿相倚,面面有景,層層風光各異。若游人登塔憑欄眺望,江天市井,盡收眼底。 旁邊是一座古老的留云亭,亭中間有康熙御筆“江天一覽”石碑一座。 因“江天一覽”四個大字中“覽”字略小于其他三字,所以留下了一段傳聞:一次,康熙皇帝到妙高峰賞景,目睹那萬里江天盡收眼底的奇景,這位皇上欣然揮毫,一氣寫下了“江天一”三字,到“覽”字時卻久久不能落筆。在場的大臣都心里有數(shù),可誰也不敢明說。正在康熙左右為難之際,一位大臣跪拜于地說:“啟稟皇上,臣今四次見駕。”康熙心里豁然一亮,于是揮筆寫下了這個“覽”字(繁體“覽”字有“臣今四見”的筆意)。但由于筆力難繼,這“覽”字也就成了今天這副模樣。 附近見到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被刻在慈壽塔墻面橫臥石碑上。原來,妙高臺也是賞月的好去處。佛門清凈之地,舉頭望明月,俯瞰水中月,何等幽雅。據(jù)說蘇軾常來此地,中秋之夜,登臺望月,把酒臨風,一時興起,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在此遠眺,見湖水寧靜,小島散落,小橋相連,景色優(yōu)美。不禁感嘆:難怪當年康熙帝會在此題寫“江天一覽”的御碑,那蘇軾會揮筆而成一首《水調歌頭》了。 下了金山,西邊是一個偌大的金山佛教文化廣場,于二OO八年底建成。這里是金山寺舉行法事活動及集會的重要場所,也是每年跨年、除夕進香的必選之地。 走過金山廣場“三福橋”,三座并排的石橋,從南往北分別為福壽橋,福德橋和?;蹣颍c金山寺大雄寶殿的三座大門相對應。 見到“寶相花地刻”。 高大鮮紅的“撞鐘架”最為耀眼,造型奇特,據(jù)說新年敲響大鐘,吉祥幸運。 遠觀是這樣的風景。 紅色的藏傳佛教“轉經(jīng)筒”,人們按照一個方向手動轉一圈,等于念了一遍經(jīng)文。 矗立于廣場上的三根柱子阿育王柱,是代表印度阿育王和釋迦牟尼。 一面紅墻黛瓦的大照壁上,有“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幾個金色大字,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深厚內涵。 金山佛教文化廣場,從三福橋、寶相花地刻、撞鐘架、轉經(jīng)筒、阿育王柱到照壁等景觀,將淵遠的佛教文化融入其中,作為金山寺大雄寶殿軸線的延伸,金山文化廣場是一個集文化、宗教、藝術為一體的經(jīng)典景觀。 從金山寺到金山佛教文化廣場,這里就是一處佛教文化圣地,可最為令人難忘的還是那段“水漫金山”的神話故事,白娘子、小青及一直都被誤讀的發(fā)海……不得不說,電影電視的文化傳播力及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