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刀(也有稱“跑刀”),是篆刻初學者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在滑刀時,刀處于不受控狀態(tài),它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在石面上“劃”出或“刻”出意料之外(篆刻者不需要)的線條,有時,滑刀甚至會使刀鋒沖出石面,直接沖在篆刻者的手上,造成“流血”事件。實際上,“滑刀”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真要說清楚,還真是不容易,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情況下,切刀通常是不會出現(xiàn)滑刀,因此,文中所描述的滑刀,一般指運用沖刀刀法出現(xiàn)的“滑刀”。一、名詞定義1、篆刻刀的構造。為了表述方便,我們把篆刻刀的各部位以及相關的角度做一下定義,如圖:注意,這里的內刀角、外刀角,相對于篆刻者本人的方位來定義,通常也有對應稱之近刀角、遠刀角的。2、兩個重要的夾角。初學者要認真思考這兩個夾角對刻劃石面的影響,最好是動手練習一下。這兩個夾角很重要,一定要理解并練習它的變化對于刀痕的影響。(1)桿石夾角。這個夾角指刀桿與印石平面的夾角,通常情況下,這個夾角的大小在30-60度之間,夾角越大,刀刃向前的力度就越小,刀刃向下的力度就越大;夾角越小,刀刃向前的趨力度就越大,刀刃向下的力度就越小。當這個夾角達到90度時,就成了立桿行刀。反之,當這個夾角達到0度時,刀桿就平躺在石面上了。(2)刃石夾角。這個夾角指刀刃與印石平面的夾角,通常情況下,這個夾角的大小也在30-60度之間。夾角越大,所受的石面阻力越小,刻出的線條也越細;夾角越小,所受的石面阻力越大,刻出的線條也越粗。當這個夾角達到90度時,就成了立刃行刀。反之,當這個夾角達到0度時,刀就刃就平行于石面了(可以在鏟印底時應用)。3、三個度。這三個“度”分別是刀刃向下的力度;刀刃向前的力度;刀刃運行的速度。(1)刀刃向下的力度。一般情況下,刀刃向下的力度越大,入石越深,滑刀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刀刃向下的力度越小,入石越淺,滑刀的可能性越大。(2)刀刃向前的力度。一般情況下,刀刃向前的力度越大,因為慣性的原因,滑刀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向前的力度越小,滑刀的可能性越小。(3)刀刃運行的速度,這個度與上一個度有關,通常情況下,速度越快,越易滑刀,速度越慢,越不易滑刀。三、為什么會“滑刀”?原因1、材料與工具的原因。刀太鈍,而石料太硬,導致無法入石,即使加大力度逼刀入石,刀刃也會在前沖的過程中被石料硬性擠出石面,從而造成滑刀。原因2、用力過猛、沖速過快的原因。即刀刃向前的力度太大,而沒有配合更大的向下的力度,這就導致刀刃向前的速度過快,從而造成滑刀。原因3、桿石夾角過小的原因。如上所述,桿石夾角過小,會造成入石過淺,石頭咬不住刀,從而造成滑刀(但在實刻中,會了穿過多條已經刻過的線條,往往需要減小桿石夾角,放平刀桿,以避免刻崩已有的筆畫)。原因4、刃石夾角過小的原因。如上所述,刃石夾角過小,雖然會刻出更寬的筆畫,但是因為刀刃接近平行石面,因此,刀刃與石面的磨擦力過小,從而造成滑刀(實刻中,刃石夾角過小,往往就是所謂的“披削”刀法,以刀背磨擦石面所刻處,這種刀法也有其獨特的用處)。四、避免“滑刀”的方法綜合上述分析,造成“滑刀”的原因非常復雜,這要求在實刻中,隨時感受來自石料通過刀桿傳遞回來的反作用力,在合適的時間點,或抬高刀桿,增加桿石夾角,以應對原因3引起的滑刀;或減慢推刀速度,或減小推刀力度、或增加向下的力量,減少向前的力量,減慢運刀的速度以應對原因2引起的滑刀;或者立起刀刃,增加刀刃與石面的磨擦力,以應對原因4引起的滑刀??傊?,這里面有太多的復雜而細微的動作配合。當然,也可以更換刀具,以更鋒利的刻刀施刻,以應對由原因1引起的滑刀。有朋友會問:吳昌碩為啥就能用鈍刀而不滑刀呢(實際上吳昌碩所謂的鈍刀指的是刀刃夾角大的鈍刀,而不是這里所說的刀角被磨得有些圓而鈍的刀)?答案很簡單,因為他有驚人的腕力,有驚人的控刀能力,他對刀石相激的感覺有著異常敏銳的肌肉反應,也正是這個原因,他才會說“我只曉得用勁刻”這樣的話。當然,還有一些小技巧以應對各種原因的滑刀,就是加其他手指的輔助。比如以執(zhí)刀手的中指指肚的下沿貼緊石面或石側以增加磨擦力;或以無名指、小指抵住石頭的邊緣,給推刀用力增加反作用力以增強控刀能力,以保證在用力沖刀“踩油門”的時候能夠隨時及時“剎車”。再強調一下前面的結論:想要不“滑刀”,唯有多刻,多練習,把用刀練到從心所欲,指哪刻哪,想要什么樣的效果,就能用刀刻出什么樣的效果的“精熟”程度,達到“忘刀”的境界(手即是刀,心即是刀)!有朋友會問有沒有標準的執(zhí)刀方法以保證不“滑刀,答案是:執(zhí)刀無定法!每個人的手型不一樣(甚至各手指長短也會有所區(qū)別),發(fā)力習慣亦各不相同,因此,執(zhí)刀方法各有區(qū)別,要多加練習,以期盡快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以臂、腕等大肌肉群發(fā)力(避免腱鞘炎)的執(zhí)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