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學(1924年)、光華大學(1925年)為基礎,同時調(diào)進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和圣約翰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chuàng)辦的。1972年,與上海師范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師范大學。1980年,恢復華東師范大學校名。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先后并入。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共建華東師范大學,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截至2016年3月,學校設有閔行、中山北路兩個校區(qū),校園占地總面積約207公頃;設有3個學部、26個全日制學院、79個本科專業(yè),在校全日制本??粕?4079人,其中本科生13878人,專科生201人;在校研究生1500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21人,碩士研究生8875人,免費師范生教育碩士3208人;留學生4215人;有教職工3982人,其中專任教師2215人。 大夏大學 1924年,廈門大學的部分教師、學生因?qū)W潮脫離廈大,來到上海,王伯群與歐元懷、毓祥等人應失學青年要求,捐資創(chuàng)辦大夏大學,該校取“光大華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學,王伯群先生是大夏大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貴州興義人,中國同盟會元老、近代民主革命先驅(qū)、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在大夏大學先后擔任董事長、校長,集20年努力,使大夏大學發(fā)展成當時著名的綜合性大學,該校是中國最早實施導師制和通識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辦學實力和聲譽,使得大夏大學獲享“東方哥倫比亞大學”之美譽。 大夏以'自強不息'為校訓,倡導苦教、苦干、苦學的'三苦精神'。馬君武、王伯群、歐元懷先后擔任大夏大學校長。郭沫若、田漢、李石岑、邵力子、厲麟似、曾昭掄、艾偉、邵家麟、吳澤霖、王蘧常、馬宗榮、夏元瑮、謝六逸、吳澤、周昌壽、姚雪垠等著名學者曾在大夏大學任教。 王伯群為大夏題詞 大夏大學共辦學27年,先后就讀的學生近20000名,完成學業(yè)畢業(yè)者6000余人。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劉思職、郭大力、周揚、陳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劉伯里、王元化、馬承源、陳旭麓、孫亢曾、陳伯吹、任溶溶、戈寶權(quán)、陳鯉庭、吳亮平、馮白駒、杜星垣、葉公琦、華聯(lián)奎、徐惟誠等曾在大夏大學就讀。 光華大學 光華大學創(chuàng)辦于1925年。當時上海圣約翰大學及附中師生,為聲援五卅運動,與校方激烈沖突,集體宣誓離校后創(chuàng)辦了中國人自己的大學——私立光華大學。光華大學以 '培養(yǎng)高尚人格,激發(fā)國家觀念'為宗旨,提倡'讀書運動與愛國運動并進'。張壽鏞、朱經(jīng)農(nóng)、廖世承先后擔任光華大學校長,并延聘呂思勉、錢基博、胡適、錢鐘書、徐志摩、朱公謹、容啟兆、張歆海、顏任光、謝霖、蔣維喬、韓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羅隆基、王造時、章乃器等著名學者執(zhí)教。 光華大學校徽 光華大學建校26載,曾入校就讀的學生共14000余人,畢業(yè)生總計4000余人,為國家培養(yǎng)了許多人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張青蓮、鄧拓、林華、周有光、張芝聯(lián)、楊寬、周而復、田間、穆時英、趙家璧、儲安平、汪道涵等曾求學光華。 建校初期 1951年7月17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宣布,經(jīng)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準,成立華東師范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文、理、教育學科成為新?;A,8、9月間,同濟大學動物系、植物系,復旦大學教育系,滬江大學音樂系以及東亞體育??茖W校陸續(xù)并入華東師范大學。10月16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正式宣布華東師范大學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孟憲承兼任校長,孫陶林、廖世承為副校長。剛建校時學校設有教育、中文、外文、歷史、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體育等11個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職工338人,其中教師131人,學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學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個班上課。 1952年,圣約翰大學的教育系、理學院(包括數(shù)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系),浙江大學地理系,滬江大學教育系,大同大學教育系,震旦大學教育系并入學校,又從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等校調(diào)入多名教師。之后,江蘇師范學院音樂專業(yè)、上海第二師范學院地理系分別于1953年、1958年并入華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了研究部,推進科學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舉辦多個專業(yè)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繼1952年7月創(chuàng)辦《華東師大》???,提高了教學及教育科研的實力。 1952年起,為適應初級中學迅速發(fā)展、迫切需要師資的情況,學校較大規(guī)模地舉辦了一系列的專修班。 1956年起,在江蘇、浙江兩省鐵路沿線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與此同時,學校擴招成人教育的專業(yè)與人數(shù),成立半工半讀師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這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次全國18個研究室中的2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國以后建立的第一個人口研究機構(gòu)。 1958年,學校通過科研開辟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和課程,新建了一批專業(yè)和專門化教學小組。 1958年起,學校又陸續(xù)建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和電子學、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光學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專業(yè)實驗室,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shù)研究活動。 文史樓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養(yǎng)由舉辦二年制研究生班改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22日,華東師范大學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 1960年,從59級起各專業(yè)學制均改為五年,并一直執(zhí)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該校第一個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四新'展覽會,該校'紅外分光光度計'、'寬譜線核磁共振波譜儀'、'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譜儀'和'核四極共振波譜儀'等四項研究成果獲得三等獎,在全國師范院校中居領先地位。 1965年,還招收首批來自越南的留學生210多名,開始了留學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職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學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歷史、外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10個系,13個專業(yè),共為國家培養(yǎng)各類人才共15000余人。 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國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自1966年到1969年,華東師范大學連續(xù)4年沒有招生,1970年開始恢復招生,但規(guī)模很小。 1972年5月,學校受文革影響與上海師范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范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校合并,改名為“上海師范大學”。 “文革”期間,學校的科研工作遭到嚴重摧殘,但不少科技人員,出于對事業(yè)的高度責任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繼續(xù)對一些基礎問題及生產(chǎn)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華東師范大學“671”科研組,在國際上首先從海水中提取到30克鈾,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1971年,光學組建立在國內(nèi)居領先水平的管道氣體傳輸模擬實驗室;河口海岸研究組為金山石化總廠一期工程的油碼頭選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2010,4.17闊別學校40年的悻悻學子又一次回到心愛的母校。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年的美女、靚仔如今滄桑滿臉。 事業(yè)有成者不少。有政府官員、企業(yè)領導,默默無聞工作40年的教書匠。 當年的美女依然散發(fā)著成熟、穩(wěn)重的美。當年的室友留下珍貴的紀念。不忘恩師的培養(yǎng)。千言萬語難訴衷腸。闊別40年的校園更加美麗。難忘忠厚老實的老班長。我們想念您。熱烈、風趣的座談把大家?guī)Щ剡b遠的學生時代。親愛的校友,您是否還記得,當年在校園中留下的歡聲笑語?您是否還記得,當年在校園中放飛的青春夢想?時光飛逝,您心中是還否懷著一份惦念? 金秋十月,母校64歲生日來臨之際,華東師范大學校友會將組織開展校友集中返?;顒樱瑲g迎畢業(yè)“逢五”、“逢十”的校友返校。我們向廣大校友發(fā)出誠摯的邀請,帶上您的家人一同回到母校!在麗娃河畔,講講自己的舊故事,聽聽同窗的新消息,讓時間稍稍停腳,我們一起回到海內(nèi)外師大人共同的家……。 2015.10.6。母校64歲的生日,闊別45的朋友我們又回來了。感謝校、系的領導,給我們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 學校的簽到大幕。45年未見的老友。三班的朋友。學校學報、廣播站記者的現(xiàn)場采訪。任老師我們想念您。美女記者采訪省電視臺長,不忘業(yè)務學習。40多年前的室友暢敘友情。 支疆勇士不減當年勇。千言萬語訴衷腸。年輕力壯的領導干部。不忘恩師教誨。熱心的組織部長。45年未見的老朋友。老干部的諄諄教導。當年的室友。下午的座談會轟轟烈烈。年輕的校報記者追蹤采訪。當年的輔導員依然活力無限。遠在珠海的金家振、汪利清您們好嗎?我們想念您們。 遠在浙江的金關英、金洪光,厲佳節(jié)、黃榮妹您們好嗎?我們想念您們。 遠在太倉的顧建仁、無錫的陳海棠,湖南、深圳的范秀英您們好嗎?我們想念您們。 遠在安徽的陳稚燕您好嗎?我們想念您。 遠在嘉善的羅梅君、上海的周綏康您們好嗎?我們想念您們。 阿毛、阿毛,趙菊英,您在哪兒?您好嗎?我們想死您了。 期待著下一次的相聚,加油,同學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