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時期,平遙古城境域?qū)俨⒅荨4笥碇嗡?,屬冀州。西周時期,境域內(nèi)封有“蓐”諸侯國,為并州屬地。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尹吉甫北伐獫狁,駐兵于境域東北,因隘不能容,展筑西北二面,始建古平遙城池。春秋時期,境域置中都邑,屬晉。戰(zhàn)國時期,境域?qū)仝w。秦漢時期,置平陶縣,屬太原郡。三國曹魏時期,屬西河郡。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名諱,將平陶縣改為平遙縣。作為縣治所在地的平陶城隨之改為平遙城。后因西羌內(nèi)侵,將平遙縣從文水縣西南徙置汾河以東京陵縣境,廢京陵縣入平遙縣,平遙城亦遷至此址。唐武德二年(619年),屬介州,后平遙縣城被劉武周引突厥兵攻陷。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汾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遣將李繼勛率軍進攻北漢,焚毀平遙縣城,后重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左副元帥率軍6萬進攻平遙縣城,北宋援軍5000余人、居民100余戶長期抵抗后,城被攻陷。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水成災(zāi),沖垮西城墻。洪武三年,重建、擴修平遙古城,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崇三丈二尺,濠深廣各一丈,門六座: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后建敵臺窩鋪四十座。明隆慶三年(1569年),知縣岳維華增敵臺樓九十四座,俱用磚砌,于六門外各修吊橋,各立磚門,皆立臥石,上刊二字,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設(shè)僉夫防守各垛口,設(shè)團總官四員督之,其衣裝、盔甲、火器、火藥、鉛子、弓弩之類,無不備具,教場內(nèi)立碑紀(jì)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