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坂而得名。隴縣位于關(guān)中平原西端,其境關(guān)山西阻,渭水南隔,山川險固,形成了關(guān)中與西北的咽喉地帶,是陜西西大門,有“關(guān)陜鎖鑰”之稱,歷為商貿(mào)重鎮(zhèn)和兵家必爭之地,又因秦襄公在此建都、漢武帝在此置大震關(guān),故又稱“秦都漢關(guān)”。 隴縣縣城位于千河、北河交匯的三角灘地,何時開始筑城,現(xiàn)不可考。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為避水患,遷隴州治所和杜陽縣治所于今縣城址。從此這里一直為州、郡、縣治所,延續(xù)至今。期間,隴縣城垣屢有毀建。 元代,縣城周長為9里3分,城廓四方形,設(shè)有南、西二城門。 明景泰五年(1454年)開筑北門。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增筑東門。定東門曰“迎恩”,西門曰“攬翠”,南門曰“挹薰”,北門曰“拱極”。以后多次修葺。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實量城垣規(guī)模為,東長177.5丈,南長285丈,西長244.5丈,北長249丈;炮臺27座;女墻高度5尺4寸;城墻4角各修城樓1間,上城柵欄各1座;掘通底寬9尺、面寬1丈5尺、深2丈的外城壕1017.7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開展城市建設(shè),1952年,拆除東、西城門。1962年后,拆除南、北二城門、西關(guān)西端的過街樓和城墻、城壕。今天,城垣已無留存。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陜西省地政局測繪的《陜西省縣城鄉(xiāng)鎮(zhèn)的行政及地形地圖》中,有以下《隴縣縣城地圖》(點擊可放大觀看): 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