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與文學價值。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深入探究《出師表》對于提升學生文言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歷史文化意識以及塑造正確價值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全面解析《出師表》的教學要點,并提供多種創(chuàng)新的課堂導入方法,旨在助力教師打造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 一、課堂導入方法 (一)歷史故事導入 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三國時期的著名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生動描繪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的精彩局面。隨后,話鋒一轉(zhuǎn),提及劉備白帝托孤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引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與好奇心。接著,自然流暢地引出諸葛亮在這樣復雜艱難的背景下,為實現(xiàn)劉備興復漢室的遺愿,毅然決然地準備出師北伐,而在出征前,他滿懷深情與智慧地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出師表》,從而順利開啟對課文的深入學習。 (二)影視片段導入 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相關的精彩片段,如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時的睿智機敏、借東風時的神秘莫測等情節(jié),讓學生直觀感受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卓越謀略。播放結(jié)束后,教師提問學生: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肩負起沉重的歷史使命與責任,他會如何向劉禪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呢?以此巧妙地引出《出師表》,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探究欲望。 (三)名言警句導入 教師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和忠誠、責任有關的名言警句,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古代,臣子對于國家和君主有著怎樣的責任與擔當。隨后,教師隆重介紹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他的忠誠和責任感在一篇奏表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這篇奏表就是聞名遐邇的《出師表》,從而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課文學習做好鋪墊。 (四)人物評價導入 教師先展示后人對諸葛亮的經(jīng)典評價,如杜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讓學生踴躍發(fā)言,說說他們心目中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傳奇人物。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諸葛亮是如何在奏表中向后主劉禪闡述自己的治國理念和出師規(guī)劃的呢?以此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好奇,自然地引入《出師表》的學習。 二、教學要點 (一)背景知識 《出師表》創(chuàng)作于三國時期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的背景如下: 政治局勢 劉備于公元223年夷陵之戰(zhàn)后病死,將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此時蜀漢面臨諸多問題,夷陵之戰(zhàn)使蜀國元氣大傷,雖經(jīng)諸葛亮數(shù)年勵精圖治,國力有所恢復,但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地處偏遠、國力貧弱的現(xiàn)狀,且與曹魏、東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外部壓力巨大. 內(nèi)部狀況 劉禪年紀尚輕,缺乏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諸葛亮擔心自己北伐后,劉禪無法妥善處理朝政,蜀漢內(nèi)部會出現(xiàn)問題,因此需要對劉禪進行勸誡和教導,使其明白治國的要點. 北伐準備 南方叛亂已被諸葛亮平定,國內(nèi)局勢相對穩(wěn)定,且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兵甲已足,具備了北伐中原的客觀條件。諸葛亮為實現(xiàn)先帝劉備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遺愿,決定北上伐魏,在此臨行之際,上書后主劉禪,寫下了這篇《出師表》. (二)基礎知識 1. 字詞積累:扎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是深入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所在。例如,“疲弊”一詞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西蜀在經(jīng)歷戰(zhàn)爭磨難后衰敗困乏的凄慘狀況,使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國家面臨的艱難困境;“妄自菲薄”意為過度地輕視自己,諸葛亮以此告誡后主劉禪應樹立自信,充分相信自身與蜀漢的實力;“蓋”常作為發(fā)語詞使用,用于引發(fā)議論,如“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巧妙地引出對先帝恩情的深切追述以及對后主的殷切期望;“是以”等同于“以是”,表示“因此”,在文中用于嚴謹?shù)倪壿嬐茖c原因闡述,使文章論述更加清晰有條理;“痛恨”在文中并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極度仇恨”,而是“痛心遺憾”之意,這種古今異義的現(xiàn)象需要學生特別留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通過對這些字詞的細致講解與豐富的舉例運用,助力學生牢固掌握其含義與用法,從而順利突破文言文閱讀的障礙,讀懂文章大意。 2. 文言語法:深入學習“以”字這一文言文中常見連詞的用法是教學重點之一。在“以光先帝遺德”中,“以”表目的,即“用來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的美德”,清晰地表明了行動的目標與意圖;在“以塞忠諫之路也”里,“以”表結(jié)果,是“以致堵塞忠誠進諫的道路”,深刻地揭示了某種行為所導致的不良后果。此外,文中還存在形容詞活用現(xiàn)象,如“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和“遠”,原本為形容詞,在此處分別活用為動詞“親近”“疏遠”,使語句表意更加生動靈活,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文言文語法的精妙獨特之處。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辨別并深入理解這些語法規(guī)則,逐步提升文言文閱讀與理解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領略文言文的魅力與奧秘。 3. 文體知識:“表”作為古代臣子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特殊文體,具有獨特的格式與表達規(guī)范。其主要用途是臣子向君主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提出請求或建議,并借此表達對君主的忠誠與敬意?!冻鰩煴怼房胺Q“表”文中的經(jīng)典之作,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這一文體的顯著特點。文章開篇直截了當?shù)攸c明蜀漢面臨的嚴峻形勢與諸多問題,繼而有條不紊地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治國建議,字里行間滿溢著諸葛亮對劉禪的殷切期望以及對國家的忠誠擔當,情感真摯深沉,感人至深。通過對《出師表》的學習,能夠使學生深刻理解此類文體在古代政治交流與表達過程中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與發(fā)揮的獨特作用,進而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儲備。 4、修辭角度分析 (1).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保▽ε迹?/p> 賞析:這兩句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從形式上看,“受任”對“奉命”,“敗軍之際”對“危難之間”,句式整齊,節(jié)奏明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從內(nèi)容上,它高度凝練地概括了諸葛亮接受任務時蜀漢政權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通過這種對偶的表達,強調(diào)了諸葛亮臨危受命的艱難處境,更凸顯出他忠誠、擔當?shù)钠焚|(zhì)。他在國家最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沒有絲毫退縮,展現(xiàn)出其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的精神,讓讀者對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 (2).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保▽Ρ?、對偶) 賞析:此句運用了對比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對偶方面,“親賢臣,遠小人”與“親小人,遠賢臣”結(jié)構(gòu)相同,相互對應,“先漢所以興隆”與“后漢所以傾頹”也形成對稱結(jié)構(gòu),使句子形式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對比上,通過鮮明地對比先漢興隆和后漢傾頹的原因,將“親賢臣”和“親小人”的不同后果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對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讓后主劉禪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親近賢臣和遠離小人的重要性,是諸葛亮為劉禪提出“親賢遠佞”這一重要建議的有力論據(jù),體現(xiàn)了諸葛亮為國家長治久安的良苦用心。 (3).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保ǚ磸停?/p> 賞析:這里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效”字的重復使用,前一個“效”是指“任務、功效”,即北伐興復漢室的任務,后一個“效”是“實現(xiàn)、成功”的意思。這種反復強化了諸葛亮對北伐的堅定決心和對完成先帝遺愿的鄭重承諾。他將自己的責任和蜀漢的興衰緊密相連,向劉禪表明如果不能完成興復漢室的任務,甘愿接受懲罰,體現(xiàn)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不二和高度的責任感,使讀者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有了更強烈的體會。 5、用典 《出師表》中的典故主要有: 三顧茅廬 含義:指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前往諸葛亮所住草廬,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故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體現(xiàn)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態(tài)度,也表現(xiàn)了諸葛亮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作用:從內(nèi)容上看,通過該典故,諸葛亮表明自己因劉備的誠意與信任,甘愿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為后文提出的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等建議及對后主劉禪的勸勉做了鋪墊,突出其忠誠之心。從表達效果上看,此典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后主劉禪更易接受其建議與勸告,也使讀者對諸葛亮的人格品質(zhì)及他與劉備之間的深厚情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白帝城托孤 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將兒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并表示若劉禪不才,諸葛亮可自行取而代之。諸葛亮則承諾會竭盡全力輔佐劉禪。此典故體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以及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和對蜀漢的責任感,如“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陟罰臧否 出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原指對官吏的提拔、處罰、表揚、批評,在文中指賞罰褒貶的標準和做法,強調(diào)了在治理國家時,應公正地對待宮中府中的官員,統(tǒng)一賞罰標準,以維護朝廷的公正和穩(wěn)定。 作奸犯科 原文為“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的行為,勸誡劉禪要對違法亂紀者嚴懲不貸,對忠誠善良者予以獎賞,以維護國家的法律秩序。 裨補闕漏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中的該典故,意為彌補缺漏、不足之處,諸葛亮以此表示希望自己的建議和努力能夠幫助劉禪完善朝政,使國家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計日而待 “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形容為期不遠,表達了諸葛亮對北伐成功、興復漢室的信心,認為只要按照正確的策略去做,蜀漢的興盛指日可待。 (三)內(nèi)容理解 1. 分析建議:諸葛亮在文中為劉禪精心提出三條至關重要的建議?!皬V開言路”,即積極鼓勵臣民踴躍進諫,如“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明確指出只有廣泛傾聽各方意見,君主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確決策,同時也能夠充分激發(fā)有志之士為國家效力的熱忱與激情。此建議旨在打破信息的壁壘與局限,確保各種聲音能夠順暢地傳達至君主耳中,有效避免決策的盲目性與獨斷性,為國家的良好治理奠定堅實基礎。 “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著重強調(diào)宮廷內(nèi)外執(zhí)法必須公正統(tǒng)一,賞善罰惡分明,唯有如此,方能切實維護朝廷的公正權威,確保政令得以有效施行。公平公正的賞罰制度是激勵臣民積極進取、嚴格遵守法紀的重要保障,能夠有力地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政治環(huán)境,促進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 “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通過鮮明對比先漢興隆與后漢衰敗的根本原因,深刻闡明親近賢臣、遠離小人對于國家興衰的決定性影響。賢臣能夠憑借其卓越才能與忠誠之心為國家出謀劃策、盡心竭力,而小人則只會蠱惑君主、擾亂朝綱,給國家?guī)韲乐匚:?。這三條建議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廣開言路是前提條件,能夠為嚴明賞罰與親賢遠佞提供豐富的信息來源;嚴明賞罰是堅實保障,有力確保各項政策得以順利推行;親賢遠佞則是核心關鍵,直接關乎國家政治的清明與長治久安。學生需要深入透徹地理解每條建議的內(nèi)涵以及它們之間緊密的邏輯關系,深刻體會其對治國理政所具有的深遠意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洞察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 2. 把握主旨:文章主旨豐富深邃,感人肺腑。諸葛亮通過飽含深情地回顧先帝的“三顧茅廬”“臨危受命”等知遇之恩,以及自己追隨先帝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艱辛歷程,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真切誠摯地表達出對蜀漢政權的絕對忠誠。在此基礎上,明確堅定地闡述出師北伐、興復漢室的宏偉決心,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透露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品質(zhì),他將個人命運與蜀漢興衰緊密相連,為實現(xiàn)先帝遺愿不惜奉獻一切,展現(xiàn)出偉大的人格魅力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刻領悟諸葛亮的忠誠與擔當,用心感受文章所蘊含的深厚情感與偉大精神力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精神的洗禮與啟發(fā),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3. 段落層次: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縝密,層次分明清晰。第一部分(第 1 - 5 段),諸葛亮開宗明義,深入分析蜀漢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并順勢自然地提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條建議,為后主劉禪明確指明施政方向。此部分內(nèi)容猶如文章的基石,奠定了全文嚴肅凝重的基調(diào),使后主能夠清晰直觀地認識到國家所處的困境以及亟待采取的應對措施。 第二部分(第 6 - 7 段),通過深情追憶往事,如先帝對自己的信任與托付,以及自己與先帝共同經(jīng)歷的重大事件,詳細周全地陳述出師北伐的理由。著重強調(diào)此次出征不僅是為了實現(xiàn)興復漢室的宏偉目標,更是為了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同時也是為了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鞏固蜀漢政權奠定堅實基礎。這部分內(nèi)容充滿了對先帝的深切懷念和對使命的堅守執(zhí)著,使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諸葛亮的深情厚誼和堅定不移的信念,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情感內(nèi)涵。 第三部分(第 8 - 9 段),諸葛亮進一步清晰分清各方責任,斬釘截鐵地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以及對后主的殷切期望,衷心希望后主能夠在后方勵精圖治,充分信任并全力支持自己的北伐行動,使全文主旨得以升華。文章邏輯連貫緊密,層次清晰分明,學生需要認真梳理各部分內(nèi)容,精準把握文章整體架構(gòu)與行文脈絡,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分析能力與整體把握能力。 (四)寫作特色 1. 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文章巧妙精妙地將議論與抒情融為一體,獨具匠心。在議論形勢與提出建議時,如論述親賢遠佞的重要性,諸葛亮飽含深情地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痹谏钊敕治鰵v史興衰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劉禪的深切擔憂與殷切期望,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這種將歷史教訓與現(xiàn)實情況緊密結(jié)合的議論方式,既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又能深深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使讀者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 而在敘述經(jīng)歷時,也時刻不忘抒情表意,如回憶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感恩之情溢于言表,使文章既有理性冷靜的說理,又有感性真摯的情感觸動,二者相得益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與感染力,讓讀者能夠深刻感受到諸葛亮的忠誠與智慧,以及他對蜀漢政權的深厚情感。這種抒情與議論的完美融合,使得文章既有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卓識,又有感人至深的個人情感真摯表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審美魅力,為學生提供了優(yōu)秀的文學范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與寫作水平。 2. 語言風格:《出師表》語言質(zhì)樸無華,卻蘊含著強大無比的情感力量。全文雖未堆砌華麗辭藻與繁多典故,但以簡潔明快的四字句為主,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句式整齊劃一,節(jié)奏明快有力,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感。這種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務實精神與干練作風,也使文章更易于傳頌和銘記,具有廣泛的傳播性與影響力。 同時,文中用詞精準恰當,情感真摯深沉,如“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寥寥數(shù)語,便將諸葛亮的憂慮、責任與忠誠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深切感受到文言文獨特的語言魅力與情感表達力量,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愛,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與文學素養(yǎng)。 (五)誦讀感悟 誦讀是學習《出師表》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教師通過范讀,為學生呈現(xiàn)文章的正確讀音、恰當節(jié)奏與深沉情感基調(diào)。例如在朗讀“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時,語速稍緩,語調(diào)凝重,突出蜀漢面臨的危機形勢,使學生能夠直觀真切地感受到文章的語氣和情感,為他們的朗讀提供良好示范與引導。 學生在教師范讀的引領下,進行齊讀,充分感受集體誦讀的濃厚氛圍與強大力量,體會文章的整體氣勢與磅礴力量。齊讀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與團隊合作精神,同時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節(jié)奏和韻律,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與節(jié)奏感。 隨后的指名讀環(huán)節(jié),可讓學生充分展示個人對文章的理解與朗讀技巧,教師針對學生朗讀中的問題,如字音錯誤、節(jié)奏不當、情感把握不準確等進行及時糾正與悉心指導。這有助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之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朗讀水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表現(xiàn)力。 在反復誦讀過程中,學生逐漸體會到諸葛亮在文中所表達的復雜情感,如忠誠、憂慮、期望等,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記憶,使文言文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情感與韻味的文化體驗之旅。通過誦讀,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情感感悟能力。 三、名人評價 歷史上一些名人對《出師表》的評價: 陸游 其對《出師表》評價頗高,曾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認為一千多年來沒有幾篇文章比得上《出師表》;還說“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贊嘆其文字精準,無可挑剔;又有“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體現(xiàn)了他對《出師表》的喜愛,常于夜半挑燈研讀. 白居易 他讀《出師表》時被深深觸動,稱“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為諸葛亮的忠誠和文中的情感所打動。 趙與時 他認為讀《出師表》不哭的人,肯定是個不忠心的人,強調(diào)了該文所蘊含的忠誠情感足以令人動容。 錢穆 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后世,一如兩漢。” 從諸葛亮對三國歷史地位的影響角度,肯定了他以及其作品《出師表》的重要價值。 四、中考題型 1、真題 瀘州市2008年中考題 題目: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主要表達了什么情感和決心? 答案:主要表達了他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即“報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劉氏父子的感恩和感激之情,以及“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昆明市2023年中考題 題目:結(jié)合《出師表》全文,談談你對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 答案:諸葛亮是一個忠誠的人,他追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臨危受命,為了報答先帝,“夙夜憂嘆”,決心“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他也是一個有智慧和才能的人,從他對當時形勢的分析以及給后主劉禪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等建議可以看出,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卓識;他還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在出征前對朝廷內(nèi)政等各方面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向后主反復叮囑,足見其對國家和君主的責任擔當。 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貴港市中考題 題目:選文中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三條建議?其中親賢遠佞這條建議在文中有何重要意義?請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 答案: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分別是開張圣聽、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遠佞 。親賢遠佞是全文主旨所在,因為先漢興隆是因為親賢臣遠小人,而后漢傾頹則是因為親小人遠賢臣,通過對比,強調(diào)了親賢遠佞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只有親近賢臣,才能廣開言路、嚴明賞罰,才能使國家興盛,實現(xiàn)興復漢室的大業(yè) 。 2、其它題型 《出師表》教學要點全解析及中考常考題型之二 (1)閱讀方面 a、情感主旨類 例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jié)合文章具體內(nèi)容簡要分析 。 答案:表達了對先帝的感激與懷念之情,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體現(xiàn)劉備對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以及諸葛亮的感恩之心;還有對后主劉禪的忠誠與期望之情,如“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展現(xiàn)其對蜀漢政權的忠誠及對劉禪的殷切期望;同時也有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之情,從“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看出他對國家形勢的擔憂。 b、人物形象與主旨結(jié)合類 例題:結(jié)合《出師表》,談談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其人物形象與文章主旨有何關聯(lián) 。 答案:諸葛亮是一個忠誠不二之人,他受先帝托孤之重,“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一心只為興復漢室,報答先帝知遇之恩,這種忠誠正是文章主旨“報先帝,忠陛下”的體現(xiàn);他也是一個有遠見卓識、智慧超群的人,從其給后主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等建議,可見他對治國理政有著深刻見解,這些建議旨在實現(xiàn)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與興復漢室的主旨緊密相連;同時,他還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在出征前對朝廷各項事務都妥善安排,事無巨細地向后主叮囑,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國家和君主的擔當,這也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中所蘊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c、主旨拓展類 例題:《出師表》所傳達的精神在當今社會是否仍有價值?請闡述你的觀點。 答案:《出師表》所傳達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重要價值。其忠誠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無論是對國家、對事業(yè)、對團隊,忠誠都是一種寶貴品質(zhì),能讓人堅守崗位,為了共同目標努力奮斗;諸葛亮的責任感也具有啟示意義,提醒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勇于擔當,認真負責地完成各項任務;此外,他的敬業(yè)精神同樣可貴,為了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全身心投入事業(yè)的態(tài)度,激勵著我們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追求卓越,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力量。 (2)、基礎類 a. 解釋加點字詞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 題型特點: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字詞古義的理解。在這個例子中,“卑鄙”古義是身份低微、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 解題技巧:學生需要平時積累常見文言字詞的古義,并且結(jié)合語境來判斷其準確含義。 b. 一詞多義 例句:“以”字?!耙怨庀鹊圻z德”(用來)、“先帝不以臣卑鄙”(因為)。 題型特點:同一個字詞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要求學生準確辨別。 解題技巧:梳理文中該字詞出現(xiàn)的不同句子,根據(jù)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上下文意思來確定其具體含義。 c. 古今異義 例句:“誠宜開張圣聽”中的“開張”,古義是擴大,今義是商店等設立后開始營業(yè)。 題型特點:重點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字詞古今含義變化的掌握情況。 解題技巧:牢記常見古今異義字詞的古義,同時仔細分析句子,避免用今義去理解古義。 d.詞類活用 例句:“親賢臣,遠小人”中的“親”和“遠”,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分別是“親近”“疏遠”的意思。 題型特點:檢測學生對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認知。 解題技巧:觀察字詞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功能,看其是否改變了原本的詞性,結(jié)合句子整體意思來理解活用后的含義。 e、默寫題 直接默寫:要求考生準確寫出文中的經(jīng)典語句,如“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復習時需熟練背誦全文,尤其關注易錯字,如“侯”不能誤寫 。 理解性默寫:根據(jù)對文章的理解,填寫相關語句,像“《出師表》中諸葛亮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解題關鍵是理解題干要求,結(jié)合對文章的記憶準確填寫。 f、句子翻譯題 選取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讓考生翻譯,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翻譯時要逐字翻譯,注意關鍵詞語的準確翻譯,同時保證語句通順、表意明確,遵循古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和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