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絕不是矯情
現(xiàn)實中,和孫夢父母類似的人不在少數(shù),認為抑郁就是矯情/不懂事/叛逆。
為什么抑郁總是不被理解?
抑郁是隱形的,它不是“感到有點難過”,也并不總是有一個明顯的病因。
然而,這樣的認知卻與日益增長的青少年抑郁率相悖。
2022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14.8%。
中國青少年抑郁人數(shù),已經(jīng)高達2300多萬!
在很多三四線城市,家長根本沒聽過什么是抑郁,心理醫(yī)療資源也十分匱乏。
一則探討三四線城市青少年抑郁的帖子下,有人說,在他生活的城市,根本找不到心理咨詢診所,更別說專業(yè)的治療師了。
“整個小城,只見到過一個第二學(xué)歷是心理學(xué)的”。
家長對抑郁缺乏正確認知,精神健康領(lǐng)域的醫(yī)療資源稀缺,這些都導(dǎo)致抑郁不被理解——
誰來救救抑郁的孩子?
當(dāng)一個抑郁的孩子決定去死
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就在一瞬間,但麻木和痛苦是累積起來的。
同樣,一個孩子的絕望,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接待過一個14歲的男孩,父母把他送來時,已經(jīng)確診重度抑郁。
孩子什么時候可以回學(xué)校?他成績很好,可不能因為這種事耽誤。
滿腦子想的都是:沒考好怎么辦。
后來就發(fā)展到無緣無故大哭、失眠、厭學(xué),甚至燒炭自殺。
英國一項關(guān)于青少年的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不當(dāng)?shù)慕甜B(yǎng)方式,是造成孩子抑郁的最大誘因。
抑郁癥背后,往往站著一個“生病的家庭”。
開頭提到的女孩孫夢,已經(jīng)上大學(xué)了,還要被父母逼著做決定。
他們把種種“霸王式”要求強加給女兒,言辭中全是辱罵和指責(zé)。
“他們只是擔(dān)心自己而已。我死了,他們就不用擔(dān)心有人氣壞他們的心肝脾肺了,也不會折他們的壽。”
“確診了抑郁癥反倒覺得平靜了,感謝醫(yī)生讓我在他辦公室睡了半個小時。” “提前一小時出門,還是遲到了,背過無數(shù)次的單詞,還是拼錯了,實在做不到你們想象的那么好,不想再讓父母失望,也不想再耽誤大家了?!?/span> “生活這個游戲太難了,我決定刪號不玩了,如果有下一次,讓我當(dāng)一只蒲公英吧,朋友們,晚安!”
正如馬特·海格描述得那樣:
你可以在抑郁的同時快樂著,就像一個清醒的酗酒者。
有的家長認為,只要讓孩子開心,他就能走出抑郁。
這是種偏見,抑郁的人,無法體驗任何美好的事物,比如日落、美食、旅行。
那種“吃點好吃的”“睡一覺就好”的想法,真的會害苦孩子。
面對抑郁或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破除錯誤認知,正確看待抑郁癥
抑郁癥確實是一種疾病,但它并不羞恥。
當(dāng)自己終于鼓足勇氣告訴媽媽,媽媽說:
“你總是這樣矯情,這都多少年了?你就不能忍著嗎?”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想再次重申:
抑郁并不是小孩子的“無理取鬧”和“矯情”。
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夠的正視和理解。
其次,收起高高在上,平等地對待孩子
把孩子放在次要位置,忽視孩子的真實需求,是不少家長的通病。
“媽媽,您不喜歡,那我就去另一個世界穿二次元衣服,不礙您的眼,這樣我還是個乖孩子對嗎?”
興趣愛好,本就沒有對錯標準。
尊重孩子的真實需求,把孩子當(dāng)成獨立個體,這是尊重孩子的起碼底線。
最后,理解和共情,是對抗抑郁的良藥
抑郁的孩子,最需要來自親密之人的共情。
父母一句“我理解”,就能為他們帶去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
愛孩子,就從此刻給予他關(guān)愛,尤其是情緒和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