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第1226篇原創(chuàng)走心科普 進入12月,年的氣息越來越濃了~ 陪伴我們走過41個年頭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也如期的發(fā)布了2024已巳蛇年的新主題“巳巳如意,生生不息”和全新標識“巳巳如意紋”。 蛇,古字為它,毒蟲也。 在《說文解字》中 “蛇”從“蟲”,從“它”,解釋為:”上古草居患它, 故相問滅它乎?” “它”本義為“巡游之蛇”,“蟲”指“爬行小動物”。 “蟲”與“它”聯(lián)合起來表示“會擺尾游行的蟲”。本義:一種會擺尾游行的蟲類。 雖然,人們自古就很怕蛇,認為其是惡毒、冷血的代名詞,但蛇在中國文化中卻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它不僅是我國早期的主要圖騰之一,更是我國傳統(tǒng)的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地支中,蛇與“巳”相對應。 十二生肖與地支對應表 巳是起,象征著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 2025年春晚Logo“巳巳如意紋”的設計靈感,正是來源于古老而神秘的甲骨文“巳”字,這兩個“巳”字并非隨意排列,而是以極其嚴謹且富有美感的對稱方式精心擺放。 經(jīng)過巧妙地鏡像翻轉后,形成了“乙”字和“巳”字,不僅與天干地支紀年法中乙巳蛇年的干支組合相對應,更深度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平衡、圓滿的不懈追求。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因“巳”與“事”音相近,也可理解為“事事如意,生生不息”。 不僅表達了人們心目中最樸素、最真摯的愿望,更展現(xiàn)出生命的頑強與延續(xù),激勵著人們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無畏地去開拓未知的領域,永遠生生不息。 除了這個全新紋樣“巳巳如意紋”外,其實,在中國傳統(tǒng)紋樣上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也有不少紋樣因其連綿不絕,被賦予了生生不息這一美好的寓意,比如回字紋、萬字紋、纏枝紋、卷草紋、渦紋等等。 接下來,就跟著J先生一起去看看吧~ 卷草紋 卷草紋,又稱“卷葉紋”、“卷枝紋”、“藤蔓紋”,是我國傳統(tǒng)的裝飾紋樣之一。 明代早期·金質蟠螭卷草紋盞 | 圖源:中國嘉德 它并非來源于某一種特定的植物,而是對忍冬、荷葉、蘭花、牡丹等眾多植物形態(tài)的一種藝術化提煉與融合。 武漢博物館 元 金累絲蓮塘小景紋耳環(huán) 飾有金累絲卷草紋、茨菇葉、荷花等形象 圖源:動脈影 卷草紋的精髓在于“卷”,由植物枝莖條連續(xù)波卷,組成S形枝蔓連綿的紋樣,常做二方連續(xù)展開。 小課堂: 二方連續(xù)是由一個單獨紋樣,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反復連續(xù)循環(huán)排列,從而產生優(yōu)美的、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感的橫式或縱式的帶狀紋樣。 南京市博物館 南宋 卷草紋銀瓶 1971年江蘇南京江浦黃葉嶺張同之墓出土 圖源:動脈影 在世界各地的紋樣史中,都曾發(fā)現(xiàn)過與卷草紋類似的植物波卷紋樣。 比如,在古埃及墓葬壁畫中,古埃及人以蓮花、棕櫚、紙莎草為主題構成藤蔓,花和花蕾點綴在卷曲的莖葉之間,形成優(yōu)美的卷草紋。 古埃及墓葬壁畫圖樣示意 在阿拉伯地區(qū)類似的圖樣稱之為藤蔓紋樣,學者認為此紋樣源于希臘。 阿拉伯藤蔓花紋 而我國流傳的卷草紋,并非是從國外引入,部分學者認為它承襲自魏晉時期流行的忍冬紋,之后在南北朝、隋朝時期不斷的演變發(fā)展,到唐朝時最為興盛,因此又稱為唐草紋。 唐 卷草紋馬鞍金翼片 海西州民族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盛唐期間,卷草紋構圖豐滿,絢麗多姿、雍容華貴,多用于壁畫、器皿裝飾。 敦煌 唐 茶花卷草紋 五代、宋、西夏的卷草紋相對繁縟纖弱,到明朝時期,金銀首飾制作進入一個新的巔峰時期,卷草紋卷土重來,在金銀器上大放光芒。 宋|青白釉卷草紋三足爐 江西省博物館藏 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卷草紋那連綿不斷、蜿蜒伸展的線條,不僅暗含了中國傳統(tǒng)道教文化中的有無相生、長短相形的規(guī)律,更承載著生生不息的文化內涵,激勵著人們不斷克服困難,勇敢向前。 南宋|彩繪開光躍鹿卷草紋瓶 江西省博物館藏 纏枝紋 “生生世世常相繞”,說的就是在外形上與卷草紋有幾分相似的纏枝紋。 明·銀殼鎏金孔雀鸞鳥天鹿瑞獸纏枝紋鏡 纏枝紋,俗稱“纏枝花”,又名“萬壽藤”,它以藤蔓、卷草為基礎提煉,枝莖委婉多姿,連綿不斷,象征“生生不息”、“連綿不絕”。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上海博物館藏 這一紋樣通常是由花卉、枝蔓和葉片三個部分組成。 其中,中間的花卉為紋樣的主體,花朵相對較大,四周的葉片及枝蔓相對較小,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以藤蔓的蜿蜒纏繞,展現(xiàn)出生命的蓬勃與堅韌,寓意著生命的延續(xù)與希望的傳遞。 清乾隆·青花纏枝紋雙獸耳尊 雖然,纏枝紋最早被明確記載出現(xiàn)在漢代,但若追溯其歷史淵源,早在2000多年前戰(zhàn)國的漆器中,就悄然出現(xiàn)了纏枝紋的基本雛型。 到了唐代時,纏枝紋更是迎來了其發(fā)展歷程中的鼎盛時期。 唐 銀鏨鎏金瑞獸纏枝紋蓋盒 圖源:雅昌拍賣 這一時期的纏枝紋,枝葉相互交織、纏繞,線條流暢而富有張力,風格富麗奔放,頻繁的出現(xiàn)在陶瓷、絲綢、珠寶首飾等各種器物之上。 唐 鳳鳥銜枝鎏金銀簪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西紫薇花園墓地出土 圖源:動脈影 到了宋代,受到士大夫階層審美的影響,纏枝紋通常花頭碩大,枝莖纖細,葉片較小,風格恬淡自如,呈現(xiàn)出一種內斂含蓄的風格。 南宋|纏枝花果紋環(huán)形金飾 江西省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的纏枝紋,造型變得更為豐富多樣。 清 乾隆 青白釉纏枝紋高足碗 江西省博物館藏 明 青花纏枝紋葵瓣斗笠碗 江西博物館藏 不僅會融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銀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為題材,也有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菊等纏枝花卉紋,畫面婉轉流暢,在明清時期廣泛應用于瓷器裝飾中。 明 釉里紅纏枝蓮紋執(zhí)壺 故宮博物院藏 圖源:動脈影 方勝紋 方勝紋,古時又被稱為“長命紋”,是由兩個菱形壓角相疊而組成的一種特色紋樣。 清 剔紅落花流水紋方勝式盒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連環(huán)方勝式鏡 故宮博物院藏 “勝”在這里暗含兩種寓意,一種指的是勝本身的吉祥寓意,比如勝利、戰(zhàn)勝等等;另一種則指的是古代婦女的花型首飾——方勝,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狀插玉髻上或者綴于額前。 清 嵌寶華勝 在《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曾記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可見,勝在秦漢時期就已出現(xiàn),是漢代人信仰的神仙之一、身份尊貴的西王母所佩戴之物,屬于一種祥瑞配飾。 漢代畫像石上的西王母形象 而方勝紋正是從這一配飾演變而來,它大小相同、方向一致,造型規(guī)整而有秩序,呈現(xiàn)出同心相連的形態(tài)、對稱連續(xù)的結構,兩個菱形相互交疊的造型,更被賦予了生生不息的寓意。 濟南市博物館 清 描金方勝形漆奩 圖源:動脈影 銀鍍金方勝紋流蘇 清同治年間 故宮博物院藏 渦 紋 渦紋,是由圍繞中心的數(shù)條旋轉狀弧線組成,因造型酷似燃燒的火焰,又被稱為火紋。 湖北省博物館 春秋 銅錞于/渦紋 圖源:動脈影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一種紋樣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屈家?guī)X文化遺址中就已經(jīng)悄然出現(xiàn),這一時期的渦紋,線條簡潔而流暢,雖然略顯質樸,卻蘊含著原始的美感和力量。 從夏代晚期到戰(zhàn)國,渦紋的發(fā)展從未間斷。 西周 豬尊 腹部兩側中部都飾有渦紋 山西博物院藏 圖源:動脈影 除了單獨使用,渦紋有時還會與龍紋、雷紋、卷云紋等紋樣組合出現(xiàn),成為這一時期青銅器上最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 商 龜紋橢圓形青銅端件 江西省博物館藏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渦紋因那富有動感的造型,還被賦予了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等吉祥美好的寓意。 渦紋鼎 商代晚期 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 連珠紋 連珠紋,又稱聯(lián)珠紋、連珠、圈帶紋。 唐 嵌松石連珠紋金手鐲 青海藏醫(yī)藥文化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它是由數(shù)個圓形或球形互相銜接,呈一字形、圓弧形或S形排列的一種幾何紋飾,象征著生生不息,連綿不斷,在青銅器和玉器中較為常見。 云南省博物館藏 連珠紋金手鐲 圖源:動脈影 早在57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馬家窯彩陶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類似連珠紋的圖案,這一時期的連珠紋并沒有實際意義,只起到裝飾作用。 馬家窯人形紋彩陶罐的原件與圖案俯視圖 隋唐時期,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連珠紋被賦予了團圓、美滿之意,并作為一種常見的裝飾紋樣,出現(xiàn)在了紡織、陶瓷、建筑、壁畫等各個領域。 隋 鎏金石館銅提手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圖源:動脈影 在之后的發(fā)展過程中,連珠紋的樣式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圓形相連,而是演變出單層連珠紋、雙層連珠紋、內層連珠紋和卷草連珠紋等不同的結構,中間的內飾主題從動物到人物再到植物,變得更為豐富多樣。 獸面紋鼎 商代早期 陜西銅川三里洞出土 云 紋 云紋,以云朵為原型的一種紋飾,其流動飄逸的曲線、舒展大方的形態(tài),寓意著祥瑞之氣的生生不息,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紋樣之一。 明|鑲寶石云紋頭鎏金銀掩鬢 圖源:江西省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新石器時期的旋紋,是云紋最早的初始形式。后來,在數(shù)千年的漫長發(fā)展與演變進程中,云紋這一獨具魅力的樣式,得到了持續(xù)不斷的豐富與發(fā)展。 云紋的樣式 在莊重肅穆且禮儀制度嚴格的商周時期,流行的云雷紋以其規(guī)整有序、嚴謹莊重的風格獨樹一幟; 東周·云雷紋獸首提梁黑陶盉 江西省博物館藏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社會思想的活躍,文化交流頻繁,靈動飄逸的卷云紋,展現(xiàn)出了自由奔放的姿態(tài),成為了時尚的代表。 秦漢時期,舒展流暢、氣勢磅礴的云氣紋,因與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的恢弘氣勢相得益彰,從而備受追捧。 天津博物館 漢 白玉勾云紋龍首帶鉤 圖源:動脈影 魏晉南北朝時期,輕盈靈動、自由灑脫的流云紋,因與這一時期的文人雅士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相契合,曾頻繁的亮相雕刻、服飾、家具、器具等各大領域。 北魏元暉墓志側四神圖案中的流云紋拓本 隋唐時期,造型飽滿、圓潤優(yōu)美的朵云紋大放異彩,它那華麗張揚的風格,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富足,更表現(xiàn)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初唐 敦煌057窟云紋 宋代時,云紋的造型更為繁復別致,出現(xiàn)了雙勾卷朵云紋、單勾卷朵云紋和經(jīng)典的如意云紋。 宋~大理國 金藤織編耳飾 飾有如意云紋 南京博物院藏 圖源:動脈影 明清時期的云紋,除了造型上更為豐富多樣外,還被賦予了吉祥、美好等寓意,成為了當時獨立于動物形態(tài)之外的一種陪襯紋樣,盛行一時。 明 正統(tǒng)青花纏枝蓮紋雙耳瓶 江西省博物館藏 回字紋 在文章富貴不斷頭!青銅器上的神秘符號, 4000多年前的爆款紋飾:回字紋 中,J先生曾介紹過這種有著4000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幾何紋樣。 清乾隆 掐絲琺瑯回紋錠式盒 它以漢字“回”字為主體框架,由橫豎轉折組成,因形如“回”字,而得名回字紋。 它以漢字“回”字為主體框架,由橫豎轉折組成,因形如“回”字,而得名回字紋。 回紋珠 圖源:珠寶匠 它的形態(tài)變化豐富,方圓兼具,圖案回環(huán)反復、整齊劃一,常以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的形式出現(xiàn),由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的雷紋衍化而來,是中國典型的傳統(tǒng)紋樣之一。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回紋彩陶罐 1994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撥 圖源:動脈影 早期因其規(guī)整、秩序、又具有韻律感的圖形特點,成為了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紋樣,奠定了商周時期的主流審美。 西周回紋陶罐 后期,回紋樣式開始朝著靈動、婉約的方向發(fā)展。 尤其是回紋中的一筆環(huán)連型回紋,因其回紋的連續(xù)性,更被賦予了連綿不斷、子孫萬代、富貴不斷頭、生生不息等諸多美好的寓意。 清 銅鎏金套白玉鏤空回紋香熏 圖源:北京保利 萬字紋 萬字紋,即“卍”字形紋飾。 在古代,“卍”字是一種符咒,意為“胸部的吉祥標志”,用做護身符或宗教標志,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征。 唐代 萬字紋鏡 故宮博物館藏 在梵文,“卍”字意為“吉祥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xiàn)的瑞相,有吉祥、萬福、萬壽之意,這種標志舊時譯為“吉祥海云相”。 翠雕蝠壽萬字紋戒指 清 故宮博物院藏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馬家窯文化時期,古人便在陶器上繪制“卍”字紋,以表達對自然、圖騰的崇拜。 火燒溝文化 彩陶萬字紋雙耳豆 到了東漢時期,隨著佛教進入我國,“卍”字紋更是成為了佛教的代表性符號,在與佛教有關的各種器皿、用具中廣泛使用。 隋唐時期,隨著佛教的盛行,“卍”字紋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 武則天當政時,“卍”字紋被正式用作漢字,讀作“萬”,用“卍”字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化成各種錦紋,這種連鎖花紋常用來寓意綿長不斷、萬福萬壽不斷頭之意,也叫“萬壽錦”。 清 雕象牙貼金四季花卉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佛教再度興盛,這種寓意吉祥的萬字紋頻繁的出現(xiàn)在瓷器、服飾、擺件等各種物品上,以表達人們對福壽安康、生生不息的美好期許。 清·萬字曲水紋服飾 小課堂: 納粹萬字符即近代德國的納粹黨的黨徽,由于“國家”和“社會黨”的德文字頭均為“S”,兩“S”交錯而成“X”形,連其周邊空缺,整體呈菱形,相當于一個逆時針旋轉45°的“卐”,從外形上看,兩者的方向是相反的。 J先生說: 除了上面提到的,你還知道哪些紋樣被賦予了生生不息這樣的美好寓意呢?歡迎留言分享~ (注:本文圖片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 主編 | 沫 作者 | 玲 兒 編輯 | 玲 兒 小伙伴們~ 今晚18:30分 淘寶直播與您不見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