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印度佛經(jīng)著作《阿育王傳》內(nèi)介紹,公元前486年,佛祖釋迦牟尼在拘濕那耶城的兩顆菩提樹下涅槃,火葬后,留下了84000顆舍利,當時印度境內(nèi)的邦國如摩揭陀國、毗舍離國等八位國王將佛舍利平分八份,建塔安奉。 公元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統(tǒng)一印度,為了弘揚佛法,他下令發(fā)掘佛骨舍利塔,取出舍利,分別盛入84000個寶函,分發(fā)各地,筑塔供奉。 云居寺申報世界遺產(chǎn)辦公室副主任張愛民告訴記者,在東晉時代,我國境內(nèi)一共有19座塔供奉佛舍利,在很多佛經(jīng)中曾有過相關記載。由于1500多年的朝代更替,至新中國成立前只留下西晉會稽鄮縣塔,即今浙江省鄞縣鄮山阿育王寺。 張愛民說,當時除了阿育王向周邊國家贈送舍利之外,還有很多印度高僧到中國傳教時攜帶了佛舍利,以及后來我國僧人西去印度取經(jīng)返回攜帶的佛舍利,如晉代的高僧法顯,唐代的高僧玄奘。 另據(jù)《廣弘明集》記載,在隋文帝即位之前,曾有一位印度沙門來到他家,送給他一包舍利,請他供奉。但從時間上和可能性上分析,阿育王贈送的可能性最大。 第三層漢白玉函(明代) 第三層漢白玉函(明代) 第三層漢白玉函(明代) 第四層鍍金銀函(明代) 第四層鍍金銀函(明代) 第四層鍍金銀函(明代) -隋煬帝賜舍利云居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