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弘雅書房”→點擊右上角“...”→設為★ 設置星標后,再也不會錯過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言| 宋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以其簡約的造型、溫潤的釉色、精湛的工藝,承載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想。此次展覽匯集了定、汝、哥、官、鈞五大名窯,包括地方窯系的代表作品,以及清乾隆時期內(nèi)府宮廷畫師繪制的陶瓷圖冊。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故事,展現(xiàn)了宋代工匠的非凡智慧和高超技藝。 通過這些精美絕倫的瓷器,我們不僅能夠領(lǐng)略到宋代陶瓷的美學風貌,更能深刻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和文化韻味。在欣賞這些珍貴文物的同時,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共同體驗那份跨越千年的藝術(shù)之美。 第一部分 在古老的窯爐中,泥土被賦予了生命,脫胎于大地,經(jīng)過工匠們靈巧的雙手,浸潤了汗水,最終化作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品。這是一場泥土與火的交響曲,一次物質(zhì)與精神的融合。 經(jīng)過了唐、五代的發(fā)展,到了宋代,我國制瓷工藝在技術(shù)上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進入了歷史上陶瓷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無論在器型上還是釉色及紋理上與唐瓷相比都有很大的進步,在某些方面更是開歷史先河。除了定、汝、哥、官、鈞五大名窯之外,還有許多地方窯系同樣備受矚目。從清宮舊藏的《陶瓷譜》圖冊中,我們可以從景德鎮(zhèn)窯為代表,一睹陶瓷燒制的過程。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一 景德鎮(zhèn)陶圖記 釋文:景德鎮(zhèn)陶圖記。景德鎮(zhèn)距九江三百余里。地屬饒州府浮梁縣。前明洪武二年設陶于此。陶器大行立官廠。以供上方使內(nèi)監(jiān)監(jiān)督。我朝龍興土宜。貢瑞百工。獻勤而御窯廠。遂因之。順治十一年以饒守督造。洎以工部官。易之。雍正間。又易淮關(guān)。使遙督駐廠。用內(nèi)務府官。至乾隆年裁去駐廠官。而以鎮(zhèn)之同知巡檢稽察其工。督理則改屬九江關(guān)使。歲有常貢器制美備。可謂集官哥汝定之成。其大經(jīng)大法。民皆則之。伐祁門之山取土。采越滇之料作釉。施籮繒之用練泥。勵研磨之精乳料。然后員者規(guī)之。方者矩之。單雘有事。蕩蘸各宜。柴頭吐綠。突口生青。載匣而入。載匣而出等。不可躐功。不可缺有如此者。爰繪圖冊以志鎮(zhèn)陶云。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鎮(zhèn)產(chǎn)青白瓷質(zhì)地優(yōu)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zhèn)”,沿用至今。自宋元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景德鎮(zhèn)監(jiān)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景德鎮(zhèn)也因其精湛的制瓷工藝,高超的制瓷水準,獨特的制瓷環(huán)境,近千年一直為皇家御用瓷器的生產(chǎn)窯場。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二 畫御窯廠 御窯廠又稱御器廠,即為宮廷燒制瓷器的地方。在景德鎮(zhèn)設御器廠,始于宋朝。元、明、清因襲之。在明朝,御器廠平時由統(tǒng)轄浮梁縣及景德鎮(zhèn)的饒州府管理,每逢大量燒造,則由朝廷派專人到景德鎮(zhèn)督窯。清代,派出督陶官長駐景德鎮(zhèn)。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三 取土 瓷土,又名高嶺土,是制作陶瓷的主要原料。因來源于婺源高嶺山而得名,除婺源以外,安徽祁門的開化山所產(chǎn)白土也是景德鎮(zhèn)陶瓷極佳的原料。祁門到景德鎮(zhèn)有水路可通。舊載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燒瓷使用祁門土,從新發(fā)現(xiàn)的窯工家譜資料,早在宋代已經(jīng)使用,有專事開采販運者,并世代相傳。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四 淘泥 淘泥又稱淘洗,其過程是將開采、粉碎之后的原料放在水里簸動或加水攪動,以除去雜質(zhì),使其符合工藝的要求。 坯房淘泥時都是七八副桶同時進行,先把第一副粗桶攪拌,然后按依次一副副攪過去,攪勻后,用泥鍋把上面較稀的泥漿舀起來,放在右邊的空桶里,再把清水又加入粗桶。 來回多次,逐次精淘,直淘到粗桶內(nèi)無細料為止,最后剩在桶底的余渣,是沉淀下來的雜質(zhì),沒有黏性,常有鐵屑。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五 做坯 做坯即拉坯,把坯泥置于轆轤(即輪車)上,借轆轤旋轉(zhuǎn)之力,用雙手將泥拉成所需的形狀,這是我國陶瓷器生產(chǎn)的傳統(tǒng)方法,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拉坯。盤、碗等圓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六 利坯 坯成候干。用旋車利細。這一步使土坯器型更加規(guī)整,接近成品的形狀。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七 乳料 乳料是陶瓷顏料處理方法之一。即用人工將顏料搗碎、研細。將研缽貯于矮凳,凳的一端裝有直木,上橫一板。板上鏤孔用以裝乳槌之柄。人坐凳上握槌乳之。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八 畫坯 畫坯是指在陶瓷制作過程中,對未經(jīng)釉燒的陶瓷器物進行繪畫和裝飾。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九 蘸釉 蘸釉又稱浸釉,青花釉水等項泥坯外須用釉罩蓋。將坯體浸入釉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漿附著于坯上。釉層厚度由坯的吸水性、釉漿濃度、浸漬時間進行控制。適用于厚胎坯體及杯碗類制品施外釉。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十 滿窯 滿窯是燒窯術(shù)語,古代的柴窯和近現(xiàn)代的煤窯燒窯時使用匣缽裝坯,匣缽底以上周圍涂抹釉,底下用稻殼鋪墊。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十一 燒窯 燒窯。將陶坯放入充滿的窯中,封閉窯門,添加燃料進行燒制,一般要持續(xù)燒三天。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十二 開窯 開窯無疑是整個過程中最令人期待和興奮的時刻,經(jīng)過連日的高溫燒制,泥坯脫胎換骨成為精美的瓷器。當然開窯也未必都是好的結(jié)果,這或許這種未知和不可控也是瓷器制作過程的魅力所在。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十三 彩紅 彩紅。青花瓷的燒制要先在泥坯上繪制圖案,再進行燒制,而五彩瓷則剛好相反,要先把泥坯燒制成白瓷,再在白瓷上加彩。 清代 佚名 陶瓷譜圖冊(十四開)之十四 燒爐 五彩瓷繪制好圖案之后,要再次放入爐中進行復燒,最終成為一件完成品。 在窯火的懷抱中,陶瓷經(jīng)歷了一場蛻變的舞蹈。泥土與火的交響,如同詩人的筆觸,勾勒出時間的輪廓。每一件器物,都是火焰的詩篇,是匠人靈魂的低語。它們在高溫的洗禮下,由粗糙變得光滑,由暗淡變得璀璨,仿佛從塵世的束縛中解脫,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第二部分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于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nèi)庫所藏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比旮G以天青釉色聞名,官窯以厚釉青瓷見長,哥窯以開片紋為特色,鈞窯以彩瓷獨步,定窯則以白瓷著稱。 汝窯以天青色著稱,釉面如玉,溫潤細膩。其釉色淡雅,似含蓄的晨曦,透出一種靜謐之美。汝窯瓷胎質(zhì)細膩,敲擊聲如磬,清脆悅耳。造型簡約而不失優(yōu)雅,線條流暢,盡顯宋代文人追求的自然與和諧。其燒造工藝獨特,釉下開片如冰裂,俗稱“汝窯開片”,為后世所稱頌。 宋代 佚名 汝窯天青釉碗 高6.7厘米,口徑17.1厘米,足徑7.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施呈淡天青色釉,釉質(zhì)瑩潤純凈,釉面開細小紋片。外底有5個細小的支燒釘痕,并以隸書鐫刻乾隆御題詩一首。詩曰: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guī)非土匭,足猶釘痕異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句末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題”,并鈐“古香”、“太樸”二印?!扒《∮稀奔辞∷氖?,公元1777年。 此碗造型規(guī)整,胎質(zhì)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精美的稀世珍品。 宋代 佚名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高4厘米,口徑18.5厘米,足距16.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承盤直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個蹄形足。里外施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的支燒釘痕。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匠師以隸書鐫刻于器物外底。詩曰: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夸切事談。 句末署“乾隆戊戌夏御題”?!扒∥煨纭奔辞∷氖辏?778年。 官窯瓷器以其簡約、高雅的風格而聞名。其胎質(zhì)細膩輕盈,釉色溫潤如玉,常見色調(diào)包括天青、粉青、月白等。器物造型規(guī)整,線條流暢,裝飾手法以刻、劃、印為主,紋飾設計簡潔。此外,官窯瓷器特別注重釉面的質(zhì)感,常見開片(俗稱“魚子紋”)和“兔毫”、“油滴”等特殊釉色效果。 宋代 官窯 月白牡丹花式洗 高3.4厘米,口徑11.8×11厘米,底徑8.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牡丹花式洗,口沿似牡丹花瓣,釉色溫潤宛若中秋明月凝聚于杯,色澤溫潤如玉,質(zhì)地細膩似脂。其釉面平滑如鏡,隱約映照出星辰之光,幽雅靜謐,仿佛承載著千年的詩情畫意。 宋代 佚名 官窯粉青釉瓶 高34.5厘米,口徑9.9厘米,足徑1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口沿下凸起弦紋1道,長頸,垂腹,圈足。通體施粉青色釉,釉層肥腴,美若古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碎。 哥窯瓷器胎質(zhì)細膩,觸感溫潤,釉色以淡雅的青瓷為主,釉面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光澤,仿佛是經(jīng)過歲月洗禮的古玉。最為人稱道的是其釉面上的開片,這些細小的裂紋錯綜復雜,猶如蛛網(wǎng),又似琴弦,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金絲鐵線”。這種開片效果不僅增添了瓷器的美感,還賦予了哥窯瓷器一種獨特的韻味和歷史感。 宋代 佚名 哥窯青釉魚耳爐 高9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9.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爐造型仿商周青銅禮器簋,“S”形輪廓線上斂下豐,勾勒出端莊飽滿的體態(tài)。腹兩側(cè)對稱置魚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樸典雅。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織如網(wǎng)的“金絲鐵線”開片紋,使素凈的釉面富于韻律美。外底有6個圓形支釘痕。 此件魚耳爐屬于清宮舊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對其頗為賞識,摩挲把玩時曾擬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楷書鐫刻于爐之外底。詩云: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云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題”。 魚耳爐因可用來焚香且爐身兩側(cè)置魚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窯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時雖有仿品傳世,但均貌似神離,無法企及原作之風韻。 宋代 佚名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高14.2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5.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瓶小口,長頸,頸下漸闊,最長徑在近足部,圈足上寬下窄。通體施灰青色釉,開黑色、黃色紋片,呈自右上向左的斜向分布,俗稱“金絲鐵線”。 鈞窯自宋徽宗起被歷代帝王欽定為御用珍品,入住宮廷,只準皇家所有,不準民間私藏。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chǎn)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盛譽。鈞瓷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和專家們的高度重視,一件鈞瓷產(chǎn)品需具備以下幾個重要因素:一是鈞瓷的窯變藝術(shù),鈞瓷屬北方青窯系統(tǒng),其獨特之處是使用一種乳濁秞,即通常說的窯變色釉。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宋代 佚名 鈞窯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高15.8厘米,口徑22.8厘米,足徑11.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花盆呈六瓣葵花式。折沿,沿邊起棱,深腹,圈足。內(nèi)外施釉,口沿以內(nèi)呈灰藍色,外壁呈玫瑰紫色,口沿下流釉,凸棱處釉薄呈醬黃色。外底呈深淺不同的醬色,有5個圓形滲水孔,刻有標識器物大小的數(shù)目字“七”,并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竹石假山用”銘文。 宋代 佚名 鈞窯天藍釉紅斑三足爐 高6.8厘米,口徑7.4厘米,足距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爐敞口,折沿,短頸,鼓腹,平底下承以三個乳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飾大片的紫紅色斑塊,頗似天邊的燦爛云霞,給人以無盡的美感。 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后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chuàng)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產(chǎn)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 宋代 定窯 白瓷印花瑞獸紋花式洗 高2.5厘米,口徑14.9厘米,底徑11.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六瓣花邊口,淺弧壁,平底,無足。全器施牙白色釉,釉色偏黃??谘責o釉露白胎,底面施釉,故知使用覆燒法燒制。底面飾一瑞獸,外繞回紋一周。傳世帶木座底刻“宋定窯瑞獸洗”、“甲”字和“古稀天子御玩”。因木座刻出與《珍陶萃美》圖冊(今日標為《陶瓷譜冊》)所見相同品名,足見《珍陶萃美》圖冊所畫正是這件作品。 宋代 定窯 白瓷嬰兒枕 通高18.8厘米,底徑長31.0厘米,寬1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做嬰孩伏臥榻上的白瓷枕展現(xiàn)了定窯瓷器在塑形及裝飾上的高超技術(shù)。定窯燒制的作品以白瓷為主,成型工藝精良,釉質(zhì)細潤光滑,釉色白中帶微黃,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印花等。本件嬰兒枕的釉色牙白溫潤,頭部與身體分別由左右合模相接后,并將身、首接合,再剔刻面容。同時,充分發(fā)揮定窯不同的裝飾技巧,長衣下擺的朵花、背心上的球形紋以及榻座上云螭紋是以模印技法呈現(xiàn),后背則刻以纏枝牡丹,印花紋樣清晰,刻花線條流暢,二者搭配自如得宜。 另外,底部刻有御制詩一首,可以發(fā)現(xiàn)乾隆皇帝將此類比為警枕,不僅警惕自勵自己宵旰勤勞,配合其他詠定窯孩兒枕御制詩來看,顯示出期盼如武丁于夢中尋到輔國賢臣的意圖。類似造型的嬰兒目前可見有三,其中二件收藏于本院,另一件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龍泉窯一說為宋代第六大名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zhuǎn)折處,往往露胎呈現(xiàn)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 龍泉窯 青瓷琮式瓶 高26.4厘米,口徑7.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琮式瓶為南宋始有的瓷器造型,器形仿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方形長柱式而有底,上下短頸與矮圈足則作圓形,四角的騌靻紋簡化為長短棱線紋。此類琮式瓶在南宋常見,以杭州老虎洞者內(nèi)為圓柱、外接四角的方式最素樸,屬初創(chuàng)期的造型。龍泉窯者則為模制成型,胎體相對較薄,數(shù)量亦多;在四川遂寧窖藏中還有銅質(zhì)、木質(zhì)的琮式瓶,推測或也用于祭典中。明代則用此類器為花瓶,名為“蓍草瓶”,大者用于廳堂,小者于書齋為一枝瓶。 宋代 龍泉窯 青瓷魚耳紙槌瓶 高24.5厘米,口徑8.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紙槌瓶是宋代常見的瓶形,而頸的兩側(cè)作獸耳,則是龍泉窯所特有,且制作數(shù)量多,工法粗細不一,疑其年代或有晚至明中葉者。本院此類藏品不少,此件二耳作魚形,色粉青勻潤。魚形肥厚,首、眼、鱗片均清晰。足圈修飾齊整。 景德鎮(zhèn)窯位于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景德鎮(zhèn)原名昌南鎮(zhèn),因北宋景德年間燒制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zhèn)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色,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zhèn)窯的新創(chuàng),其色調(diào)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 宋代 佚名 景德鎮(zhèn)窯青白釉倒流壺 高11.2厘米,足徑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壺體呈球形,頂部堆塑一條螭龍巧妙地形成壺流與提梁,腹部作瓜棱狀,實足,中心有一注酒的圓洞。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宋代 佚名 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菊瓣盒 高5厘米,通高8厘米,口徑11.7厘米,底徑9.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白釉,施影青釉,釉質(zhì)透明,積釉處現(xiàn)水青色。二十四瓣菊瓣式盒,造形精巧,只是全器表面皆已磨蝕傷銹。蓋、器子母口相合,皆直口、弧形器身,蓋頂凹下,貼一段小枝梗;器平底。二十四瓣菊瓣式盒,蓋、器子母口相合,皆直口、弧形器身,蓋頂凹下,貼一段小枝梗;器平底,底部印有“段家合子記”的陽文行書款。胎色白,施影青釉,釉質(zhì)透明,積釉處現(xiàn)水青色;器底與口緣均無釉。 宋朝工匠們以泥土為媒,以火為魂,將自然之美凝固于器物之上。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器皿,更是承載著宋代文人雅士審美情趣的藝術(shù)品。 第三部分 將美好的事物描繪下來,這一點是人類審美的共性,縱使手持陶瓷珍萃,卻也總想圖之記之。將精美絕倫的陶瓷實物轉(zhuǎn)移到紙面,并能再現(xiàn)陶瓷的特點,器型、釉色、開片等等,這無疑是對畫師的考驗。 清乾隆皇帝喜好陶瓷,便命內(nèi)府宮廷畫師繪制圖冊,以方便御覽鑒賞畫中瓷器,此次也將清宮舊藏陶瓷圖冊展示出來,與瓷器進行圖與物的對話。 埏埴流光圖冊(十開)之一 宋汝窯磬口洗(甲)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汝窯 青瓷洗 高4.7厘米,口徑15.9厘米,底徑13.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埏埴流光圖冊(十開)之六 宋哥窯葵花碟(己)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哥窯 天青葵口碟 高3厘米,口徑13.8厘米,底徑7.1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燔功彰色圖冊(十開)之一 宋汝窯碟(甲)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汝窯 青瓷碟(二) 高3.2厘米,口徑13.1厘米,足徑8.9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埏埴流光圖冊(十開)之三 宋哥窯彝爐(丙)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哥窯 月白魚耳爐 高8厘米,口徑11.9厘米,底徑9.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陶瓷譜圖冊(十開)之二 宋鈞窯花式盤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佚名 鈞窯天藍釉海棠式盤 高2.6厘米,口橫23.7厘米,口縱12.2厘米,底橫18厘米,底縱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埏埴流光圖冊(十開)之四 宋定窯蓮花碟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定窯 劃花蓮花碟(四) 高2.4厘米,口徑11.8厘米,底徑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埏埴流光圖冊(十開)之八 宋定窯雙鴛碟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定窯 白瓷印花鴛鴦紋盤(二) 高1.5厘米,口徑14.4厘米,底徑19.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精陶韞古圖冊(十開)之二 宋龍泉窯素洗 清代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 龍泉窯 青瓷折沿洗 高5.7厘米,口徑16.8厘米,底徑9.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宋瓷器型千變?nèi)f化,百年來流傳至今,當繪畫圖冊中的形象和實物對應之后,那種感覺非常微妙,但令人預約不已。 清代陶瓷圖冊,不僅是一本記錄器物的書籍,更是一本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寶典。每一件瓷器都是時間的見證,每一種釉色都是匠人情感的流露。它們穿越時空的長廊,向我們訴說著那個時代的輝煌與滄桑,讓我們在欣賞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世紀的美。 |結(jié)語| 宋瓷,如清風拂過歷史長河,以其淡雅、簡約之美,成就了中國陶瓷藝術(shù)的巔峰。在宋代,瓷器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文人雅士追求精神境界的載體。其成就與特點,宛如一首優(yōu)美的詩篇,訴說著千年的風雅。 它們在文人雅士的手中,成為品茗、賞月、吟詩、作畫的良伴,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高潔、淡泊、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它們?nèi)缤皇资谉o言的詩,訴說著千年的風雅,引領(lǐng)我們穿越時空,感受那個時代的藝術(shù)魅力。 ↑ 點擊上方圖片即可直達小程序 ↑ [ 文/編 《弘雅書房》 編輯部:松霖 ] 官方網(wǎng)站:www.artlib.cn 合作請加微信:linjiaqi1063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每一個好看 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