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雷州換鼓】的舞蹈里面使用的鼓,是銅鼓文化的紋樣? 他們之間有何聯(lián)系?帶著疑問,我們一起去探討分析。 今天通過“換鼓”的舞蹈來表示對古老文化的傳承。是因為地方潮濕氣候,每年都要換新的鼓來舉行儀式?“雷州換鼓”祭天儀式是對上天的敬重以及對新的生活賦予其寓意。所以,“銅鼓文化”又是不是地理與氣候環(huán)境有關(guān)的早期漢人中原文化一種權(quán)力象征呢? 雷州換鼓與“俚人”有何關(guān)系? 網(wǎng)絡上有人說雷州話就是“黎話”,“黎”和“俚”同音,所以用“俚”代替了“黎”,雷州話就是“俚語”?這種論點不過這是一種錯用概念、牽強的說法。這是來自《湛江通史》的解釋。 關(guān)于雷州話叫法在《雷州府志·卷五》語言,“雷之語三有官語即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有東語亦名【客語】與漳潮大類,三縣九所鄉(xiāng)落過談此有【黎語】;即瓊崖臨高之音惟【徐聞】西鄉(xiāng)言之,他鄉(xiāng)莫曉。 說法是雷州城的方言只有士大夫和居住的民眾才能交流,所以把周邊學習“雷語”說的話稱為【黎話】。 【雷州話】這個語言的概念是現(xiàn)代才被定義,在當時的背景下看來,“黎”和“俚”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理解,而【黎話】表示聽不懂的語言一種表達。我們聽不懂另一種方言人群所說的話,就稱之為【黎話】。 當時的雷州半島,在北宋后福建閩人遷徙到??稻烷_始“雷州話”的萌芽。 那么“俚人”本身是一種時代背景對人群的定義,也指一種野蠻、沒有文化修養(yǎng)的概念解釋。銅鼓被認為雷州半島“俚人”信仰,又怎么能在雷州范圍形成一種中原文化? 無論說這是“俚人”獨有的習俗還是本地今天的“俚人”繼承的習俗,邏輯上都不成立?關(guān)于什么是文化,這個話題我在公眾號@人文美學談到“文化強弱”這個話題,大家可以看我的視頻或是文章。 “換鼓”文化到底是“漢人”帶到西漢合浦郡徐聞縣(今雷州市),還是五代末宋初福建閩人帶來?又是怎么和唐宋之前的中原“漢人”在雷州半島融合繼承呢?(主注意:這里的福建閩人語言和北宋遷徙到雷州形成今天的雷州話的人群是兩個概念) 唐宋以后,皮鼓廣泛流行。 要說北宋初福建人把今天的“雷州換鼓”文化帶到雷州半島,根本不合理。以雷州之名冠以“雷州換鼓”或者是"換鼓"的文化形式出現(xiàn)?按照文化的傳承看來很有可能秦漢之前就來到了雷州半島了。 所以,我們要看“銅鼓”和“銅鼓文化”的來源了。 中原殷周青銅器上的紋飾之一,大都是連續(xù)的回旋狀線條。一般稱圓形的為云紋,方形的為雷紋。而《中國周刊》說【銅鼓】是源于古滇文化的典型器物,春秋傳入廣西,秦漢后在廣西中東部融入漢文化和越人文化得到全面發(fā)展。 銅鼓作為樂器,和銅鼓是難以分開的,自有了銅鼓時就有了銅鼓舞?!緣炎濉肯让衩糠昙漓雰x式,就跳銅鼓舞。素材:《銅鼓的傳說》中說,壯家人每逢雙親過世時就跳銅鼓舞。這是壯族在喪葬時敲銅鼓、跳銅鼓舞以祭死者靈魂習俗的反映。 這些形式上與從中原文化的形式【雷州換鼓】的祭雷儀式相同。 《中國周刊》說的【銅鼓】來源在時間線索上對不上,這個邏輯根本不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中原的銅鼓特征為何在南方嶺南、云南、貴州、海南等地區(qū)出現(xiàn)的銅鼓都是太陽紋,甚至帶有十二格地干。如果說崇尚銅鼓文化是俚人特有的習俗,是不是意味意味著俚人并不是血統(tǒng)區(qū)分的群體,與“烏滸”不同。 是時代背景下被丑化標簽的“漢人”? 多用作地紋,以襯托主題紋飾。云雷紋后來也指云紋和雷紋的圖案。這種圖案在古代器物上常見,如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象征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云雷紋基本特征是以連續(xù)的“回”字形線條所構(gòu)成,是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典型的紋飾,用以烘托主題紋飾,盛行于商代和西周,隨著青銅器的衰落,云雷紋也逐漸沒落。 在廣西出土的西漢青銅鼓2000克,18.5厘米,高13厘米。 銅鼓上出現(xiàn)的青蛙、紋樣塑像,當是標志使用這些銅鼓的民族對青蛙的崇拜和對風調(diào)雨順、族裔繁昌的祈愿。這些出自自然萬物與生靈的紋樣,既是銅鼓民族生活環(huán)境的記錄與體現(xiàn),也反映了地區(qū)民族的太陽崇拜、自然崇拜等現(xiàn)象。(資料來源) 鼓面上的太陽芒紋,象征光明和神力,寓意天堂。太陽紋是銅鼓紋飾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紋飾,不僅具有裝飾層面的意義與太陽崇拜的內(nèi)涵,而且在銅鼓作為樂器角色的層面上,起到了很多實際作用。(資料來源) 言歸正傳!關(guān)于【雷州】的名稱來由,歷史記錄在唐貞觀八年(634年),擎雷水,從雷川縣的“雷”而來。那么,雷川和擎雷水的“雷”又是不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原習俗而來呢? 通過以上素材來源和概念的分析,《湛江通史》所說的古代越人和俚人并非今日所理解的同一種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