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60個經(jīng)典的基本方劑

 qiangk4kzk8us4 2024-12-14

1. 桂枝湯

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

調(diào)和榮衛(wèi)主方,亦治傷風。汗不止者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精關(guān)不固,可加龍骨、牡蠣,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倍白芍,加飴糖,名小建中湯;再加黃芪,名黃芪建中湯,治中氣虛寒腹痛。

2. 四物湯

生地、當歸、芍藥、川芎。

養(yǎng)血主方,用于肝血虛滯,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氣血俱虛,可與四君子湯同用,名八珍湯;除去生地、白芍,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 五苓散

茯苓、澤瀉、豬苓、白術(shù)、桂枝。

利濕主方,用于小便不利,飲水吐逆。無寒但渴者,可除去桂枝,名四苓散。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病機:太陽表邪未解,內(nèi)傳太陽膀胱之腑。是通陽利水的經(jīng)典方,用于水代謝障礙。

用藥指證為:口渴、吐水、水樣性腹瀉、小便不利等與水有關(guān)的癥狀?,F(xiàn)代人五苓散證的形成,多與過用抗生素、激素、化療藥以及飲食太油膩有關(guān)。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劑過多,也常常出現(xiàn)本方證。

4. 四逆湯

附子、干姜、炙甘草。

回陽主方,用于寒盛陽微,四肢厥冷,水瀉不止。風濕相搏,身體煩疼,可加白術(shù)、大棗,名術(shù)附湯。

5. 四君子湯

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

補氣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瀉等癥。氣不運者,可以加陳皮,名異功散;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湯。

6.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發(fā)散風寒主方,用于寒熱無汗,脈象浮緊。挾外濕者,可加白術(shù),名麻黃加術(shù)湯;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湯,治表邪內(nèi)陷,肺熱氣喘。

7. 銀翹散

銀花、連翹、豆豉、荊芥、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竹葉、蘆根。

風溫初起主方,用于發(fā)熱、口渴、脈象浮數(shù)。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貝,宣肺化痰;熱重者,可加山梔、黃芩清氣。

8. 六一散

滑石、甘草。

清暑主方,用于身熱煩渴,小便短赤。清心可加辰砂,名益元散;散風可加薄荷,名雞蘇散。

9. 平胃散

蒼術(shù)、厚樸、陳皮、炙甘草、生姜、大棗。

化濕主方,用于滿悶、嘔惡、舌苔白膩。痰多者可與二陳湯同用,名平陳湯;泄瀉溲少,可與五苓散同用,名胃苓湯。

10. 六味地黃丸

熟地、山萸、山藥、茯苓、丹皮、澤瀉。

養(yǎng)陰主方,用于腎水虧乏,腰痛遺精等癥。虛寒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內(nèi)熱者,可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單加肉桂,名七味地黃丸,能引火歸元;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氣丸,能治癆嗽。

11. 理脾滌飲方

北芪、白術(shù)、半夏、砂仁、干姜,白豆蔻。

五飲諸癥主方,用于食少干嘔,大便稀溏,脈緩脈滑者。常加款冬花、紫菀、烏梅、生甘草,善于治痰咳。

12. 瓊玉膏

生地、人參、茯苓、白蜜。

潤燥主方,用于津液枯涸,氣虛干咳者。

13. 五仁丸

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江、郁李仁、陳皮。

潤腸主方,用于津枯大便困難者。

14. 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熱主方,用于壯熱、口渴、汗出、脈象洪大。氣陰虛者,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挾濕者,可加蒼術(shù),名蒼術(shù)白虎湯。

15.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

瀉火主方,用于三焦積熱,狂躁煩心,迫血妄行等癥。

16. 普濟消毒飲

玄參、黃連、黃芩、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薄荷、僵蠶、升麻、柴胡、桔梗、甘草、陳皮。

清溫毒主方,用于大頭瘟、咽痛口渴等癥。

17. 清骨散

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清虛熱主方,用于骨蒸勞熱,陰虛,午后潮熱或夜間發(fā)熱。

18. 三仁湯

杏仁、蔻仁、苡仁、厚樸、半夏、通草、滑石、竹葉。

清化濕熱主方,用于濕溫身熱,胸悶,渴不欲飲。

19. 達原飲

厚樸、常山、草果、檳榔、黃芩、知母、菖蒲、青皮、甘草。

治濕熱瘟瘧主方,用于濕濁挾熱,阻滯中焦,寒熱胸悶,舌苔厚膩等癥。

20. 二陳湯

姜半夏、陳皮、茯芩、甘草、生姜。

除痰主方,兼能理氣,祛濕和中。如頑痰膠固,可加膽星、枳實,名導痰湯;膽虛不眠,可加竹茹、枳實,名溫膽湯。

21. 消氣化痰丸

姜半夏、膽星、橘紅、枳實、杏仁、瓜蔞仁、黃芩、茯苓。

清痰熱主方,用于氣火有余,煉液成痰。

22. 三子養(yǎng)親湯

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平痰喘主方,用于氣實痰多,喘滿胸悶。

23. 保和丸

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陳皮、萊菔子、連翹、麥芽。

消食主方,用于噯腐吞酸,腹痛泄瀉等癥。氣分郁滯,可與越鞠丸同用,名越鞠保和丸。

24. 小活絡(luò)丹

川烏、草烏、川芎、地龍、膽星、乳香、沒藥。

活絡(luò)主方,用于痰濕入絡(luò),手足麻木等癥。

25. 天王補心丹

棗仁、當歸、生地、柏子仁、天冬、麥冬、遠志、五味子、人參、丹參、玄參、桔梗。

安神主方,用于健忘,怔忡,失眠,虛火上炎等癥。

26. 牛黃清心丸

犀黃、黃連、黃芩、山梔、郁金、辰砂。

開竅主方,用于邪陷心包,神識昏迷。

27. 金鎖固精丸

潼沙苑、芡實、蓮須、龍骨、牡蠣。

固精主方,用于精關(guān)不固,滑泄不禁。

28. 牡蠣散

煅牡蠣、黃芪、麻黃根、浮小麥。

固表主方,用于陽虛自汗。

29. 訶子散

御米殼、訶子、炮姜、橘紅。

澀腸主方,用于泄瀉不止,脫肛。

30. 補中益氣湯

黃芪、人參、甘草、白術(shù)、陳皮、當歸、升麻、柴胡、姜、棗。

升提主方,用于中氣下陷,或氣虛不能攝血。

31. 七氣湯

厚樸、半夏、茯苓、紫蘇、姜、棗。

行氣主方,用于氣分郁滯,胸滿喘促。

功效: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主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jié),嘔逆惡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注:這個方子出自張仲景,是漢代以前的計量單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兩=15克。

附注:厚樸湯(《圣濟總錄》卷一二四)、大七氣湯(《三因》卷八)、四七湯、厚樸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直指》卷五)、四七飲(《杏苑》卷四)。

古代用于治療“梅核氣”。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為自覺異常。大冢敬節(jié)說“突然心臟如揪“的感覺,多是本方證,一時難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為敏感、膽小的自覺癥狀?或是咽喉不適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為解郁湯,合梔子連翹湯+黃芩為除煩湯。本方證多以精神上的不舒為主,其體質(zhì)上往往相對較好。

32. 越鞠丸

香附、蒼術(shù)、川芎、神曲、山梔。

舒郁主方,用于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等癥。

33. 十灰散

大薊、小薊、側(cè)柏葉、荷葉、茅根、茜草、大黃、山梔、棕櫚皮、丹皮。

止血主方,用于勞傷吐血。

34. 桃仁承氣湯

桃核、桂枝、大黃、甘草、芒消。

本方是驅(qū)瘀的代表方劑,用于蓄血及婦人經(jīng)閉。適用于實熱血之上沖者。

病機:太陽之邪化熱傳腑,與血相搏,結(jié)于下焦。

辨證要點:少腹急結(jié),小便自利,脈沉實或澀。

現(xiàn)代運用: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腸梗阻等屬瘀熱互結(jié)下焦者。

配伍特點:逐瘀與泄熱并用。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瘀熱蓄于下焦,少腹急結(jié),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則譫語煩渴,其人如狂,至夜發(fā)熱,及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惡霹不下,脈沉實或澀。

方論:力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黃下瘀泄熱,二藥合用,以逐下焦瘀熱,是為君藥;桂枝活血通絡(luò),芒消泄熱軟堅,是為臣藥;炙甘草甘平和中,緩和消、黃峻攻之性,為佐使藥。諸藥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左下腹壓痛明顯者兼有煩躁不安、譫語等類似精神錯亂的狀態(tài),使用本方最為貼切。配方由調(diào)味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成。桃仁+桂枝+大黃是下淤血三劍客。

35.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姜、棗。

和解主方,用于和解少陽,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nèi)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若渴,去半夏,人參加量,加瓜蔞根;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備注: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為臣;人參、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diào)和營衛(wèi)為使。諸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和“默默不欲飲食”是小柴胡湯的四大主證,其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可治療肝炎、膽囊炎、腮腺炎、淋巴結(jié)節(jié)、神經(jīng)性厭食癥、無名長期低熱等等。大冢敬節(jié)憑胸脅苦滿為依據(jù)用本方加牡蠣成功治愈一“鬼剃頭”,頭發(fā)生長如初。

本方亦可作為改善體質(zhì)的藥物來使用。正確使用本方的關(guān)鍵是判斷患者是否是“柴胡體質(zhì)”,是否有“柴胡證”。

36. 逍遙散

柴胡、當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疏肝主方,用于頭痛目眩、抑郁不樂及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鹜呖杉拥てぁ⑸綏d,名逍遙散。

37.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豆豉。

催吐主方,用于痰涎壅積上脘。

38. 大承氣湯

大黃、厚樸、枳實、元明粉。

瀉下主方,用于實熱便閉,腹痛拒按;津液不充者可去元明粉,加麻仁、杏仁、芍藥,名脾約麻仁丸。

39.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蓬莪術(shù)、黃連、黃柏、大黃、香附、牽牛子。

導滯主方,用于胸痞、腹脹、便閉,或下痢、里急后重等癥。

40.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

活血化瘀的代表方,用于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jīng)閉,行經(jīng)腹痛,產(chǎn)后惡露不盡。清熱解毒,消炎止帶,調(diào)經(jīng)止痛。用于熱毒瘀滯所致的經(jīng)期腹痛,經(jīng)血色暗,血塊,赤白帶下,量多氣臭,陰部瘙癢灼熱。

41. 人參湯〔又名理中湯(丸)〕

人參、麥門冬、生干地黃、當歸、芍藥、黃芪、白茯苓、炙甘草

主治:婦人半產(chǎn)后,血下過多,心驚體顫,頭目眩暈,或寒或熱,臍腹虛脹疼痛。

配方:人參(或黨參)、干姜、甘草、白術(shù)。

用于治療胃寒。何為胃寒?凡是不敢冷飲、冷食、水果、涼菜的人皆屬于胃寒,如果勉強吃下去,則會有胃痛、胃脹、腹瀉等種種癥狀發(fā)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愈。

42. 半夏瀉心湯

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

功效:寒熱并用以合陰陽,補瀉兼施以顧虛實。心下痞滿不痛,嘔吐,下痢,苔膩而微黃。寒熱錯雜,腸胃升降失調(diào)。

功用:寒熱平調(diào),散結(jié)消痞。

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用于治療胃熱,是和理中湯相對的,以上熱、中痞、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為用藥指證。常常表現(xiàn)為飯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難以下行。

43. 柴胡桂枝湯

處方:柴胡、桂枝、花粉、牡蠣、炮姜、炙甘草。

主治:婦人熱病,經(jīng)來寒熱如瘧,狂妄。

用法: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于治療太陽少陽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還可以治療胃痛。日本漢方家矢數(shù)道明用此方加牡蠣、小茴香治療胃痛,無論虛實寒熱,無不百發(fā)百中,效如桴鼓?!锻馀_》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4.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異名:戊己湯(《癥因脈治》卷四).

功用:調(diào)和肝脾,緩急止痛。

主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現(xiàn)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jīng)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jīng)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jīng);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diào)者。

方論:本方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藥相伍,酸甘化陰,調(diào)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研究:解痙、止痛、抗炎作用。(安徽醫(yī)學院《急腹癥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tài)有強力的抑制、鎮(zhèn)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zhèn)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解熱、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藥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又名去杖湯,可治療抽筋和一切痙攣性疼痛。還可治療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結(jié)如栗者。甚至可以治療肝硬化(患者大便干結(jié)、腿易抽筋)。本方除可以獨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為方根存在于很多經(jīng)方之中。如桂枝湯、四逆散、小建中湯、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黃芩湯、溫經(jīng)湯、薯蕷丸、大黃蟄蟲丸、烏頭湯、奔豚湯、芎歸膠艾湯、麻黃升麻湯、甘遂半夏湯、王不留行散、芍藥甘草附子湯。

45. 小青龍湯

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主治外寒內(nèi)飲。

配方特點:散收并用,表里雙解。臨證加減表證不明顯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黃。

病機:風寒外束,水飲內(nèi)停。

辨證要點: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小青龍逐水以散陰寒,猶龍之翻波逐浪而歸江海。乃麻黃湯去杏仁加芍藥、細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蠲飲。

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nèi)停證。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1)用于風寒感冒。本品味辛發(fā)散,性溫散寒,主入肺與膀胱經(jīng),功能開腠理,透毛竅,發(fā)汗解表以散風寒,為辛溫解表要藥,故多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發(fā)熱頭痛,脈浮而緊的感冒重證,即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用于咳嗽氣喘。本品辛散苦泄,溫通宣暢,人肺經(jīng),外能發(fā)散風寒,內(nèi)能開宣肺氣,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適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喘咳實證,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湯。此外,本品配伍細辛、干姜、半夏等,還可治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龍湯。若肺熱壅盛,高熱喘急者,每與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湯。

(3)用于風水水腫。本品上開肺氣,下輸膀胱,為宣肺利尿之要藥。對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的風水證,每與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黃湯;若兼見內(nèi)熱及脾虛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術(shù)等藥。

(4)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作用,用治風寒痹證,陰疽,痰核。

用藥指證為:寒性咳喘,有水樣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潤。大冢敬節(jié)認為被稱為溢飲的疾病中包括現(xiàn)代的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等,并用小青龍湯或小青龍加石膏湯成功治愈多例膝關(guān)節(jié)、肘關(guān)節(jié)、腕關(guān)節(jié)腫脹和積液的病人。

青龍既能治水,也可傷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劑善后。

46.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白術(shù)、桂枝。

別名:四物附子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七)。本方為風濕的主方。

主治: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治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47. 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茯苓、白術(shù)、澤瀉、川芎。

異名:改為丸劑“六氣經(jīng)緯丸”(見《元和紀用經(jīng)》);改為片劑,名“當歸芍藥片”(見《重慶市中藥成方制劑標準》)。 

功效: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濕。

主治:婦人妊娠,肝郁氣滯,脾虛濕勝,腹中癘痛?,F(xiàn)用于婦女功能性水腫、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jīng)、妊娠闌尾炎,以及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等屬脾虛肝郁者?! ?/span>

附注:本方主治婦人肝虛氣郁,脾虛血少,肝脾不和之證,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濕,佐當歸、川芎調(diào)肝養(yǎng)血。諸藥合用,共奏肝脾兩調(diào),補虛滲濕之功。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本方,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口舌生瘡、口干咽燥、胃脘不適等不良反應。

本方用于治療虛證婦科病,與實證的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相對,患者下腹部疼痛(喜按喜熱),面色黃白無血色,浮腫貌或面部色斑。在日本,本方被譽為“婦人的圣藥”。本方由三味血藥與三味水藥組成,針對血液的運行失調(diào)和由此引發(fā)的水液停留。婦人易于下血過多,故而血虛是本,血不利則為水,故水停是標。本方即是以歸芍芎調(diào)血,以苓術(shù)瀉利水,標本同治。

48. 芎歸膠艾湯

川芎、阿膠、甘草、艾葉、當歸、芍藥、干地黃。

異名:膠艾湯(《金匱要略》卷下)、膠艾四物湯(《醫(yī)學入門》卷八)。本方為養(yǎng)血止血,調(diào)經(jīng)安胎的主方。

主治:婦人沖任虛損,崩漏下血,月經(jīng)過多,淋漓不止;產(chǎn)后或流產(chǎn)損傷沖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現(xiàn)用于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chǎn)、不全流產(chǎn)、產(chǎn)后子宮復舊不全等出血屬于血虛者。

方論:方中阿膠補血滋陰,安胎止血,艾葉溫經(jīng)止血,安胎止痛,共為君藥;當歸、芍藥、地黃、芎藭即后世之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調(diào)補沖任,均為臣佐藥;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藥緩急止痛,合阿膠善于止血。諸藥配合,以養(yǎng)血止血為主,兼能調(diào)經(jīng)安胎。

49. 溫經(jīng)湯

吳茱萸、當歸、芍藥、川芎、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麥門冬。

本方是女性的調(diào)理方、美容方。異名:千金調(diào)經(jīng)散(《萬病回春》卷六)。

病機:沖任虛寒,淤血阻滯胞宮。

辨證要點: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冷痛,經(jīng)有瘀塊,時發(fā)煩熱。

配伍特點:溫清消補并用,但以溫、消為主。

現(xiàn)代運用: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經(jīng),不孕癥等屬沖任虛寒,淤血阻滯者。

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祛瘀。

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jīng)停不至,傍晚發(fā)熱,手心煩熱,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適合人群:偏瘦或消瘦,皮膚干燥缺乏光澤;口唇干燥干癟而不紅潤;毛發(fā)干枯、發(fā)黃易于折斷;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脹感;手腳掌干燥,容易裂口或有毛刺,或有發(fā)熱感。月經(jīng)周期紊亂或閉經(jīng),或難以懷孕,或易于流產(chǎn);容易失眠、煩躁等。

本方可制成膏方長期使用。

50. 麥門冬湯

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粳米、大棗。

主治胃陰不足證嘔吐,納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功用:滋養(yǎng)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虛熱肺痿,咳嗽氣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病機:胃陰不足,虛火上炎,灼傷肺陰,虛氣上逆。

配伍特點:甘潤劑中少佐辛燥之品,培土生金。

辨證要點: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慢性咽喉炎,或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胃陰不足,氣逆嘔吐者。

本方傳統(tǒng)用于治療肺胃陰虛,咳逆上氣、干咳無痰者。原方麥冬獨大,麥冬與半夏的比例為7:1?!侗窘?jīng)》說麥冬治“羸瘦短氣”,胃陰虛則不納食,久則肌肉萎縮而羸瘦,故黃煌先生用本方治療以羸瘦、肌肉萎縮為特征的疾病。如食道癌、賁門癌患者,證見納減消瘦、大便干結(jié),即以本方治之。

51. 厚樸麻黃湯

厚樸、麻黃、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細辛、小麥、五味子。

主治咳而脈浮者。異名:厚樸石膏湯( 《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臨床應用:

咳嗽醫(yī)案:朱某,病患咳嗽,惡寒頭疼,胸滿氣急,口燥煩渴、尿短色黃,脈浮而小弱。以《金匱》厚樸麻黃湯服藥三劑,喘滿得平,外邪解,煩渴止。再二劑,諸恙如失。

本方在《金匱》中記述極為簡略,故用此方的醫(yī)案并不多見。而費維光先生通過臨床事實認為,本方對呼吸困難的咳喘患者有特效??芍委煼螝饽[、慢性支氣管炎,證見氣喘噓噓、呼吸困難,必服氨茶堿方能緩解的病人,療效非常好。

52. 苓桂術(shù)甘湯

茯苓、桂枝、白術(shù)、炙甘草。

本方所治之痰飲病,乃中陽不足,脾運失職,氣不化水,聚濕而成,故治宜溫化利水。

功效: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主要用于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眩暈,慢支,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潰瘍病,神經(jīng)性嘔吐,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腎炎,關(guān)節(jié)炎等疾病。

分析: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滯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停于胸脅,則見胸脅支滿;阻滯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凌心肺,則致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沉滑或沉緊皆為痰飲內(nèi)停之征。

本方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應用廣泛,可治療眩暈、短氣、心悸、慢性胃病等。本方所主眩暈具有明顯的體位性特征,起立時身體動眩,平臥時則緩解。對于玩一會就要深吸一口氣的小而短氣,本方有佳效。胃中停水常引發(fā)眼疾,陸淵雷先生用本方加車前子治療眼睛赤痛多眵淚者有奇效。

53. 排膿散

組成:黃芪、白芷、五味子、人參。

本方為排膿的主方。異名:四味排膿散( 《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功用:益氣排膿。

主治:肺癰吐膿,壅悶咳嗽,五心煩熱。可治化膿性腫物,且有疼痛,氣血凝滯,患部緊張、堅硬且炎性浸潤嚴重之疾患。

本方服法為:枳實、桔梗、芍藥共為細末,加雞蛋黃攪勻,白開水送服。本方如作湯劑,和排膿湯合方使用效果更佳。

54.甘麥大棗湯

炙甘草、小麥、大棗。

本方為臟躁的主方。患者悲喜不能自主,無故悲傷落淚,愛打哈欠,俗稱“被鬼沖撞”之癥。本方可鎮(zhèn)靜神經(jīng)過度興奮,緩解各種痙攣。可用于幻聽癥、幻覺癥、癔性失音和失聽、癔性咽喉異癥,亦可用于小兒夜啼癥,小兒夢游癥,小兒多動癥等。

功效:有養(yǎng)心安神,柔肝緩急的功效,可以養(yǎng)心安神,補脾和中。

主治:心陰受損,肝氣失和之臟燥。精神恍惚,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shù)。臨癥靈活加減。如心煩嚴重者加麥冬、鮮竹葉芯、丹參;心悸怔忪嚴重者加丹參、茯神、潞黨參(或用湯藥送服中成藥歸脾丸);易怒煩熱者加香附、素磬花、川楝子。

現(xiàn)代運用:本方主要用于神經(jīng)官能癥、癔病、抑郁癥、更年期綜合癥等屬心陰不足,肝氣失和者。歌訣:金匱甘麥大棗湯,婦人臟燥喜悲傷;精神恍惚常欲哭,養(yǎng)心安神效力彰。

55.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禹余糧。

本方為滑性腹瀉的主方。

功用:收斂固脫,澀腸止瀉。

主治:久瀉、久痢,腸滑不能收攝者。

禁忌:急性腸炎及痢疾初起不宜使用。

服用方法:藥粉加水煮沸后煎10分鐘去漬,服用時要攪混,單服清汁無效。

56. 甘草瀉心湯

甘草12克(炙),黃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棗12枚(擘),黃連3克。

異名:伊尹甘草瀉心湯(《證治準繩類方》卷二)。主治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以致胃氣虛弱,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

功用: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本方也是治療白塞氏綜合征(也叫眼—口—生殖器綜合征)的專方,其實早在1800年前張仲景就發(fā)現(xiàn)并記載了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方法,命名為“狐惑病”,治療用甘草瀉心湯。

本方不僅限于治療白塞氏病,還可治療腸胃疾病、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李發(fā)枝先生用本方治療艾滋病、手足口病亦有佳效。

57. 當歸四逆湯

當歸、桂枝、芍藥、細辛、 通草、大棗、 炙甘草。

本方是治療肢冷的名方。“四肢厥寒、脈微欲絕”是本方的使用眼目,提示末梢血液循環(huán)不好,局部供血不足。“四肢厥寒”不僅限于手足寒冷,頭面部的耳、眼、鼻、齒等遠端器官寒冷性疾病都在本方治療范圍。寒甚,頭痛、吐涎沫者加吳茱萸生姜。

功能:發(fā)表溫中,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

主治:厥陰傷寒,血脈凝澀,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脈細欲絕;或腸鳴腹痛,下利不止;或陰頹疝氣,睪丸掣痛,牽引少腹。

本方現(xiàn)研討可用于血栓靈通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病、小兒麻木、凍瘡、婦女痛經(jīng)、肩周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屬血虛寒凝者。古代?;檬褂糜卺t(yī)治血栓靈通性脈管炎、小兒睪丸鞘膜積液、偏頭痛、新生兒硬腫癥等屬于血虛,陽氣缺乏,寒侵經(jīng)脈所致者。

禁忌:本方只適用于血虛寒凝之四肢逆冷,其它原因之肢厥不宜使用。

58. 真武湯

茯苓、芍藥、白術(shù)、生姜(切)、 附子(炮)  。

本方用于陽虛水泛,可溫化人體之寒水。

病機:脾腎陽虛,陽不化水,水氣內(nèi)停。

功效特點:溫陽化水,溫陽利水。

辨證要點:小便不利,肢體沉重或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主治:脾腎陽衰,水氣內(nèi)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現(xiàn)用于肝、腎性水腫,心性水腫,耳源性眩暈,慢性結(jié)腸炎等屬于牌腎陽虛者。

既有沖上所致的頭痛眩暈,又有外滲肢體的水腫、漏入體腔的胸水腹水以及關(guān)節(jié)水腫,聲帶水腫。水性趨下,故也有表現(xiàn)為水樣腹瀉和帶下量多清冷如水者,二者均無穢臭之氣味。

59. 黃連阿膠湯

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

本方是少陰熱化證的主方。

黃連阿膠湯——原理

心臟像一個發(fā)動機一刻不停工作,泵出去的新鮮血液到達肢體末梢后再通過靜脈流回心臟。中醫(yī)認為:心藏神,這個神是藏在心臟里面的正中心的地方,所以我們心臟中心永遠有一滴血停在那個地方。所以新的血進去取代舊的血,就好像鐘擺的道理一樣,就是撞擊,經(jīng)過撞擊以后新的血進來把舊的血替出去。所以心中永遠有一滴血,是藏心神的地方。如果這滴血跑掉了,心神就“無處藏身”,這時就睡不著覺了。

舉例:黃連阿膠湯——黃芩、黃連功效

對于這種虛癥的失眠,中醫(yī)經(jīng)方里面很有名的“黃連阿膠湯”可以治療。里面有黃連、黃芩、白芍、阿膠。為什么要用黃芩、黃連?因為苦味入心臟,能夠補心。所以用黃連、黃芩加強心臟。就好像心臟的火不夠了,加點木柴上去—黃芩、黃連,這樣火就會大一點。

因為桂枝跟白芍是不同的藥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和《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都講到“辛甘發(fā)散為陽”:“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彼怨鹬κ切痢⒏拾l(fā)散,辛味和甘味的藥,白芍是“酸苦涌泄”,酸苦的藥是收斂。所以桂枝是增加身體的動脈循環(huán),白芍是增加靜脈循環(huán),所以我們黃連阿膠湯里面,不用桂枝我們用白芍,身體的靜脈回到心臟的速度加快,就會使大量血會流進到心臟。

血進到心臟以后,再用阿膠去補你欠虧的血,產(chǎn)生更多的血。怎么設(shè)定補回的血不要補到手指上,也不要補到肝臟,也不要補到脾臟,而是要這個血——那一滴血要回到心臟的正中心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有個藥引子導引它,就好像在你迷路時為你找個帶路的人一樣。這個導引在中藥里面沒有,那只能從食物中找。找遍了食物,只有一種東西是永遠懸浮在中空的,懸浮在中間的,是什么?就是雞子黃——雞蛋黃,雞蛋黃永遠是懸浮在空間。

所以“黃連阿膠湯”在煮的時候,黃芩、黃連、白芍三味藥去煮,煮完以后,要在趁熱的時候把阿膠放進去,阿膠是溶化在里面的。等到溫的時候再把蛋黃丟下去……需要注意,一是不要蛋白,只要蛋黃。二是要在溫熱的時候把蛋黃丟下去。所以,一定要蛋黃,只用蛋黃。蛋黃就是告訴這個藥,你去的時候,一定要停在心臟的正心懸浮、漂浮在里面。

凡人體下部出血見精神亢奮者即可用本方。出血及精神興奮多于慢性感染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此出血當為炎性與血管性出血;此心煩不得臥,則當為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虛性興奮。人體下部出血,包括大小便出血,婦人下血。此血多鮮紅而粘稠,伴有血塊。若色暗黑或血色淡紅而清稀以及人體上部出血,都應該考慮其他方證。

60. 瓜蔞薤白半夏湯

瓜蔞實、薤白、半夏、白酒。

本方用于治療“真心痛”,“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類似于現(xiàn)代的冠心病。

功效:通陽散結(jié),祛痰寬胸。

主治: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助間神經(jīng)痛、心律不齊、膽囊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哮喘等。

臨床應用:

(1)乳腺增生?。?/span>

用本方加減:瓜蔞,半夏,浙貝母,生牡蠣,白芥子,乳香,沒藥,烏藥,伴纖維瘤者重用牡蠣、丹參;伴肝郁氣滯者加柴胡、枳殼;伴肝部化火者加龍膽草;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血量少者加;乳房痛甚加木香。

(2)非化膿性助軟骨炎:

用本方:瓜蔞,薤白,半夏,氣滯血瘀重者加沒藥、乳香,兼痰濁留滯加桔梗,制南星。

病起于劍突一帶當中,其痛徹背,疼痛難忍。本方比瓜蔞薤白白酒湯多了一味半夏,治療胸痛的程度更劇,可見半夏有止痛作用。一般認為:半夏小量(15克)止嘔,中量(30克)催眠,大量(40克)止痛。


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里間。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