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東海 王孟英醫(yī)案淺注(94) 陰虧腳氣案 顧云蘿令正,久患腳氣,屢治屢發(fā),馴致周身筋掣,上及于巔,齦痛指麻,腰痠目眩,口干食少,夜不成眠。孟英察其脈芤而弦數(shù),真陰大虧,腿雖痛,從無赤腫之形,腳氣藥豈徒無益而已。與二地、二冬、二至、知、柏、桑、菊、梔、楝、蒿、薇、龜板、鱉甲、藕等藥,服之各恙漸減。蓋因平素帶下太甚,陰液漏泄,而筋骨失其濡養(yǎng)也,故治病須澄源以潔流。秋間以海螵蛸粉、魚螵、黃柏、阿膠為丸,服之全愈。 注:“脈芤而弦數(shù),真陰大虧”,這個是重點。至于前面的癥狀枝葉,可提供佐證價值。治療上大力養(yǎng)陰扶正,病漸減,再以有情滋補丸藥治愈。此案若辨證為“陽虛不能運行血脈、蒸騰氣液”,則藥力殺人勝于用刃。 陰虛肝強脾弱案 《薛氏醫(yī)案》每以補中益氣湯與地黃丸并用為治,雖盧不遠之賢,亦或效尤,其實非用藥之法也。如果清陽下陷而當升舉者,則地黃丸之陰凝滯膩非所宜也;設(shè)屬真陰不足,當用滋填者,則升、柴之耗散不可投也。自相矛盾,紀律毫無,然上下分治,原有矩矱。 屠敬思素屬陰虧,久患痰嗽,動即氣逆,夜不能眠,頻服滋潛,納食漸減,稍沾厚味,嘔腐吞酸。孟英視脈左弦而微數(shù),右則軟滑兼弦,水常泛濫,土失堤防,肝木過升,肺金少降,良由久投滋膩,濕濁內(nèi)蟠,無益于下焦,反礙乎中運,左強右弱,升降不調(diào)。以蓯蓉、黃柏、當歸、芍藥、熟地、丹皮、茯苓、楝實、砂仁研為末,藕粉為丸,早服溫腎水以清肝;以黨參、白術(shù)、枳實、菖蒲、半夏、茯苓、橘皮、黃連、蒺藜生曬研末,竹瀝為丸,午服培中土而消痰;暮吞威喜丸,肅上源以化濁。三焦分治,各恙皆安。悉用丸劑者,避湯藥之助痰濕耳。(眉批:方俱靈妙,可以為法) 注:補中益氣湯與六味地黃丸兩個中成藥交互為用, 很多初習中醫(yī)之人喜歡這樣用。一是震懾于此二方的鼎鼎大名,一是辨證陰陽寒熱不清楚時自以為穩(wěn)妥,還有就是胸中豪無把握用此成藥以搪塞。左強,陰虛肝旺;右弱,脾肺弱。此案中用藥權(quán)衡兼顧,不能匆匆讀過。 頭痛雜證 咸豐紀元冬十月,荊人忽患頭痛,偏左為甚,醫(yī)治日劇。延半月,痛及頸項頰車,始艱于步,繼艱于食,馴致舌強語蹇,目閉神蒙,呼之弗應,日夜沉睡如木偶焉。醫(yī)者察其舌黑,灌犀角、牛黃、紫雪之類,并無小效。扶乩求仙,藥亦類是。乃兄周雨禾云:此證非孟英先生不能救,吾當踵其門而求之。及先生來視,曰:苔雖黑而邊猶白潤,唇雖焦而齒色尚津,非熱證也。投藥如匙開鎖,數(shù)日霍然。緣識數(shù)語,并錄方案如下,用表再生之大德,而垂為后學之津梁云。仁和蔣寅謹識。 真陰素虧,兩番半產(chǎn),兼以勞瘁,內(nèi)風陡升。病起頭疼,左偏筋掣,旬日不語,二便不行,不食唇焦,苔黑邊白,胸腹柔軟,神氣不昏,脈至弦緩,并不洪數(shù)。此非熱邪內(nèi)陷,乃陰虛痰滯機緘,宜予清宣,勿投寒膩,轉(zhuǎn)其關(guān)鍵,可許漸瘳。 十月二十五日初診。 石菖蒲、麩炒枳實、仙制半夏、鹽水泡橘紅各一錢、鮮竹茹四錢、旋覆花、茯苓、當歸各三錢、陳膽星八分、鉤藤五錢后下。竹瀝一杯,生姜汁三小匙和服。 蘇合香丸涂于心下,以舒氣郁。 舌稍出齒,未能全伸,苔稍轉(zhuǎn)黃,小溲較暢,羞明頭痛,顯屬風升,咽膈不舒,痰凝氣阻,本虛標實,脈軟且弦,不可峻攻,法先開泄。 二十六日再診。 前方去膽星、半夏、茯苓,加枸杞三錢,淡蓯蓉一錢,蔞仁五錢。 舌能出齒,小溲漸行,神識稍清,苔猶灰滯,頭疼似減,語未出聲,脈至虛弦,右兼微弱,本虛標實,難授峻攻,開養(yǎng)兼參,庶無他變。 二十七日三診。 前方去枳實、旋覆、鉤藤、竹瀝、姜汁,加參須一錢,麥冬三錢,遠志七分,老蟬一對,淡海蜇一兩,鳧茈三個。 稍能出語,尚未有聲,舌色淡紅,苔猶灰膩,毫不作渴,非熱可知,脈軟以遲,不食不便,宜參溫煦,以豁凝痰。 二十八日四診。 前方去雪羹,加酒炒黃連、肉桂心各五分。 苔漸化而舌漸出,語稍吐而尚無音,頭痛未蠲,略思粥食,胃氣漸動,肝火未平,久不更衣,脈仍弦軟,徐為疏瀹,法主溫通。 二十九日五診。 前方去麥冬,加麻仁四錢,野薔薇露二兩和服。 連投溫養(yǎng),神氣漸清,語亦有聲,頭猶左痛,苔退未凈,大解不行,左脈微遲,法當補血,血充風息,府氣自行。 十一月初一日六診。 前方去遠志、菖蒲、老蟬,加天麻一錢,白芍二錢,桑葚三錢。 脈已漸起,尚未更衣,濁未下行,語猶錯亂,時或頭痛,寐則夢多,濡導下行,且為先授。 初二日七診。 前方去天麻、桑葚,加牛膝三錢,生首烏四錢,柏子仁二錢。 雖已知饑,未得大解,肝無宣泄,時欲上沖,陰分久虧,豈容妄下,素傷思慮,肝郁神虛,脈軟而遲,語言錯亂,法當養(yǎng)正,通鎮(zhèn)相參。 初三日八診。 前方去白芍、首烏,加紫石英四錢,砂仁末炒熟地六錢,遠志七分,菖蒲五分。 大解已行,并不黑燥,肝猶未戢,乘胃脘疼,幸己加餐,可從鎮(zhèn)息。 初四日九診。 參須、仙半夏各一錢、砂仁末炒熟地八錢、牡蠣六錢、紫石英四錢、歸身三錢、枸杞二錢、淡蓯蓉一錢五分、川楝肉一錢、酒炒黃連三分、桂心五分研調(diào)。三帖。 復得大解,苔退餐加,肝血久虧,筋無所養(yǎng),頭疼脘痛,掣悸不安,柔養(yǎng)滋潛,內(nèi)風自息。 初七日十診。 前方去半夏、連、楝,加炙草、橘餅各一錢,烏梅肉八分。四帖。 神氣漸振,安谷耳鳴,脈弱口干,面無華色,積虛未復,平補是投。 十一日十一診。 前方去桂心、橘餅、烏梅,加龜板六錢,麥冬、蒲桃干各三錢。十帖后汛至體康而愈矣。 注:此案是由患者家屬記錄的醫(yī)者辨證分析、整個治療用藥過程。陰虛夾痰,證非輕淺,幸醫(yī)者基本每天都有看診,處方也隨時據(jù)情況而加減。舌苔的顏色,白不一定是寒,黑不一定就是熱,要兼看燥潤。陰虛則肝風易動,養(yǎng)肝陰之藥必不可少;滋養(yǎng)又易助痰凝滯,化膩滯之藥力亦不能缺。權(quán)衡各藥利與弊,標本兼顧,步步小心維護,加減法盡現(xiàn)功力,難一一細述。唯案中此句“舌強語蹇,目閉神蒙,呼之弗應,日夜沉睡如木偶”類似情形,近年偶爾多見,業(yè)醫(yī)當酌情考慮為“痰阻氣機”(實際上多是陰虛痰稠,凝阻氣機), 或有挽回危重的機會。 聲明:本公眾號不推薦任何醫(yī)生,所有調(diào)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diào)治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概不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