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virn 2024-12-15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徐嘉,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江蘇南京 210096)。

摘 要:在甲骨文中,“友”的象形義是佑助、友愛。在商周金文及先秦經(jīng)典文獻中,“友”“朋友”指稱宗族兄弟,故產(chǎn)生了“兄弟友愛相助”的倫理規(guī)范。春秋時期,“朋友”開始指稱非血緣的倫理關(guān)系,而儒家學派所倡導的“朋友”倫理包含了兩種不同的倫理關(guān)系:一是“同師曰朋,同志曰友”,其相互“責善”的要求與“以友輔仁”的道德目標規(guī)定了志同道合之友的倫理規(guī)范;二是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交往對象視為“朋友”,于是“信”成為普遍的倫理要求。戰(zhàn)國時期,孟子確立了“五倫”,使“朋友有信”最終成為一種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而孟子以友道論君臣之義,彰顯了友道倫理中的平等意識。兩千多年來,儒家嚴格意義上的“君子相友,道德以成”的交友之道,與一般意義上的“朋友有信”,共同構(gòu)成了儒家的友道倫理傳統(tǒng)。

關(guān)鍵詞:友;朋友;責善;以友輔仁;朋友有信

一般認為,在儒家所提倡的“五倫”觀念中,朋友一倫是比較符合現(xiàn)代社會價值標準的倫理規(guī)范??傮w而言,“五倫”是有主從、尊卑次序的,賀麟曾在其《五倫觀念的新檢討》一文中指出:“就實踐五倫觀念言,須以等差之愛為準。”但是,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卻是例外,其中沒有等差之愛的意味,而是表現(xiàn)出基于“平等”觀念的倫理規(guī)范和要求。對此,我們認為,一方面,“朋友有信”確實包含了平等的意味,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現(xiàn)代學者過多關(guān)注了“朋友有信”契合于現(xiàn)代價值理念的一面,而在無意間忽視了儒家朋友倫理的其他內(nèi)容。因此,本研究旨在從“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的過程中,全面揭示儒家友道倫理的豐富內(nèi)涵。

朋友一倫始于殷商時期的“友”,“友”既指特定的倫理關(guān)系,亦是明確的倫理規(guī)范。在本源意義上,朋友一倫與血緣倫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或者說,朋友一倫醞釀、脫胎于血緣倫理,其內(nèi)容不斷豐富。朋友一倫從早期的“善兄弟為友”的倫理要求,幾經(jīng)嬗變,最終衍生出“相責以善”“朋友有信”等社會倫理規(guī)范。應該說,儒家對朋友之道的期望和要求是多層次的,其中充滿了道德理想主義色彩。

“朋友”倫理包含了兩層既互相聯(lián)系而又有所區(qū)別的含義:一是“朋友”作為倫理共同體成員的角色、社會身份,并由此形成的倫理關(guān)系;二是這一人倫關(guān)系所要求的倫理規(guī)范。殷商甲骨文中,有“倗”有“友”,二字不聯(lián)用。周代金文中,“倗友”二字聯(lián)用大量出現(xiàn)。春秋時期,“朋友”取代了“倗友”。從最初的甲骨文“倗”“友”表達的朦朧而抽象的象形義,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朋友”具備完整的倫理內(nèi)涵,“朋友”經(jīng)歷了復雜的演變。

在甲骨文中,“友”寫作“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許慎《說文解字》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如下:

友,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友也。(《說文解字》)

同師曰朋,同志曰友。從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說文解字注》)

現(xiàn)在看來,此二說過于籠統(tǒng),把“友”不同階段的意思不分次序地混在一起,沒有區(qū)分“友”如何發(fā)展演變的不同含義。正如劉翔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詮釋學》中所作的辨析,“同志為友”是“友”的引申義而非本義和初義。簡言之,“二又相交”為友之初始義,“善兄弟曰友”是西周至春秋早期“友”的含義,而“同志曰友”最為晚出,乃春秋時期儒家學派所倡導。

從最初的甲骨文字形來看,友(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是“從二又相交”,是會意字,“又”即是“右”,是“手”之象形,即友的初義與兩只右手連在一起。右手之“右”與“又”是同源字,“右”的甲骨文“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與“又”的象形幾無差別,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右),手也,象形,此即今之右字?!焙笤诮鹞闹?,在手之形象下面又加上了“口”,寫為“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墩f文》:“右,助也,從口從又?!倍问献⒃唬骸坝?,助也。從口又。又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即“右”表示以手相助,并加以語言助佑。所以,段氏所言之“右”應該是西周早期的金文中的寫法。綜上,“友”的早期字形義為順著一個方向的兩只右手,右手本身有相助義,引申為兩人協(xié)力、互相佑助。周初的金文中大量保存了“友”字的佑助、互助之本義。從結(jié)果看,“友”的本義與“朋友”義最終形成緊密關(guān)聯(lián)。

“友”在甲骨文中雖然多次出現(xiàn)(《甲骨文合集》中共出現(xiàn)42次),但因為文辭簡短,并不能解讀出觀念上的辭義。到了周代,金文“友”出現(xiàn)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用法:一是“友”字單用,成為一種倫理規(guī)范或德行,二是“友”與“倗”二字聯(lián)用,成為“倗友”?!墩f文解字》曰:“倗,輔也。從人,朋聲。”可以看出,“友”的這兩種用法延續(xù)了甲骨文的本義。另外,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只有“倗友”而無“朋友”。

“朋”在甲骨文中寫作“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在金文中寫作“

徐嘉:儒家倫理探源:“朋友”倫理的起源與演變

”,甲骨文、金文的象形義是以繩綁系兩串貝。王國維認為:“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貝玉,于玉則謂之玨,于貝則謂之朋。”即以繩穿貝為“朋”,今從此說。故“朋”的初義是一個量詞,引申為同類之人(物)。在《甲骨文合集》中,“朋”出現(xiàn)了15次,皆表示這種量詞。《說文解字》中未收“朋”字,只有“倗”字。

“倗”在甲骨文中只用作人名,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倗”依然多用作人名,直到西周中期的金文中,“倗友”才開始指稱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而在西周晚期,“倗”作為人名出現(xiàn)極少,大多以“倗友”指稱血緣親屬。春秋時期,“朋友”逐漸取代了“倗友”,這在邏輯上不好說明,但二者的差別是明顯的:“倗”“友”二字,本義都是輔佐、助佑之義,故“倗友”指稱血緣親族合乎情理。而“朋”是指同類之人(物),所以,當儒家學派言“朋友”時,更符合對同門、同窗、同道學人的指稱,這可能是“朋友”取代“倗友”的一個原因。

根據(jù)錢宗范的研究,在兩周時期的金文中,“倗友”(朋友)是指“同族內(nèi)的弟兄”。他在《朋友考》一文中,憑據(jù)郭沫若所編著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統(tǒng)計了在西周、春秋時的鐘鼎銘文中所提到的“朋友”一詞凡七見:

用作寶鼎,用饗倗友。(《趞曹鼎》)

用享孝于皇神祖考,于好朋友。(《杜伯盨》)

用好宗廟,享夙夕,好朋友與百諸婚媾。(《乖伯簋》)

用樂嘉賓大夫,及我朋友。(《許子鐘》)

唯用獻于師尹、朋友、婚媾。(《克盨》)

用宴用喜,用樂嘉賓,及我朋友。(《齊氏鐘》)

用宴以喜,用樂嘉賓父兄,及我朋友。(《王孫遺者鐘》)

以上七器為西周、春秋時期的禮器,禮器的主人有周王、諸侯、大夫,器銘記載了重要的祭祀活動后所宴請的貴賓及事由。通過對鐘鼎銘文的解讀,可以看出燕享的具體對象有祖先神、父兄、大夫、婚媾、嘉賓等,除此以外還有“朋友”,這些“朋友”都是宗族內(nèi)的弟兄。在宗法與政治密切結(jié)合的當時,貴族同姓為兄弟,異姓為親戚,所以錢宗范認為,不可能想象當時國君或大夫燕享時的“朋友”會是一種沒有親屬關(guān)系而有友誼關(guān)系的人。錢宗范此文寫于20世紀70年代,雖然根據(jù)現(xiàn)在所掌握的資料,我們能看到的青銅器銘文的規(guī)模已遠超往昔,比如中華書局2007年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已經(jīng)匯總了海內(nèi)外各種金文資料,但是,“朋友當為宗族弟兄”這個觀點仍然具有科學性。根據(jù)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匯資料庫》的統(tǒng)計,《殷周金文集成》中“倗友”(朋友)凡34見,全部出現(xiàn)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皆指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人。

除鐘、鼎、盨、簋等器銘之外,以“友”或“朋友”作為血緣親人,也大量存在于先秦文獻中??梢耘c此相互印證的傳世文獻中,《尚書·盤庚》較為可靠,其文曰:

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nóng)服田力穡,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實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積德。(《尚書·盤庚上》)

這一歷史事件發(fā)生在商王盤庚遷都于殷時,民皆對新邑不滿,于是盤庚召集“眾戚”陳述自己的意見。盤庚要求他們聽從君王的號令,如同綱舉目張,這樣才能井然有序。農(nóng)夫盡力耕作,才會有秋天的好收成,為臣者要去除私心,把真實的好意賦予百姓,并傳達到他們“婚”和“友”,這才是“積德”。值得注意的是,從民、婚、友的遞進關(guān)系來看,民是普通人,婚指有姻親關(guān)系的人,而友則是近于姻親的血親。類似的文獻還有不少,如《詩經(jīng)·大雅·假樂》曰:“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边@是贊美成王之樂?!鞍俦佟奔窗倬?,指諸侯。諸侯、卿士、朋友并列,故而《毛傳》曰:“朋友,群臣也?!敝祆洹对娂瘋鳌罚骸把?,安也。朋友,亦群臣也。”朋友指同宗之臣。根據(jù)周代的政治體制,以宗法制和封建制為基本制度形成的權(quán)貴之中,“朋友”即是同宗的兄弟。《詩·小雅·常棣》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庇衷唬骸懊坑辛寂?,烝也無戎……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贝搜孕值?、朋(友)、友互相幫扶,兄弟、朋友并列,體現(xiàn)的是親兄弟血緣情深,而朋友指的是較遠的血緣親人。此外,錢宗范亦以《左傳》中的材料證明了春秋時期的“朋友”亦是指宗族兄弟。綜上,兩周時的“朋友”首先指的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族,即同宗族內(nèi)的兄弟和有姻親關(guān)系的親戚。

兩周時期的“朋友”指向了宗族兄弟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而當處理這種倫理關(guān)系的規(guī)范和準則出現(xiàn)時,嚴格意義上的倫理觀念、倫理規(guī)范就誕生了。最早的、清晰的倫理道德意義上的“朋友”倫理,要到西周時期的金文中才逐漸明朗起來。這些規(guī)范是從“倗友”(朋友)之“友”中引申出來的親善、助佑、友愛之義。茲舉兩例:

一是上海博物院所藏的西周早期的曆方鼎,其銘文曰:

曆肇對元德,孝友惟井。

此鼎是名為“曆”的貴族所制作,用以享孝祖先。此鼎金文大意是,“曆”頌揚首要的德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要效法的德行。《爾雅·釋親》曰:“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可以說,這里的孝和友是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族之間的規(guī)范和要求。

二是1976年陜西扶風縣出土的史墻盤銘文。史墻盤是微史家族中名為墻的人為紀念祖先而作的銅器,銘文共282字,記載了其家族所經(jīng)歷的七代周王,贊美了文、武、成、康、昭、穆、共(恭)王的功績。并講述了微史家族從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五代祖先,直至史墻本人的事跡。史墻在稱贊其父文考乙公后說:

唯辟孝友,史墻夙夜不墜,其日蔑歷,墻弗敢取,對揚天子丕顯休命,用作寶尊彝。

按照徐中書的解釋,辟指周王,史墻與周穆王同時,故此辟指周穆王。此段文字的大意是,史墻之君穆王,孝于父母、友于兄弟,使得史墻從早到夜不敢懈怠,努力做事。對于君王的嘉獎,墻不敢自滿,故做此寶尊彝(以答謝天子)。此銘文贊美周王室的行為規(guī)范是臣下的楷模,由此說明孝、友是西周時期的主流倫理觀念。可見,在先秦文獻中,孝、友作為特定倫理關(guān)系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從西周開始,就是貴族階層著重培養(yǎng)的德行。《禮記·大司樂》曰:

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以樂德教貴族子弟樂,培養(yǎng)各種德行,此處的友既是血緣關(guān)系中的兄弟相善的行為規(guī)范,亦是要加以培養(yǎng)的“德”。而從反面說,不孝不友是不可容忍的行為?!渡袝た嫡a》曰:“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边@是周公替周成王對康叔(成王之弟)進行訓誡時所闡明的“明德慎罰”的原則。很明顯,此處的孝與友不是指倫理關(guān)系,而是指血緣親屬關(guān)系之間的倫理道德要求,是天賜“民彝”。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講,此時的不孝不友是“元惡大憝”,是要“刑茲無赦”的,即在兩周時期,孝與友這樣的核心規(guī)范是倫理、政治乃至律法的共同要求。

從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到春秋中期,兄弟友愛之友已經(jīng)穩(wěn)定地成為中國特有的倫理規(guī)范?!蹲髠鳌の墓四辍吩唬骸案噶x,母慈,兄友,弟共,內(nèi)平外成?!薄蹲髠鳌ふ压辍吩唬骸案复榷蹋有⒍?,兄愛而友,弟敬而順……禮之善物也。”兄愛而友、兄友弟共是最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之一,事關(guān)“內(nèi)平外成”(內(nèi)治諸侯,外平夷狄),是“禮之善物”。類似文獻還有不少,茲不贅述。

綜上所述,“友”的文字象形義為幫助、互助,在兩周器銘中“友”“倗友”、早期文獻《詩經(jīng)》《左傳》中的“朋友”意為同族內(nèi)的兄弟。而單字“友”亦引申為“友愛”之義,所謂“善兄弟為友”“兄友弟共(恭)”表達了兄弟間的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此外,“友”(友愛)也是西周以來要著重培養(yǎng)的貴族階層宗族子弟的基本品德。

到春秋中后期,“友”“朋友”從指稱宗族兄弟慢慢指向非血緣關(guān)系的、交往密切的對象,因此,“朋友”倫理關(guān)系以及相應的倫理規(guī)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友”基本上指稱社會交往關(guān)系;二是孔門師生對同道之“友”“朋友”的要求極高,朋友之間要能夠“相責以善”來助益對仁的追求;三是儒家學派提出了以“信”為社會交往的基本規(guī)定,使其成為一種普遍的倫理道德要求??梢哉f,儒家學派形成后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朋友”倫理的形成。先看“友”“朋友”指稱的變化:

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保ā蹲髠鳌ざü哪辍罚?/p>

這里所記載的伍參與子朝交友、伍員與申包胥交友,并不是同族兄弟之間的關(guān)系,而是非血緣關(guān)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好。友的這種用法在《左傳》中還有不少,并非孤例。到了春秋中后期,儒家學派將“朋友”關(guān)系直接指稱非血緣的朋友,并固定下來,從此在根本上確立了“朋友”的非血緣性。

根據(jù)楊伯峻的梳理,在《論語》中,“友”共出現(xiàn)了19次,其中包括“朋友”二字聯(lián)用8次,而沿用“友”的傳統(tǒng)義的文字僅有一處?!墩撜Z·為政》曰:“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笨鬃铀玫摹靶⒑跷┬?,友于兄弟”是《尚書》的佚文,此處之友保留了西周時期的古義,是宗族兄弟互相敬愛之義。這一為政之道,正是西周宗法制與封建制深度交融的表現(xiàn)。除此處因引用古代文獻而表示兄弟友愛之外,《論語》中其他的“友”皆表示“朋友”“交友”之義,如《論語·子張》:“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薄墩撜Z·泰伯》:“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昔者吾友(顏回),嘗從事于斯矣?!边@即是說,在《論語》中,“友”作為倫理關(guān)系而言,已經(jīng)完全超出了血緣家族倫理的范圍,而其出現(xiàn)的頻次之高,也說明孔門師生對“友”極其關(guān)注。對于這種新型的倫理關(guān)系,孔子在與血緣倫理的區(qū)別中體現(xiàn)了“朋友”倫理非血緣性的特征。在此基礎(chǔ)上,他更以儒家修德的價值追求,賦予了朋友特殊的倫理意義。

首先,孔子通過對“士”的界定,來說明“朋友”有別于“兄弟”: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保ā墩撜Z·子路》)

子路問士,孔子的回答簡潔易懂。“士”,在西周初期指官職,春秋以降,“士”一般指兼具良好德行、學識、才能并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笆俊敝?,既如朋友一樣能夠“切切偲偲”,亦能如兄弟一樣“怡怡如也”。對此,馬融注曰:“切切偲偲,相切責之貌。怡怡,和順之貌?!倍叩牟町愒谟?,兄弟關(guān)系乃是天倫,所以孔子強調(diào)要以情感為上,故要兄友弟恭。朋友關(guān)系是人倫、以志同道合為上,故以道義切磋琢磨。此處雖然在言“士”的待人處事之道,但也清晰地區(qū)分了兩種倫理關(guān)系的差異:兄弟之間要相善而和順,和睦相處;朋友之間可以相互批評、規(guī)勸、切責,以道義擇善求德。

朋友與兄弟倫理要求的差異在本質(zhì)上是對血緣倫理與非血緣倫理的區(qū)分。這種區(qū)分,在子貢問“士”時,孔子回答得更細致,即“士”分三等:一等“士”“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次等“士”“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末等的“士”“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子貢與子路皆是孔子極重視的學生,前者極為聰慧敏捷,后者卻率真簡單,為了使子路易于實踐,孔子對子路只是言明了二等士,而未言德才兼具的一等士和沒有原則的末等士。這是因為,在孔子看來,前者不易做到,后者不值得追求,而對于二等士的道德要求比較折中?!白谧宸Q孝”是西周以來的基于血緣親情的倫理傳統(tǒng),“鄉(xiāng)黨稱弟”是不同于血緣倫理的普通人之間的倫理要求。在周制中,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xiāng),五百家為黨,鄉(xiāng)黨后來引申為同鄉(xiāng)?!墩f文解字》曰,“弟”的本意為“韋束之次弟也”,即兄弟間的倫理之序,引申為普通人之間少對長的禮敬和長對少的親善。顯然,鄉(xiāng)黨與朋友最初皆是有一定血緣關(guān)系的人,而后隨著血緣關(guān)系越來越淡乃至可以忽視,只用來指特定的地緣關(guān)系。

從孔子對子路、子貢言士的兩段話可以看出,兄弟、宗族遵循的血緣倫理和朋友遵循的非血緣倫理是兩種不同的規(guī)范要求,“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弟”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的內(nèi)在本質(zhì)是一樣的,作為“士”應該能夠恰當?shù)靥幚砗们楦泻偷懒x的和諧統(tǒng)一。

其次,血緣倫理重在維護情感,“朋友”倫理的意義則是以友輔仁?!墩撜Z·顏淵》:“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弊迂晢枌Υ笥训姆绞剑鬃拥囊笫侵倚膭窀?、盡心引導,朋友即使不聽從也不勉強,不要自取其辱。這就是說,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是平等的,并且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是相對的,所以,不可強制。而血緣親情之間的倫理規(guī)范,如孝、悌之類,是人之為人的基礎(chǔ)性道德要求,這種基礎(chǔ)性也意味著絕對性——絕對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墩撜Z·里仁》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幾諫”,輕微婉轉(zhuǎn)地勸說。這種對父母、對朋友的不同態(tài)度,孔子只是給出了建議,而未詳細加以解釋,后來孟子把這個道理講得清晰明了:

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孟子·離婁上》)

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孟子·離婁下》)

對朋友的“忠告”“善道”,要不可則止,對父母的勸說“不責善”,要適可而止,看上去都是不勉強,但是內(nèi)在的邏輯卻完全不同。簡言之,體現(xiàn)的是父子關(guān)系的絕對優(yōu)先性以及朋友關(guān)系的相對性。責善,是從道義的角度勸勉從善。朋友之間相責以善講道義,若“父子行之,則害天性之恩也”,即父子是天生的“恩—情”共同體,維系父子關(guān)系超越一般意義上的道義。在今天看來,“親親相隱”“竊負而逃”似乎不應該提倡,但是,在宗法家族的時代,這一社會結(jié)構(gòu)決定了保護血緣倫理共同體的穩(wěn)定是神圣的責任和義務。所以《莊子·人間世》說:“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莊子感喟“子之愛親”的情感,父子無倫的關(guān)系無可回避,其與儒家是有共識的。

朋友倫理不同于血緣倫理,最重要的是,朋友之間有相互“責善”的道義責任,這是最具儒家學派特色的對“朋友”倫理的內(nèi)在規(guī)定。對于《論語·學而》的“有朋自遠方來”一句,包咸注曰:“同門曰朋?!编嵭⒃唬骸巴瑤熢慌螅驹挥?。”對此,朱熹解釋說:“朋,同類也?!边@一解說最符合“朋”的古義(同類之人或同類之物),故“朋”為同門弟子之說可信。前文已考證金文中無“朋友”而只有“倗友”,自春秋后期“朋友”取代“倗友”,從原初的同族兄弟變?yōu)閹熼T同窗、志同道合的同仁,這一變化應該與儒家學派有莫大關(guān)系??鬃娱_“學下私人”之風,結(jié)成了一個有共同志向的師生共同體,師以學生為弟子,同輩同學互為朋友。這一師生共同體的倫理要求與血緣家族倫理有某些相似之處,錢宗范的觀點頗有啟示。他認為,同學之間與師生之間,在古時本有“宗法式”的關(guān)系,師生視如父子,朋友(同學)視如兄弟,構(gòu)成一個組織松散的志趣道義共同體,有著發(fā)自于內(nèi)心情感的歸屬感。這種解釋是合理的。故而儒家學派的師生共同體的特殊性在于,要在德行和修養(yǎng)上相互提攜。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奔磁笥训囊饬x在于以“責善”來實現(xiàn)“以友輔仁”的目的。因此,在《論語》里儒門師生的交友要求,看似面對普通朋友,實際上又遠非一般朋友那么簡單??组T論友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儒門師生共同體這個“志同道合的同輩學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

為了相責以善,故不與各方面的德行都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因其不能成為個體道德進階的助益者。朱熹《四書集注》曰:“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蓖钡娜私挥?,能聞其過,同信實的人交友,能進于誠,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則進于明。應該說,這一時期的孔子師生對朋友的要求是嚴格而苛刻的,這是同志意義上的小共同體內(nèi)的朋友。

最后,儒家學派對普通人之間的交往也以“朋友”關(guān)系稱之,而這種倫理關(guān)系以“信”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孔門師生雖然基于成仁、成賢、成圣的道德理想而對“朋友”有著諸多要求,很多時候指的是一個特指的群體,但是,隨著春秋時期社會交往的廣大,朋友也指稱普通的交往對象,這樣的朋友群體所應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只能指向一種基于社會交往的、大眾化的倫理道德要求“信”。信,誠也,言論誠實,待人以誠: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以上三段話分別是孔子言其志、曾參三省其身、子夏言知行合一,都將朋友之交立足于信作為倫理道德規(guī)范。這里的朋友都是一般意義上的交往對象,不是那些能夠“以友輔仁”之友。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這一意義上的朋友倫理關(guān)系的產(chǎn)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以血緣倫理為主體的社會中,當宗法制度逐漸衰落,不同宗族之間的交往關(guān)系日益頻繁以后,儒家學派為了維護社會秩序,而與時俱進提出的新型倫理規(guī)范。

綜上,春秋時期,“朋友”有時指血緣親族兄弟,有時指非血緣關(guān)系,而大趨勢是越來越多地指向非血緣關(guān)系。儒家學派形成以后,“朋友”全都指稱非血緣的交往關(guān)系。但是,儒家學派把“朋友”分為兩類,其所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大相徑庭。一類是志同道合的小共同體意義上的朋友,另一類是普通交往意義上的朋友。對于前者而言,“信”恰恰不是交往的最重要的倫理要求??鬃诱f:“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論語·子路》)。為什么呢?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孟子·離婁下》)。以儒家學派嚴格的交友之道而言,信不具有價值至上性,交往以道義為第一原則。與此不同的是,一般交往意義上的朋友之間是一種泛社會化的倫理關(guān)系,相應的倫理規(guī)范以信為主。儒家倫理對這一倫理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對中國社會而言,意義重大。

“朋友”指向非血緣的普通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大大拓展了古代中國社會的倫理關(guān)系。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五倫”思想的定型,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最重要的五種倫理關(guān)系確定了下來,而“朋友有信”成了獨立的一倫。在今天看來,朋友關(guān)系與倫理規(guī)范“信”都極平常,但是在戰(zhàn)國時期,這一倫的出現(xiàn)卻是中國社會倫理的一次重大發(fā)展。

中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關(guān)系,在早期都指向血緣倫理?!渡袝ぬ┦南隆吩疲骸敖裆掏跏?,狎侮五常?!笨追f達疏云:“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薄蹲髠鳌の墓四辍吩疲骸笆共嘉褰逃谒姆剑噶x、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nèi)平外成?!爆F(xiàn)在學者大都以此為文獻根據(jù),用來論證早期五倫的內(nèi)容??梢钥闯?,這些倫理規(guī)范都是圍繞血緣關(guān)系展開的。春秋時期,特別是自儒家學派開始,非血緣的朋友關(guān)系受到極大重視。先有前期孔門師生的討論,后經(jīng)孟子建構(gòu)五倫的努力,“五倫”最終固定下來,而其中的朋友一倫也獲得了重要的地位。孟子曰:“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自孟子提出“五倫”之后,朋友一倫獲得了獨立的地位。孟子確實非常強調(diào)社會交往意義上的朋友。《孟子·離婁上》曰:“居下位而不獲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獲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于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焙喲灾?,這就是說做事要從明善開始,明善方能誠身,誠身才能悅親,悅親才能信友,信友才能獲上而治民。這里的朋友并不是“責善”意義上的朋友,而是一般交往意義上的對象。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孟子確定了中國社會最主要的五種倫理關(guān)系,貢獻巨大,他推進了朋友一倫在社會交往方面的獨立性,使儒家倫理能夠全面地思考與處理這些倫理關(guān)系。但是,孟子依然強調(diào)在道德上互相提攜的朋友的重要性。與孔子相比,孟子更自覺地強調(diào)朋友之間人格意義上平等、德性意義上的尊嚴。例如《孟子·萬章下》中的兩段話,就特別反映了孟子的小共同體意義上的友道倫理觀念: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

第一段為萬章問友道原則,孟子認為,交友不倚仗年齡大、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勢力,只重人的品德。第二段話是魯國國君魯繆公欲與子思交友,孟子以子思之口表達了他的觀點:君臣有尊卑,而朋友是平等的,故君臣不可為友。德行有高低,求教有師道尊嚴,亦不可為友。臣應該遵守君臣之道,但朋友之間必須是人格平等、以德為尊的。這是儒家學派對朋友的高度尊重。可以認為,孟子遵循并深化了孔子的友道倫理思想,其貢獻有兩點:一是以“五倫”確立了“朋友”一倫的獨立地位;二是對朋友之間平等的倫理關(guān)系極為推崇,甚至不能以父之親、君之尊、兄弟之貴而影響交友之道。

從孔子到孟子,都是面對了兩類“朋友”,并配以相應的倫理規(guī)范,即一般交往意義上的“朋友有信”和志同道合意義上朋友的“以友輔仁”“相責以善”。這幾乎成為儒家學者論友道倫理的一個固定的范型。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荀子,雖然對朋友倫理有所推進,對社會交往意義上的朋友倫理的意義認知更深刻,但他并未改變其基本模式?!盾髯印ご舐浴罚骸叭∮焉迫?,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庇衷唬骸坝颜?,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奉行的“道”相同,才能互為朋友,合格的朋友是培養(yǎng)道德的基礎(chǔ)。《荀子·修身曰》:“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迸u我又能批評得當者,是我的老師??隙ㄎ叶芮‘斦?,是我的朋友。師、友相提并論,在道德上都對我有所助益,這是孔子、孟子所言之同道朋友。而對于一般意義上的朋友,荀子說:

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xiāng)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jié)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荀子·非十二子》)

相比于孔子、孟子,荀子更加注重一般意義上社會交往中的朋友關(guān)系。荀子也談了五種倫理關(guān)系,即如何面對君王、鄉(xiāng)親、長輩、朋友、卑賤與年少者。這一段話意義深遠,與一般認為的儒家五倫相去甚遠,幾乎回避了血緣倫理的主導地位,而著重關(guān)注了古代社會主要的社會交往的倫理關(guān)系??鬃?、孟子皆以“信”言一般社會交往意義上的朋友倫理,而荀子則以“禮節(jié)辭讓”來講友道倫理,并以“愛”“敬”“無爭”作為處理以上五種倫理關(guān)系的總原則,這大大地拓展了朋友之間倫理關(guān)系的豐富性。確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社會交往意義上的朋友相處所需要的倫理規(guī)范應該是多方面的?!芭笥延行拧惫倘恢匾侵v禮節(jié),互相謙讓,相敬、相愛、寬容相待,同樣也是朋友交往的倫理要求。

儒家的朋友倫理發(fā)展至荀子,基本完成了歷史建構(gòu)。倫理本質(zhì)上是倫理共同體維持秩序的內(nèi)在的規(guī)范與原則。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以農(nóng)為本的生產(chǎn)方式和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jīng)Q定了倫理關(guān)系的基本特征,普通民眾都生活于交往范圍有限的熟人社會。因此,依托于宗法社會與專制政體之社會結(jié)構(gòu)的倫理規(guī)范,當需要面對非血緣、非地緣、非政治的倫理關(guān)系時,朋友一倫應運而生。從殷周之際的“友”開始,經(jīng)孔子、孟子、荀子的完善與拓展,儒家學派的朋友倫理觀念已經(jīng)成熟定型。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儒家倫理中,朋友一倫包含著兩種不同的倫理關(guān)系:一是面向志同道合的小共體中的朋友,期望朋友之間能夠相責以善、以友輔仁;二是指一般性社會交往中的朋友,以“朋友有信”為倫理要求。那么,儒家倫理更關(guān)注何種意義上的朋友倫理關(guān)系呢?一方面,自漢代三綱思想成為儒家倫理的核心原則之后,五倫中的朋友一倫已退居次要地位?!栋谆⑼x·三綱六紀》曰:“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庇纱丝梢钥闯觯瑵h代“三綱六紀”之說從根本上確立了倫理秩序中的主次順序,即以三綱統(tǒng)領(lǐng)六紀。所以,在儒家倫理體系中,雖然友道倫理是獨立的一倫,但不管是何意義上的朋友倫理,都不是核心的儒家倫理原則。另一方面,儒家一直執(zhí)著地堅守著高道德標準的朋友之道,直到宋明時期,大儒們念念不忘、孜孜以求的友道也依然如故。如朱熹曰:“非有朋友以責其善,輔其仁,其孰能使之然哉!故朋友之于人倫,其勢若輕而所系為甚重?!标柮髟疲骸熬又畬W,非有同志之友,日相規(guī)勸,則易以悠悠度日,而無有乎激勵警發(fā)之益?!彼蚊魅寮覍W者對友道倫理的推崇,言論極豐富,而大多是在“君子相友,道德以成”的意義上而言的。因此,對于“儒家倫理更關(guān)注何種意義上的朋友倫理關(guān)系”,并沒有顯而易見的答案。

其實,儒家的朋友倫理所包含的兩種倫理關(guān)系都秉持著寶貴的“平等”觀念,這是儒家倫理中難能可貴的價值追求。無論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還是社會交往中的朋友,都是無尊卑、無上下的平等關(guān)系。儒家從孔子論友開始,就強調(diào)友道關(guān)系區(qū)別于血緣倫理。血緣倫理的特點是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親疏、輩分、長幼、性別會導致倫理關(guān)系上的主從、尊卑之分,君臣、父子、夫妻明顯是有尊卑之分的。兄弟之間,雖然尊卑關(guān)系較弱,但亦講究長幼有序。而儒家論朋友,自始至終都以彼此之間的“平等”為前提。孟子甚至有以友道論君臣之道的言論。在《孟子·萬章下》中,孟子提出了君臣相友的范例:費惠公友顏般、晉平公友亥唐、堯友舜,是“天子而友匹夫也”。雖然孟子說的是“友也者,友其德也”,并不是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而是“貴貴尊賢,其義一也”,從友道中衍生出來的是臣恭于君之貴貴,君禮于臣之尊賢,是德性意義的平等。這在戰(zhàn)國時期,其思想之超越,真可謂前無古人。至近代,譚嗣同亦發(fā)現(xiàn)了友道倫理中的平等觀念,他說:“五倫中于人生最無弊而有益,無纖毫之苦,有淡水之樂,其惟朋友乎。顧擇交何如耳,所以者何?一曰'平等’,二曰'自由’……倫有五,而全具自主之權(quán)者一,夫安得不矜重之乎!”在中西古今交匯之際,譚嗣同從儒家友道倫理中找到了自由、平等的本土倫理之源,確實是繼往圣之絕學的一個典范。

總之,殷周時期的“友”是一種血緣倫理,在春秋時期逐漸成為非血緣的倫理關(guān)系,經(jīng)由儒家學派的改造,特別是五倫確立以后,成為非血緣性的、獨立的友道倫理。其中,對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間相責以善、以友輔仁的渴望與期待,以及成人成己的價值追求,是儒家倫理特有的一種精神氣質(zhì),這種追求進一步升華,更出現(xiàn)了知音、知己等在精神上高度契合的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給予朋友的最高贊美。而對一般意義的社會交往中要求“朋友有信”的倫理規(guī)范,是儒家倫理的基礎(chǔ)性、普遍性的要求,具有社會底線倫理的意義,亦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倫理風尚。不僅如此,在儒家的兩類朋友中所包含的平等觀念,更賦予了儒家倫理體系一種人文精神,這也是友道倫理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