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數(shù)據(jù) 文物統(tǒng)一編號 贈書000021N000000000 作品號 贈書00002100000 品名 清 石濤 書道德經(jīng) 冊 Transcription of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Its Power (Dao De Jing) 分類 法書 作者 石濤;Shitao 數(shù)量 一冊: 二十六開(本幅二十開三十九幅;前副葉二開,后副葉四開) 作品語文 漢文
典藏尺寸 本幅 24x12.7 前副葉 29x31.7 后副葉 29x31.7
質(zhì)地 本幅 紙 前副葉 紙 后副葉 紙
題跋資料
題簽 楊繼振 封面 辛酉七月下浣一日。又一蘇齋鑒藏。 隸書 道德經(jīng)。(隸書)。蘇齋珍賞法書名跡。逸品。辛酉七月下浣一日。又一蘇齋鑒藏。試晉永和研文源閣御香劑。(行楷書)。 印記: 又云秘笈
題簽 翁方綱 前副葉一 楷書 石濤書道德經(jīng)。 印記: 蘇米齋、又云所藏
題簽 前副葉一 兄晉康題 行楷書 石濤書道德經(jīng)蘇齋藏本。幼云十一弟大人屬。兄晉康題。 印記: 作佛漢子、敦復庵
題跋 黃彭年 前副葉一 黃彭年 行書 石濤種松圖卷先君得之秦中。逾十七年。國瑾復得此冊于燕市。豐城劍氣會合有時。書志快異。黃彭年。 印記: 子壽
題跋 翁方綱 前副葉二 甲寅冬自題于昭亭雙幢下。兩峯為摹于濤書老子冊前。戊午四月方綱題。 行書 猿子相隨學種松。雙幢入定是何峯。五千言誦瀾翻熟。云送前灣過水鐘。石濤自畫種松圖。甲寅冬自題于昭亭雙幢下。兩峯為摹于濤書老子冊前。戊午四月方綱題。 印記: 蘇齋墨緣、詩境、蘇齋
題跋 翁方綱 本幅后 癸卯六月廿五日。覃溪方綱。 楷書 釋道濟字石濤。號清湘老人。一云清湘陳人。又號大滌子。又自號苦瓜和尚。又號膏肓子。瞎尊者。畫兼善山水蘭竹。筆意縱恣。脫盡窠臼。晚游江淮。人爭重之。今維揚遺跡尤多云。天都洪石農(nóng)上舍以其小楷道德經(jīng)見贈。因識其后。癸卯六月廿五日。覃溪方綱。 印記: 正三
題跋 伊秉綬 后副葉一 寧化伊秉綬呵凍記 隸書 石濤號清湘老人。陳人。外又云清湘遺人。乃勝朝楚藩。后曾見其畫著款如此。嘉慶戊午仲冬從北平先生借觀。寧化伊秉綬呵凍記。 印記: 墨卿
題跋 葉志詵 后副葉一 嘉慶乙亥十月葉志詵借看一過。 行楷書 嘉慶乙亥十月葉志詵借看一過。
題跋 翁方綱 后副葉一 戊午正月。方綱。 行楷書 (春風瑤艸琴東信箋)老濟圓輪偈。飛來倒薤書。五千言注腳。三十幅權輿。我為摹遺帖。誰知繪造車??胀デf丈。月照轉蓬初。嘗見石濤寫竹一竿。自下直起。長三丈許。頤園屬題石濤造車圖。適檢笥中石濤書老子帖。臨寫卷內(nèi)題此。戊午正月。方綱。
題跋 楊繼振 后副葉二 半緣道人震又記于星鳳堂南榮下 行書 濟公之寫此經(jīng)。未審所據(jù)何本。章句多寡。文字異同。率與世本不合。秋凈務閑。日坐寓生庵。取歸文震川。震孟定本。檢閱二三頁。分章命句。所見各歧。震學道日淺。不敢強為論斷。俟善知識。昔憨山大師嘗為此經(jīng)作注。人稱其意識廣大。蓋以釋注經(jīng)。前所未有。今獲濟公。憨山轉刼已。半緣道人震又記于星鳳堂南榮下。 印記: 尗必里
題跋 楊繼振 后副葉二 又云記 行書 (春風瑤艸琴東信箋)昨閱江邨消夏錄。見有趙文敏小楷道德經(jīng)。巨若指頂。都一百九十三行。真令人興蜀隴之思。又云記。
題跋 楊繼振 后副葉二 震幼云父 行書 (春風瑤艸琴東信箋)辛酉六月十又三日。碑估持視此冊。并舊蛻碧玉十三行。宋蛻群玉帖二卷。予與少峯九兄坐南園來鷗亭。極力料理。伊居奇不輕就。傍皇之際。動止失常。四兄春宇。倚隱囊。捉紈素。神志翛肰。更用庾語揶揄之。予卒卒不暇顧問。翌午觸暑。遠赴宣南。破慳求之。仍不就緒。歸涂郁郁。殆甚下第。書畫之移人有如此。乃不逾時。竟獲次第落予篋衍。夜窓蕭雨竹語清折。發(fā)袱細貦。覺揚州鸐宛在人間世。清福若斯。實始顧之所不及。書此用識吾快。震幼云父。 印記: 楊
題跋 后副葉三 行書 小乘客清湘枝下人。元濟。見山水冊。石濤自號見諸卷軸者更有道濟。(旁注。見山水冊)。若極零丁老人各稱。(旁注。見梅花菜莢卷)。予生也淺。少見寡聞。當別求多識者。癸卯。高宗之四十八年。是年八月公充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是年在司經(jīng)局洗馬任。乙卯。高宗六十年。是年二月降補內(nèi)閣侍讀學士。戊午。仁宗之三年。是年仍學士任。乙亥。仁宗之廿年。是年八月樹昆卒。后三年戊寅公卒。 印記: 碧松之陰、清山?間之曲
題簽 后副葉三 行書 道德經(jīng)。后(點去)前寫寫經(jīng)圖一帋。十三行前寫洛川圖一帋。黃庭經(jīng)前寫換鵝圖一帋。溪石圖補一帋。后赤壁補一圖。承壽雙碑館圖。群鵝帖前換鵝圖一帋。
題跋 程齡孫 附紙 皛父志 行書 (遂吾廬隸書雙鉤信箋)余藏清湘老人畫最多。而亦最嗜者也。每欲得其字冊。歷時久未得。今于庚申冬而此字冊入余篋中。良可喜也。且此冊以王褚筆法書(點去)一氣呵成。誠為清湘字冊中第一品也。閱之不可釋手。而另志數(shù)語。作為深愛者也。皛父志。
題跋 翁方綱 本幅前 乙卯正月十七日。于魚山寓齋觀石濤和尚寫竹二竿。竿僅闊二寸許。而一筆自下直上。真有月落空庭千萬丈之勢。方綱記。 行楷書 乙卯正月十七日。于魚山寓齋觀石濤和尚寫竹二竿。竿僅闊二寸許。而一筆自下直上。真有月落空庭千萬丈之勢。方綱記。
印記資料 收傳印記 覃溪鑒藏 收傳印記 程齡孫特健藥(重一) 收傳印記 蝯 收傳印記 楊繼振印 收傳印記 楊繼震印 收傳印記 楊(方?。ㄖ匾唬?br>收傳印記 楊(圓印) 收傳印記 宏農(nóng)蘇齋 收傳印記 蘇齋 收傳印記 繼振之印 收傳印記 尗必里 收傳印記 又云鑒定 收傳印記 又云考藏 收傳印記 又云秘笈(重一) 收傳印記 猗歟又云 收傳印記 繼振 收傳印記 繼震(重一) 收傳印記 星鳳(長方) 收傳印記 星鳳(橢圓) 收傳印記 星鳳堂 收傳印記 又云 收傳印記 又一蘇齋 收傳印記 靈石楊氏省吾齋鑒藏書畫眞跡 收傳印記 半緣道人 收傳印記 蓮公 收傳印記 葉志詵 收傳印記 東卿過眼 收傳印記 墨林鑒藏真跡 收傳印記 叔重珍賞 收傳印記 豪奪不廉巧偷不智 收傳印記 吾心有魔吾眼有神 收傳印記 □林黃氏考藏經(jīng)□書畫金石文字 收傳印記 華陽張氏珍藏 收傳印記 岳軍鑒藏書畫印記 收傳印記 宏農(nóng)楊氏世家
參考數(shù)據(jù) 收藏著錄 張岳軍先生王雪艇先生羅志希夫人捐贈書畫特展圖錄,頁21-72、225-227 內(nèi)容簡介(中文) 元濟即石濤(公元一六四二-一七0七年),在書畫上他主張「我用我法」,「我用我法」,「畫者從于心」,山水、人物、竹石及書法都能從古法中創(chuàng)造新的面貌。 相傳王羲之以所書老子道德經(jīng)與山陰道士換鵝,另三國魏書家鐘繇也有書道德經(jīng)傳世。石濤此書精筆小楷,五千多字,下筆從容,行止間若有節(jié)奏,似有法,似無法,清新冷逸,令人遙想魏晉時人的風韻。本幅為張群先生捐贈。
基本數(shù)據(jù) 文物統(tǒng)一編號 贈書000021N000000002 作品號 贈書00002100002 品名 清石濤書道德經(jīng) 冊 清石濤書道德經(jīng) Transcription of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Its Power (Dao De Jing): Transcription of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Its Power (Dao De Jing) 分類 法書 作者 石濤;Shitao 書體 楷書 數(shù)量 一幅 作品語文 漢文 釋文 大上玄元道德經(jīng)。上篇。(體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玅。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養(yǎng)身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安民章第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無源章第四)道沖而用之?;虿挥?。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茤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茤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成象章第六)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韜光章第七)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易性章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矣。(運夷章第九)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能為章第十)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無用章第十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檢欲章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厭恥章第十三)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贊玄章第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下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顯德章第十五)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歸根章第十六)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淳風章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俗薄章第十八)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昬亂。有忠臣。(還淳章第十九)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異俗章第二十)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昬。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求食于母。(虛心章第二十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益謙章第二十二)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虛無章第二十三)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苦恩章第二十四)跂者不立??缯卟恍?。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象元章第二十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德章第二十六)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巧用章第二十七)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反樸章第二十八)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無為章第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凡物或行或隨?;驀u或吹?;驈娀蛸??;蜉d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儉武章第三十)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已。(偃武章第三十一)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憺為上。勝而不美也。若美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圣德章第三十二)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于江海也。(辯德章第三十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任成章第三十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知主。故常無欲。可名于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于大矣。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仁德章第三十五)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言。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微明章第三十六)將欲噏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強。弱之勝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為政章第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鳌N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下篇。(論德章第三十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取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法本章第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蹷。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shù)車無車。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去用章第四十)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同異章第四十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化章第四十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驌p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我義敎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敎父。(徧用章第四十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立戒章第四十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梢蚤L久。(洪德章第四十五)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儉欲章第四十六)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鑒遠章第四十七)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忘知章第四十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任德章第四十九)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貴生章第五十)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o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養(yǎng)德章第五十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萬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歸元章五十二)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蓋證章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劔。厭飲食。資財有余。是謂盜夸。非道哉。(修觀章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眞。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玄苻章第五十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血??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玄德章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淳化章第五十七)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昬。民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順化章第五十八)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真而不肆。光而不曜。(守道章第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梢杂袊S袊?。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居位章第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傷人。圣人亦不傷。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謙德章第六十一)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大國。故或下以取?;蛳露 4髧贿^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為道章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恩始章第六十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守微章第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愼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淳德章第六十五)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于大順。(后已章第六十六)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三寶章第六十七)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久矣。其細。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配天章第六十八)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玄用章第六十八)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知難章第七十)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懷玉。(知病章第七十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愛己章第七十二)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任為章第七十三)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踈而不失。(制惑章第七十四)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貪損章第七十五)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戒強章第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道章第七十七)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任信章第七十八)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任契章第七十九)和大怨。必有余。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獨力章第八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轝。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顯質(zhì)章第八十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典藏尺寸 本幅 24x12.7
質(zhì)地 本幅 紙
印記資料 作者印記 大本堂 作者印記 清湘老人
參考數(shù)據(jù) 收藏著錄 張岳軍先生王雪艇先生羅志希夫人捐贈書畫特展圖錄,頁21-72、225-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