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夢 伴您健康一生 “就是你偷了我的錢!”當吳大爺突然沖著保姆發(fā)火時,家里所有人都驚呆了。 事情的真相很快浮出水面——錢其實是吳大爺自己放進衣柜里的。 看著他眼神迷茫的樣子,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 吳大爺的家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了。 去年,吳大爺被醫(yī)生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癥,那時候他還只是偶爾忘事,大家并沒有太在意。 這種“小問題”在短短一年內逐漸惡化,甚至影響到了他的性格和日常生活。 原本溫和的吳大爺變得易怒、沖動,時常指責家人“偷東西”“不關心他”。 家里人一開始以為是老人家心情不好,直到越來越多的“烏龍事件”發(fā)生,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老年癡呆,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癥,已經成為全球老年人的常見病。 許多家庭都像吳大爺的家人一樣,看到身邊的老人從一個溫和、理智的人,慢慢變成記憶模糊、行為怪異,甚至性格變得暴躁的人。 癡呆并不僅僅是“忘事”這么簡單,它是一種逐漸侵蝕大腦功能的疾病,影響認知、記憶、行為,甚至生活能力。 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等到家人發(fā)現(xiàn)時,病情已經到了中晚期。 一、發(fā)病前就有征兆誰能想到,阿爾茨海默癥的發(fā)病其實可以追溯到三四十年前? 一項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早在病情真正顯現(xiàn)之前,患者體內的“Tau蛋白”水平就會發(fā)生變化,這個時間跨度竟然可以長達34年。 換句話說,幾十年前,大腦已經開始悄悄“生病”了,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 信息來源:澎湃號 這一發(fā)現(xiàn)令人震驚,也讓人不禁思考,現(xiàn)代醫(yī)學在癡呆癥早期篩查方面是否還有很多盲區(qū)。 很多人以為,只有到了忘記自己家在哪、走丟、吃飯都忘了這些地步,才算得上是老年癡呆。 實際上,癡呆癥的“潛伏期”要長得多。 它可能從50歲左右就開始“埋伏”,而我們還渾然不覺。 二、直立性低血壓也是老年癡呆的征兆?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起身時“眼前一黑”的情況,竟然可能是老年癡呆的前兆。 這種現(xiàn)象叫“直立性低血壓”,簡單就是人體在姿勢變化時血壓驟然下降,導致短暫的供血不足。 雖然不少人都經歷過這種情況,但如果頻繁出現(xiàn),那就必須要引起重視了。 研究發(fā)現(xiàn),頻繁出現(xiàn)“眼前一黑”的人患上癡呆的概率比血壓穩(wěn)定的人高出22%。 雖然這聽上去不多,但要知道,直立性低血壓往往是大腦功能衰退的一個早期表現(xiàn)。 它可能是血管性癡呆的前兆之一,而血管性癡呆正是老年癡呆的重要類型之一。 三、癡呆癥患者的性格轉變癡呆癥不僅僅是“忘性大”,許多患者還會經歷性格的巨大變化。 就像吳大爺,原本是個溫和的人,后來卻變得急躁、暴怒,甚至無端指責家人。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變化呢? 這其實是由于癡呆癥不僅僅影響記憶,它還會影響患者的情感和認知功能。 當大腦的認知中心受損,患者可能會對周圍的世界產生誤解,甚至懷疑身邊的人都在害自己。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癡呆癥患者在中晚期會出現(xiàn)被害妄想癥、幻覺,甚至攻擊性行為。 家人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產生心理壓力。 四、50歲后,盡量改掉3個壞習慣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過于清淡的飲食、過度講究衛(wèi)生,甚至長時間睡覺,竟然也可能增加癡呆癥的風險。 1、飲食過于單一、清淡 飲食過于單一、清淡,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而大腦功能的正常運轉離不開豐富的營養(yǎng)攝入。 很多素食主義者、追求“無油無鹽”的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2、過度講究衛(wèi)生 過度講究衛(wèi)生,尤其是沉迷于打掃、清潔,可能會導致一種潛在的心理壓力。 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就指出,衛(wèi)生條件越好的國家,反而癡呆癥的發(fā)病率越高。 這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實際上,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對生活環(huán)境的過度關注,導致心理上的焦慮,最終影響大腦健康。 3、過度睡眠 至于過度睡眠,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睡超過9小時的人,患上癡呆的風險會增加2倍。 這并不是提倡大家少睡覺,而是提醒大家,過度的昏睡可能是一種早期的癡呆信號。 長時間沉睡,大腦的活動減少,久而久之,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結語家里有老人的,看到這里,可能已經開始有些緊張了。 其實,癡呆癥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 就像醫(yī)生們常說的那樣,50歲以后,生活習慣一定要調整。 清淡飲食要適度,保持適量的營養(yǎng)攝入;講究衛(wèi)生也要有個度,別讓自己陷入強迫和焦慮;最重要的,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別睡得太多,也別不夠。 有人說,癡呆癥是“沉默的殺手”,它不聲不響地潛伏在我們身邊,等到我們發(fā)現(xiàn)的時候,往往已經晚了。 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關心和謹慎。 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或家人有一天會忘記彼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