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之名始于宋朝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明以前雖有不少狀元,但宋、遼、金均未統(tǒng)一中國,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那些狀元似非全國意義的狀元。而元代對科舉并不重視。產(chǎn)生全國(大中華)意義的狀元則是明清兩代。楊維聰即名副其實的全國狀元。楊維聰,字達(dá)甫,固安通關(guān)廂(即城內(nèi))人。幼年入塾,聰穎好學(xué),學(xué)業(yè)優(yōu)博,非常人能比。明正德十四年 (1519年),鄉(xiāng)試(省試)中舉,獲第一名,稱解芫。第二年入京會試。考試期間,老皇帝突然駕崩,廷臣亂作一團(tuán),考試及閱卷均受影響。維聰雖成績優(yōu)異,但未被取中會元。新皇帝即位不久,親自主持殿試,楊維聰被點為狀元。如不是意外情況發(fā)生,維聰也許會連中“三元”呢。
一個縣出了狀元,是罕見之事。因而有關(guān)楊維聰?shù)膫髀劜簧?。什么文曲星下降,讀書及生活中有神仙相伴等等。另外,《玉堂叢語》載:“固安縣大水,岸坼,斷橋邊出一碑,題曰:'橋傾天子過,碑出狀元來’。其年,武宗南幸過其縣。次年辛巳,縣人楊維聰狀無及第?!鼻罢叻N種神話不可相信。后者也玄乎,信不信由你?!豆饩w順天府志》載“其碑已佚”。即使碑在,真?zhèn)我埠茈y說。
事實上,楊維聰中狀元,除天賦和自身勤奮外,家教是重要原因。其祖父楊名即好學(xué)問,致力教子讀書。父楊和,舉人出身,曾任國子監(jiān)學(xué)正,為人平和,絕口不論人非。一生不務(wù)積蓄,唯嚴(yán)于教子。高薪聘請名師教授諸子。其三個兒子,都先后成名。除維聰外,長子維杰嘉靖八年殿試一甲二名(榜眼),官至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讀。少子維誠嘉靖七年舉人。
?
楊維聰雖狀元及第,但在仕途上并不順利。人仕不久,便卷入了一場政治旋窩: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無子承嗣,宗室(叔伯弟)朱厚熜被太后選中,即皇帝位,是為世宗,年號嘉靖。不久,世宗欲為其生父興獻(xiàn)王上皇帝尊號,稱“皇考”,稱武宗父孝宗為“皇伯考”。此論遭到絕大多數(shù)廷臣激烈反對。新科狀元楊維聰隨大學(xué)士毛紀(jì)、石寶等數(shù)百大臣叩閣,長跪左順門,高呼“孝宗高皇帝!”世宗屢遣內(nèi)侍喻退,諸臣自辰至午,跪不肯退。世宗大怒,命錦衣衛(wèi)妝錄為首者姓名,群臣齊號,聲震闕廷。世宗盛怒,命錄下諸臣姓名,然后分別予以處分。有的被謫戍,有的被奪俸,有的被杖責(zé),其中十六人被杖責(zé)致死。楊維聰被處奪俸。世宗在位四十五年,楊維聰居官僅二十年左右。新科狀元得罪了新皇帝,怎能有好結(jié)果。最初幾年雖有升遷,但不久便被外調(diào)(時有“翰林個個都外調(diào)”的順口溜),任山西按察司副使。
此后,歷任河南學(xué)正、山東布政司參政、山西右布政使、山東左布政使。在上有總督、巡撫的時代,布政使為地方“三司”之一的長官,其職權(quán)并不重,只是巡撫的屬員,嘉靖十六年改任南京光祿寺卿,后又調(diào)任太仆寺卿,掌輿馬與馬政。做為“留都”官員,其權(quán)力有限。時隔不久,又被人彈劾,最后被奪職閑住。同僚中一些人認(rèn)為其平庸,有的甚至評其“只會考狀元”。因史料不足,鄙等無從評說。然而讀賈廷琳先生輯錄的楊狀元廷對試卷,確實是錦繡文章,精妙至極。如此奇才,不可能“只會考狀元”??上罹S聰留下來的著述甚少,無法窺觀全貌。舊志載其《尊經(jīng)閣詩》一首,錄此供讀者鑒賞:
阿閣三重書百篇,
青衿白首此鉆研。
兩河檻外清兼濁,
阡陌宮前斷復(fù)連。
此闕晴云常五色,
西山瑞靄亙千年。
歸儒逃墨思曩跡,
入室升堂俟后賢。
維聰子文祎,以蔭生入國子監(jiān),官至山東兗州府同和。
楊狀元之前,固安還出過兩位“狀元”,即唐代的張柬之與張說。唐朝無狀元之名,廷試第一即后來的狀元。廷試(亦稱殿試或?qū)Σ?則始于武則天時代。張柬之與張說均為廷試第一。
張柬之,字孟將,進(jìn)士。永昌元年(689年)賢良臺對策,柬之于千余人中獨為第一,命為監(jiān)察御史。后出為合州、蜀州刺史。經(jīng)狄仁杰、姚元之極力舉薦,張柬之在79歲時被武則天拜為宰相。三個多月后,即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柬之主謀,與桓彥范、敬暉等乘機(jī)發(fā)動政變,迫武則天退位,恢復(fù)中宗帝位。因功擢天官尚書,封壯武郡公,旋改郡王。不久為武三思所排擠,罷相職。次年,貶為新州司馬,憤恨而死。謚“文貞”。
張說,字道濟(jì),又字說之。永昌年間,少年張說應(yīng)詔對策,得乙等第一,授太子校書。一生中三任左右丞相,三作中書令,還出鎮(zhèn)幽、并二州,為盛唐時出將入相的一代顯官。玄宗即位不久,張說以謀劃鎮(zhèn)壓太平公主之功封燕國公。玄宗非常欣賞張說的文韜武略,每遇大事必與其商討。張說被貶官后,玄宗還多次造訪,以詢治國之道。天元十八年(730年),張說卒,玄宗御書碑文祭之。
張說擅辭文,尤長于碑志,唐代無人可及。朝中述作,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廷被并稱“燕許大手筆”。亦能詩。謫岳州后,詩作精進(jìn),人謂得江山之助?!度圃姟肥掌湓娢寰?,共三百五十五首,另收小令六首。后人評張說“三秉大政,掌文學(xué)之大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一生著述頗豐,后人輯有《張燕公集》三十卷。
張柬之、張說并非生于固安,但二人同為張華后裔,柬之為張華九世孫,張說是張華十二世孫。二人至死都稱自己是固安方城人。
(本文選自政協(xié)固安縣委員會編《固安縣文史資料》第四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