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詩歌百練:古代詩歌鑒賞之學(xué)科融合賞析

 一中大語文 2024-12-16

一、命題特點   

(一)詩歌具有獨特的韻律美、深邃的情感表達和豐富的意象構(gòu)建,它的構(gòu)成是立體的,有顯性的表層內(nèi)容,也有中層和深層的隱性內(nèi)容,從情感到思想到技法等,都是豐富的教學(xué)資源。而學(xué)科融合類題是指分析詩歌中蘊含的跨學(xué)科的特性。
(1)美學(xué)之韻:與詩歌有著天然的契合。在跨學(xué)科融合的視角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歌中的每一行字句都蘊含著對美的追求與探索。從形式美到內(nèi)容美,從音韻的和諧到意象的深遠,詩歌之美在美學(xué)理論的映照下更加熠熠生輝。
(2)哲學(xué)之思:哲學(xué)的思考也為詩歌鑒賞提供了另一重維度。通過對存在、真理、自由等哲學(xué)命題的探討,詩歌引導(dǎo)讀者在哲學(xué)的海洋中遨游,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3)穿越歷史:詩歌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在跨學(xué)科融合的背景下,將文學(xué)與歷史相結(jié)合,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詩歌背后的時代風(fēng)貌、社會變遷及作者的心境變化。通過歷史學(xué)的視角,我們能夠更準(zhǔn)確地把握詩歌的時代背景,進而更加細膩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與抱負。         
將不同學(xué)科的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跨學(xué)科的方式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wù)的題型。詩歌鑒賞具有綜合性、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的特點。
二、解題技巧   
1.知人論世:借助詩歌常見題材、類別和詩人背景、所處時代,初步把握詩歌內(nèi)容主旨。
2.通讀詩歌,關(guān)注標(biāo)題和注釋,抓住詩中人、事、景、物等情感載體,發(fā)掘其背后蘊含的情感。
3.借助提示詞:抓住詩歌情感的關(guān)鍵詞,準(zhǔn)確把握詩歌情感。如直接表明情感的詞語(“喜”“愁”“悲”),表示情態(tài)、語氣的虛詞(“但”“惟”“空”),描摹色彩、形態(tài)的詞,具有獨特意義的表明時間、地點的詞語如春(含生機或暮春傷春)秋(常見悲秋);塞外(建功立業(yè)或表明戰(zhàn)爭殘酷,環(huán)境艱苦)他鄉(xiāng)(顛沛流離之苦)遠離京城之地(仕途坎坷之意)。    
4.具體分析問題:解釋設(shè)題詩句或能提煉感情的詞句,如有表達技巧也一并分析,準(zhǔn)確概括詩歌思想感情。 
三、典題分析

一、(與音樂、美學(xué)學(xué)科融合)(2024·新高考I卷真題再現(xiàn))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宿千歲庵聽泉
劉克莊
因愛庵前一脈泉,襥衾來此借房眠。
驟聞將謂溪當(dāng)戶,久聽翻疑屋是船。
變作怒聲猶壯偉,滴成細點更清圓。
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交代,詩人之所以會到千歲庵借宿,是出于對庵前泉水的喜愛。
B.詩歌主要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泉流,與題目中的“聽泉”二字相切合。
C.詩人雅趣與古人相通,在聽泉的時候,聯(lián)想到昔日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
D.詩人與蘭亭諸賢一樣,都把對音樂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棄了樂器。
2.詩中以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請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簡要賞析。          
【答案】1.D   
2.①乍聽與久聽的不同:乍聽泉聲時感覺是一條溪水從門前流過,久聽后感覺水聲逐漸彌漫于四周,使人有身處舟中之感。
②激流聲與涓滴聲的不同:泉流時而洶涌,聽起來壯闊雄偉;時而滴瀝,聽起來清亮圓潤。              
【解析】1.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而放棄了樂器”錯誤。尾聯(lián)“君看昔日蘭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說你看曾經(jīng)的王羲之,也認為這里“湍流”展現(xiàn)自然之美,勝過音樂之樂。詩人在這里,由蘭亭集會的自然之聲與絲竹管弦之聲作比,照應(yīng)比較于他的聽泉之感,并沒有說“放棄了樂器”。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題干中已經(jīng)明確了詩歌使用“對比的方式”描寫泉聲,答題時要圍繞“對比”進行作答。
“驟聞”句寫一下子聽到泉聲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門前流過;“久聽”句寫長時間聽泉時的感受,以為房屋如同小船般處在水聲圍繞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聲。一“驟”一“久”,一“乍聽”一“久聽”,在時間的對比中突出了泉聲的美妙動聽。
泉聲有時是“壯偉”的“怒聲”,寫其如同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蕩、洶涌澎湃的流淌之聲,給人以壯闊雄偉之感;有時是“清圓”的“細點”,寫其如同細聲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細流、光滑潤澤的流淌之聲,給人以清亮圓潤之感。雄壯的“怒聲”,圓潤的“細點”,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聲震耳畔的激流聲,一面是引人傾聽的涓滴聲,贊美了泉水的動聽多變。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詩人對泉聲的描寫更加生動、形象,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泉聲的美妙和多變。
二、(與音樂學(xué)科融合)(2024·湖北黃岡·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剪牡丹·舟中聞雙琵琶
張先
野綠連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凈。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汀洲日落人歸,修巾薄袂,擷香拾翠相競。如解凌波,泊煙渚春暝。
彩絳朱索新整。宿繡屏、畫船風(fēng)定。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玉盤大小亂珠迸。酒上妝面,花艷眉相并。重聽。盡漢妃一曲,江空月靜。
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三句,詞人用筆精煉,多方面、多層次地描繪出一幅江上美景圖,景象寥廓寂靜。
B.上片結(jié)句收束了鋪敘,又用“煙”字營造出一種朦朧的色彩,為下片的抒情做了鋪墊。
C.下片“彩絳朱索”指五顏六色的彩帶,是女子的裝飾物,這里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飾。
D.“眉相并”意即雙眉緊鎖,整句以眼前艷麗的鮮花反襯琵琶女的醉態(tài)愁容,極其工巧。
(與音樂學(xué)科融合)4.這首詞對音樂的描寫深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響,請結(jié)合下片簡要分析。
          
【答案】3.D  
 4.①運用比喻來描摹樂聲,“玉盤大小亂珠迸”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盤”,形象地表現(xiàn)了音樂旋律的跌宕起伏。
②以環(huán)境描寫來襯托音樂效果?!敖赵蚂o”以空廓沉靜的月夜,烘托出音樂的魅力,與“唯見江心秋月白”異曲同工。
③以聽眾感受來表現(xiàn)彈奏者技藝的高超。“彈出今古幽思誰省”說明只有自己是知音,有“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意味。
          
【解析】3.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D.“以眼前艷麗的鮮花反襯”錯誤,“花艷”是比喻醉美之態(tài),說琵琶女面頰已帶酒暈,猶如花朵綻放,并非反襯。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玉盤大小亂珠迸”意思是琵琶的樂聲嘈嘈切切,猶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盤的聲音。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盤”句化來,運用比喻,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并舉,形象地表現(xiàn)了音樂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處如急風(fēng)暴雨,低回處如兒女私語,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回婉轉(zhuǎn),皆隨樂聲起伏,曲曲傳出。
“金鳳響雙槽,彈出今古幽思誰省”是說風(fēng)停夜靜時,從屏障內(nèi)忽然傳出兩位琵琶女奏響的樂曲,飽含古往今來的失意文人和淪落天涯的歌女郁結(jié)的情思,有誰能夠領(lǐng)悟?通過寫“我”作為聽樂人的情緒反應(yīng)和情思傳達出音樂本身的魅力,這是側(cè)面襯托。    
結(jié)句“江空月靜”是環(huán)境烘托,以空廓沉靜的月夜,烘托出音樂的魅力。如泣如訴的昭君怨曲,把聽眾帶進了哀愁的境界,相對無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無窮的余韻,讓人回味。
          
三、(與生物學(xué)科融合)(2024·寧夏銀川·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
《東坡八首·其四》
宋·蘇軾
種稻清明前,樂事我能數(shù)。
毛空暗春澤,針?biāo)?sup>①聞好語。
分秧及初夏,漸喜風(fēng)葉舉。
秋來霜穗重,顛倒相撐拄。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倉,紅腐等泥土。
[注]①針?biāo)旱痉N發(fā)芽后,其尖如針,露出水面;②筐筥:盛物之器。
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span>   
A.“毛空”“針?biāo)眱删?,描繪春雨細密,農(nóng)夫相語稻針已出,表達了作者對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期盼。
B.第六句寫出了秧苗的挺拔蔥蘢,一個“舉”字與周邦彥的“一一鳳荷舉”有異曲同工之妙。
C.舂好新稻,入鍋便茲,米粒潔白如玉,而自己之前所領(lǐng)的官家陳米色澤暗紅,食之如同泥土。
D.本詩與白居易的《觀刈麥》同為描寫勞動的詩,兩詩的后幾句均表達了對尸位素餐者的批判。
2.本詩序中提及作者在黃州種田的實況:地荒天旱、精力殆盡,因此寄希望于來年豐收“可忘其勞矣”。全詩主要通過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忘其勞”的?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D   
2.本詩主要運用了以虛寫實(想象)的手法。詩人想象來年從春到秋風(fēng)調(diào)雨順,莊稼長勢喜人,喜獲豐收:詩人甚至想象自己已經(jīng)品嘗到了新米的清香,內(nèi)心極其滿足,似乎讓人忘記了勞動的辛苦。
              
【解析】1.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兩詩的后幾句均表達了對尸位素餐者的批判”錯,蘇詩后兩句的意思是:自己之前所領(lǐng)的官家陳米色澤暗紅,食之如同泥土。這與上文形成鮮明對比,表現(xiàn)了自己想象辛勤勞作后豐收的喜悅之情,并沒有表達了對尸位素餐者的批判。《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dāng)?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zé),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沒有表達了對尸位素餐者的批判。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的內(nèi)容和手法的能力。
“毛空暗春澤,針?biāo)労谜Z”句,寫出春雨細密,春季稻針已長出的樣子;“分秧及初夏,漸喜風(fēng)葉舉”句,詩人想象夏季秧苗的挺拔蔥蘢;“秋來霜穗重,顛倒相撐拄”句,詩人想象秋天稻穗飽滿,莊稼豐收,霜落其上的情景。這六句詩人想象來年從春到秋風(fēng)調(diào)雨順,莊稼長勢喜人,喜獲豐收的情景;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句,詩人想象豐收后,米粒潔白如玉,想象著舂好新稻,入鍋便煮,米香飄香的情景,詩人想象自己已經(jīng)品嘗到了新米的清香,內(nèi)心極其滿足,似乎讓人忘記了勞動的辛苦。
所以,本詩主要運用了以虛寫實(想象)的手法。
四、(與美術(shù)學(xué)科融合)(2024·全國甲卷真題再現(xiàn))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次韻錢遜叔泛舟虹橋
宋·呂本中
半篙春漲綠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齊。
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鷃一枝棲
野橋柳線斜風(fēng)軟,曲檻花光夕照低。
卻訝探驪人不至,清樽畫航倩分題。
[注]①次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驪:這里指精通寫詩作文。④分題:詩人聚會,分題目而賦詩。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開篇寫春水、草色,圍繞色彩落筆,營造出一種愉悅的情感氛圍。
B.春水新漲,水面遼闊寬廣,在波間漂浮的船只顯得如同蜉蝣一樣細小。
C.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yīng)是“鵬”。
D.詩歌的尾聯(lián)寫到了“分題”,以此收束,與題目中的“次韻”形成照應(yīng)。
4.請賞析頸聯(lián)“野橋柳線斜風(fēng)軟,曲檻花光夕照低”中“軟”“低”二字的藝術(shù)效果。
              
【答案】3.C   
4.“軟”字形容斜風(fēng)的溫柔輕柔,營造出寧靜和諧的氛圍;“低”字描繪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詩意,使景象更生動。
          
【解析】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詩歌解讀中存在問題進行邏輯判斷及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yīng)是'鵬’”錯誤,前后不構(gòu)成因果關(guān)系。缺字一句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與斥鷃一起棲息在樹枝上;二是該事物像斥鷃一樣棲息在樹枝上。參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種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較大。但無論是哪一種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鵬”字。鵬與斥鷃是《逍遙游》用來論述“小大之辨”的兩個例證,斥鷃是一種小鳥,是可以棲息在樹枝之上的;而鵬則龐大得不可思議,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無法想象它可以在樹枝上棲息。當(dāng)然,“一枝”也可能是一個比喻,用來表示狹窄的空間,那也同樣不是鵬所能棲息的。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煉字藝術(shù)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當(dāng)以追求表現(xiàn)力的最大化,是歷代文人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極為重視的問題,詩歌中尤其如此。本題要求賞析“軟”“低”二字的藝術(shù)效果,需要學(xué)生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品味語言,并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
“軟”字用來形容斜風(fēng),傳達出春風(fēng)的溫柔和輕柔。斜風(fēng)拂過野橋上的柳條,柳條隨風(fēng)輕輕搖曳,給人一種柔和、舒適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春風(fēng)的特質(zhì),還營造出一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使讀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風(fēng)的溫暖和柔情。
“低”字用來形容夕照,描繪了夕陽西下時光線逐漸變低的景象。夕陽的余暉灑在曲折的欄桿和花朵上,光線柔和而低垂,給人一種溫馨、寧靜的感覺。這個字不僅描繪了夕陽的特質(zhì),還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整個景象顯得更加生動和富有詩意。
通過“軟”和“低”兩個字,詩人成功地描繪了春日黃昏時分的美麗景象,傳達出一種寧靜、溫柔的氛圍。這兩個字不僅準(zhǔn)確地刻畫了自然景物的特征,還增強了詩歌的畫面感和感染力,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與寧靜。
五、(與美術(shù)學(xué)科融合)(2024·北京·高考真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
馬詩二十三首(選四)
李賀    
其一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dāng)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fēng)。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其十三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注釋:①韂:披在馬腹兩側(cè)用來逗擋泥土的一種馬具。②榜:船槳。③堆金:《戰(zhàn)國策》載郭隗謂燕昭王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聞有好馬之癖。
5.下列對四首詩的依次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言駿馬脊上有錢形花紋,奔跑起來如踏煙云。
B.其五描寫壯麗的塞外風(fēng)景,想象駿馬馳騁的畫面。
C.其十寫項羽自刎之后,烏騅馬臨風(fēng)哭泣,懷念故主。
D.其十三寫俠客千金買馬,拜謁明主,實現(xiàn)人生價值。
6.下列對四首詩的整體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四首詩借“金鞭”“金絡(luò)腦”“寶玦”等多種馬具,襯托馬的形象。
B.四首詩多處使用“誰”“何”等,加強了語氣,增強了情感表達。
C.四首詩都是五言絕句,句句對仗,典麗精工,將詠物、詠史熔于一爐。
D.四首詩靈活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現(xiàn)“詩鬼”之才。
7.清人王琦評論說:“《馬詩二十三首》,俱是借題抒意,或美,或譏,或悲……”請結(jié)合以上詩中表達這三種情感的詩句,分別說明作者如何“借題抒意”。
          
【答案】5.D    6.B   
7.示例:
①“美”,《其一》前兩句表面上贊美了馬的外形及奔馳時的雄姿,實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滿腹才華、抱負遠大的感慨。
②“譏”,《其十三》中,寫俠客重金購馬,卻贈給不好馬的楚襄王。借此表達了對自己空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諷刺。    
③“悲”,《其一》中的“無人”與“誰為”,《其十》中烏騅馬失主后的臨風(fēng)哭泣,都露出詩人對駿馬的憐惜,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悲嘆”。
          
【解析】5.本題考查學(xué)生賞析詩歌內(nèi)容及情感的能力。
D.“拜謁明主,實現(xiàn)人生價值”錯誤。由注釋④可知,楚襄王并沒有“好馬之癖”,“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的意思是“花費重金買了駿馬的尸骨,卻要送給并不愛馬的楚襄王”,寄寓的是空有滿腹才華卻無人識的感慨。由此可知,《其十三》寫俠客千金買馬,所送非人,其人生價值自然無法實現(xiàn)。
故選D。
6.本題考查學(xué)生賞析詩歌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A.“'寶玦’等多種馬具,襯托馬的形象”錯誤。“寶玦誰家子”的意思是“身佩玉玦的是誰家的好兒郎”,其中“寶玦”指人所佩戴的珍貴玉佩,并非“馬具”,且襯托的是“俠客”的形象。而非“馬的形象”。
C.“句句對仗”錯誤。如“何當(dāng)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等句就不對仗。
D.“排比”錯誤?!按竽橙缪?,燕山月似鉤”等句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等句中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但四首詩中均未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及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美”“譏”“悲”是詩人所表達出的三種情感:
“美”是贊美的意思,《其一》,描繪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馬形象;《其五》,描寫壯闊的塞外風(fēng)景,想象駿馬馳騁沙場的畫面。詩人贊美馬的外形以及奔馳時的雄姿,實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滿腹才華、抱負遠大的感慨。
“譏”是“自嘲”,也是對朝廷的諷刺?!镀湟弧分袑懥捡R“無人織錦韂”,更沒人為之“鑄金鞭”;《其十三》同樣感慨佩戴寶玦的俠客聲名遠揚,而他拋出重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卻將送給楚襄王這個不識好馬的人。詩人借此表達了對自己空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諷刺。
“悲”是“悲憤”“悲嘆”的意思?!镀湟弧分械摹盁o人”與“誰為”是無人賞識的悲嘆;《其十》中痛失主人、臨風(fēng)哭泣的烏騅馬都是詩人的寫照,詩人為駿馬而悲,實則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嘆”。
六、(與美術(shù)學(xué)科融合)(2023·新高考II卷真題再現(xiàn))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湖上晚歸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
D.詩人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9.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8.C  
 9.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點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謐。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菜等,或?qū)庫o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8.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錯。詩歌進入尾聲,詩人短暫的旅程也接近結(jié)束,暮色中已隱約看到湖岸邊的人居之地。雖說是人居之地,但這里不同于長街鬧市,沒有廣廈華屋,望中只是錯落雜生的林木與縱橫纏繞的藤蘿,唯有依稀入耳的雞犬之聲提醒這里有人煙存在,幾聲雞鳴犬吠不僅不讓人覺得喧鬧.反倒強化了此地的靜謐清幽之感。這里仍然是詩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詩人的感覺沒有被破壞,心情也沒有變化。
故選C。
9.本題考查學(xué)生評價詩歌觀點態(tài)度,鑒賞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來看事物,所以萬物都帶有我自己的主觀色彩。這是“有我之境”。
要分析詩歌如何印證了王國維的理論,必須明確“我之色彩”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詩歌開頭交代寫作背景,直接展現(xiàn)出詩人“歸思清”的心境,這便是詩歌中的“我之色彩”;詩人在這樣的心境引領(lǐng)下,所觀照的各種景物無一不染上了詩人的情感色彩,日常習(xí)見的景物在詩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帶上了“我之色彩”。頷聯(lián)以下的描寫均圍繞首聯(lián)確定的這個基調(diào)展開,逐次出場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客觀實在的景物,也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如“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時值秋天、色彩斑斕,小橋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陽晚照之中顯得非常寧靜,它們似乎都不想打攪詩人的思緒,也好像正享受著璀璨晚霞的沐浴。“橋橫、寺倚”,表現(xiàn)出景物悠然的狀態(tài)。其實自然景物并不帶有感情色彩,正因詩人自己內(nèi)心的寧靜閑適投注其上,在詩人眼里景物才呈現(xiàn)出悠然、寧靜的狀態(tài)。
最后是“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剛下過一陣小雨,鳥兒的翅膀濕漉漉的,正安靜地棲息在水草邊??椭鄣拇瑯@動了它,鳥兒趕緊振翅飛走。湖面上微風(fēng)輕拂,粉紅色的荷花姿態(tài)婀娜,仿佛正在熱情地歡迎詩人的歸來。作者采用擬人手法,“如見避、似相迎”,細膩生動地展現(xiàn)了湖面上的動植物,也傳達出詩人愉悅的心情,讓人如同進入“蓬瀛”之境。
          
七、(與生物學(xué)科融合)(2023·天津卷真題再現(xiàn))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鶴嘆
[宋]蘇軾
園中有鶴馴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鶴有難色側(cè)睨予,豈欲臆對如鵩乎。
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長脛閣瘦軀。俯啄少許便有余,何至以身為子娛。
驅(qū)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
[注]此詩作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當(dāng)時蘇軾外任定州。
1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span>   
A.“我”呼喚園中那只鶴,想讓它站在“我”座位旁邊,它斜視著“我”,面有為難之色。
B.本詩語言形象生動,富于表現(xiàn)力,如“閣”是“擱置、高架著”的意思,使鶴瘦骨嶙峋的形象躍然紙上。
C.鶴與《登快閣》“此心吾與白鷗盟”中“白鷗”意象的內(nèi)涵相同,表達了一種不存機心的歸隱之志。
D.這首七言古體詩構(gòu)思巧妙,以呼、對、驅(qū)、飼來寫作者與鶴之間的交流互動。
11. 指出全詩寫作視角的變化。
12 分析本詩主旨。
【答案】10. C    
11.開始與末尾是以詩人的視角展開寫作,表現(xiàn)作者呼叫鶴與眼見鶴離開的場景;中間是以鶴的視角展開寫作,借助鶴的神態(tài)舉止寄寓情感。
12.詩人借鶴自省、自嘲,寫出了自己對于進退取舍的矛盾心態(tài),但最終選擇對獨立人格的堅守。
          
【詳解】10.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C.“內(nèi)涵相同,表達了一種不存機心的歸隱之志”說法有誤?!兜强扉w》中“此心吾與白鷗盟”句借“白鷗”表達了一種不存機心的歸隱之志,《鶴嘆》則借“鶴”表達對獨立人格的堅守,二者不同。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xué)生賞析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
詩歌開頭,詩人說“我欲呼之立坐隅”,主語是“我”,賓語是“之”(代鶴),可見是以詩人視角展開。而中間從“鶴有難色側(cè)睨予”到“戛然長鳴乃下趨”,都是以“鶴”為主語,具體描繪鶴的神態(tài)、舉止。而最后,“難進易退我不如”,詩人感嘆自己不如鶴懂得進退之道,則又是以詩人自己的視角展開寫作。
12.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
該詩是蘇軾于元祐八年(1093)作于定州。詩人以鶴擬人,抒寫了他身在仕途的深沉感嘆。他借用賈誼《鵩鳥賦》代鶴作語,卻有以賈誼自廣之意。詩中的鶴“三尺長脛閣瘦軀”,是一個零落孤獨、傲骨嶙峋的形象。詩人借鶴自喻,采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以鶴的口吻說自己處境孤苦,所求極少,不甘供人娛樂,實際上有著明顯的寄托意義。結(jié)句借用《禮記·表記》“事君難進而易退”語意,“難進易退”寫出詩人進退取舍的矛盾心理,用“我不如”寫出詩人面對高傲的仙鶴自嘆不如,表現(xiàn)了他政治上不隨人俯仰、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彰顯了他對獨立人格的堅守。
八、(與生物學(xué)科融合)(2022·全國甲卷·真題再現(xiàn))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畫眉禽
文同
盡日閑窗生好風(fēng),一聲初聽下高籠。
公庭事簡人皆散,如在千巖萬壑中。
1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詩和文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的詠物詩。    
B.歐詩所寫的畫眉鳥在花木間自由飛行,文詩中的畫眉鳥則在籠中飼養(yǎng)。
C.歐詩認為鳥籠內(nèi)外的畫眉鳥,其鳴叫聲有差別,而文詩對此并未涉及。
D.歐詩中的“林間”與文詩中的“千巖萬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4.這兩首詩中,畫眉鳥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13.A   
14.①歐詩托物言志,通過對比畫眉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抒發(fā)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詩對畫眉進行側(cè)面描寫,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
          
          
【解析】13.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A.“都是以畫眉鳥作為直接描寫對象”說法錯誤。文詩中主要描寫畫眉鳥的叫聲,初聽之時,聲音來自“高籠”之中;但等到詩人了卻簡單的公事,眾人散盡之后,衙署清幽安靜,則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一般,從而襯托出詩人不慕名利、淡泊悠遠的人物形象,但并沒有直接對畫眉鳥進行描寫。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歐詩以畫眉鳥為直接描寫對象,托物言志,寫詩人聽見畫眉鳥在山林繁花之間千啼百囀,才知道籠中畫眉的叫聲,遠比不上它在山間的自由歌唱那么悅耳動聽。在本詩中,詩人對畫眉鳥進行正面描寫,通過對比畫眉鳥在“山花紅紫樹高低”和“鎖向金籠”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中的叫聲,將畫眉鳥作為寄托情懷的對象,表面寫鳥,實則寫人,抒發(fā)的是詩人歸隱山林、掙脫羈絆、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詩雖以畫眉為題,但并未具體地描寫畫眉鳥的形象和叫聲,而是進行側(cè)面描寫,重點渲染了“公庭事簡人皆散”之后,初聽上去仍在“高籠”中的畫眉鳴聲此時聽起來卻如同置身于“千巖萬壑中”,悠遠空曠,清幽寂靜。本詩通過對比“公庭事簡人皆散”前后對畫眉鳥鳴聲的聽覺感受,烘托出了詩人高潔出塵、閑散淡泊、襟韻灑落的人物形象,表現(xiàn)詩人在公務(wù)閑暇時悠然自得的狀態(tài)。
          
九、(與美術(shù)學(xué)科融合)(23-24高三上·廣東深圳·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金城北樓    
(唐)高適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
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注]①這首詩是唐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之際,高適離開長安,赴任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中掌書記的途中,經(jīng)金城(今蘭州)時所作。②磻(pán)溪:在今陜西寶雞東南,渭水的支流,相傳周太公望(呂尚)出仕前曾垂釣于此。磻溪老即指太公望呂尚,此亦泛指隱者。③體道:體會人事規(guī)律。塞上翁:取自《淮南子:人間訓(xùn)》“塞翁失馬,焉知非?!敝狻?/span>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首聯(lián)寫詩人登高所望之壯麗景色,起句宏偉。其中“滿”“勝”二字,傾注了詩人對金城秋色的由衷贊美之情。
B.頷聯(lián)寫水月之間仿佛滿是刀槍劍戟。水流湍急,月勢極靜,兩相映襯,極有塞外特色。
C.頸聯(lián)詩人追思歷史舊事,對人生際遇、禍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于此次千里西行,深感前路迷茫,憂心忡忡。
D.本詩立意高遠,引人遐想,既有明快蒼勁的風(fēng)格特色,亦不失沉雄渾厚的氣象。
16.這首詩和《燕歌行》同為高適邊塞詩的代表作。請簡要分析兩首詩的共同之處。
          
【答案】15.C   
16.①兩首詩都運用典故,本詩借“羨磻溪老”的典故委婉表達了詩人渴望像呂尚一樣遇賢主、展才華的愿望;《燕歌行》借飛將軍李廣的典故,表達了期盼邊境安寧的情懷。②兩首詩都運用襯托手法,本詩前四句寫出了邊塞的蒼涼雄壯,襯托詩人的慷慨豪情;《燕歌行》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zé)。
          
【解析】15.本題考查學(xué)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對于此次千里西行,深感前路迷茫,憂心忡忡”過度解讀,頸聯(lián)寫詩人追思歷史舊事,對人生際遇,禍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認識,但內(nèi)心因不得志而郁結(jié)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間。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xué)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詩:前四句寫出了邊塞景色的蒼涼雄壯,襯托詩人的慷慨豪情;五、六句的意思是,垂下釣竿我不由十分羨慕姜太公的際遇,當(dāng)我深刻地領(lǐng)會到人事變化的規(guī)律時,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達世事的老翁。該聯(lián)顯然是運用姜太公釣魚典故,委婉表達了詩人渴望像呂尚一樣遇賢主、展才華的愿望。
《燕歌行》: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fēng)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zé)。由“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可知,詩人忘不了李將軍出兵迎戰(zhàn)的場面,因沙場征戰(zhàn)苦現(xiàn)在還在思念李將軍,表達了期盼邊境安寧的情懷。
十、(與歷史學(xué)科融合)23-24高二下·四川南充·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渡易水
【明】陳子龍
并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塞上曲
【唐】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    
[注]①當(dāng)時建州女真族統(tǒng)治者已改國號“清”,對明王朝虎視眈眈。②陳子龍:明末官員、文學(xué)家。③并刀:并州產(chǎn)的刀,以鋒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寶刀。④戴叔倫:唐代中期著名詩人。⑤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xiāng)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
2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渡易水》是懷古詩,重在抒寫詩人由古人古事所觸發(fā)的思想感情,言近旨遠。
B.《渡易水》后二句即景抒情,從眼前所見的凄切蒼涼之景,引出對國事的隱憂。
C.《塞上曲》語言質(zhì)樸,吟詠壯士一去不復(fù)還的豪情壯志,語氣堅決,很有氣勢。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卻反用其意,這是戴叔倫基于班超愛國精神的升華。
22.兩首詩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結(jié)合詩句談?wù)勀愕睦斫狻?/span>
          
【答案】21.B   
22.相同之處:都表達了清除邊患、報效國家的愛國之情。《渡易水》以并刀夜鳴寫出報國志向,詩人途經(jīng)“燕趙”舊地,想起荊軻,渴望效命疆場;《塞上曲》寫大唐軍隊敢叫胡兒有來無回,士兵們以身報國,表達了誓死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不同之處:《渡易水》隱含優(yōu)國傷時之情,而《塞上曲》昂揚向上。尾句感嘆“到哪里去找荊軻那樣的壯士來為他送行”(或:感嘆當(dāng)今國事衰微,即便荊軻這樣的勇士也無用武之地),表達了對國事的無限隱憂?!度锨氛自姸佳笠缰鬅o畏的英雄主義精神,表達了一去不復(fù)還的豪情壯志,雄健壯烈。
【解析】21.本題考查學(xué)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凄切蒼涼之景”理解有誤,從“潺湲的易水”“云草碧”可以看出,此處當(dāng)是以樂景襯哀情。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xué)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陳詩前兩句寫鋒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鳴,燕趙的悲歌最能表達壯士心中不平,表達了豪邁之士為國盡忠的壯懷激烈的意志;后兩句寫而今的易水潺潺流淌映著白云青草,可惜這里已無處送別像荊軻那樣的壯士賢良!與前兩句進行對比,感嘆物是人非,山河破碎。詩人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國家危機四伏,卻無英雄挺身救國,觸動胸中濃郁的懊喪與失望,從而產(chǎn)生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憤慨。    
戴詩前兩句寫我巍巍大唐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寫出詩人的愛國豪情。后兩句句意為:作為子民我愿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yè)何須活著返回家園。寫出詩人立志戍守邊疆,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
因此,兩首詩相同之處都是保家衛(wèi)國,不同之處是陳詩有對國家的擔(dān)憂,自己報國無門的憤慨,而戴詩卻更多的是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