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單位代碼信息 2024-12-16

轉自:上海一中法院

不當得利是指無法律根據使他人受到損失而自己獲得利益的事實。不當得利糾紛訴訟旨在調節(jié)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流轉關系,恢復民事主體之間特定情形下所發(fā)生的非正常利益變動,屬于對已發(fā)生財產變動的撤銷。《民法典》設專章對不當得利作出規(guī)定,但對如何處理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和其他請求權之間的關系、舉證責任分配等缺乏明確規(guī)定,導致司法實踐中存在適法不統(tǒng)一的情形。本文結合司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對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進行梳理、提煉和總結。

目錄

01

典型案例

02

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審理難點

03

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04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圖片

典型案例

案例一:涉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關系的認定

李某將50萬元匯入張某名下的銀行賬戶,后以民間借貸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某償還50萬元借款及利息。因張某否認借款,李某亦無證據證明其與張某存在借貸合意,法院遂判決駁回李某的訴訟請求。該判決生效后,李某又以不當得利為由提起訴訟,要求張某返還50萬元款項,但未提交證據證明張某收款無法律根據。張某辯稱,該款項系李某償還對其的借款,并非無法律根據,不構成不當得利。

案例二:涉及“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分配

陳某將5萬元轉入薛某賬戶,后將薛某訴至法院,要求薛某歸還不當得利5萬元。審理中,陳某主張在轉賬時誤將賬號中兩位數字顛倒,導致5萬元轉入薛某的賬戶。薛某則辯稱,陳某系代他人向其退還貨款,故薛某不構成不當得利。同時,薛某主張關于收受款項“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應歸于陳某。

案例三:涉及得利人返還范圍的認定

梁某在甲公司務工時受傷,經雙方協(xié)商一致由甲公司賠償梁某10萬元。由于甲公司工作人員操作失誤,實際向梁某支付17萬元,但此時雙方均未發(fā)現(xiàn)多轉賬的事實。后甲公司經對賬發(fā)現(xiàn)多轉帳7萬元,遂與梁某協(xié)商返還,但遭梁某拒絕。甲公司訴至法院,請求判令梁某返還不當得利7萬元及款項支付之日起算的利息。梁某認為多轉款項系因甲公司疏忽導致,其并無占有7萬元款項的主觀惡意,不應承擔利息的返還義務,即便承擔利息,也應當從甲公司催討之日起算利息。
圖片

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審理難點

(一)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的關系認定難

由于不當得利通常伴隨基礎法律關系發(fā)生,常出現(xiàn)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同時存在的情形。對于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的關系,學理上存在競合說和輔助說兩種觀點,對于當事人是否可以同時享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和其他債權或者物權請求權存在分歧。

由于《民法典》對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的關系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實踐中部分當事人將不當得利作為訴訟策略,在其他請求權被否定后通過不當得利救濟,或者為規(guī)避舉證責任而故意隱瞞基礎關系直接提起不當得利訴訟,法院如何處理上述情形尚存在爭議;對于不當得利與其他救濟程序如何銜接,尚需要進一步明確。

(二)關于“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分配難

司法實踐中,不當得利糾紛案件主要爭議之一為“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而舉證責任分配給何方當事人往往決定案件敗訴結果由誰承擔。實踐中對此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guī)則,由主張不當得利一方承擔舉證責任。第二種觀點認為,“無法律根據”屬于消極事實,主張消極事實的一方,不負證明責任,故應由得利人就其所獲利益具有法律根據承擔舉證責任,即舉證責任應倒置。第三種觀點認為,主張不當得利一方一般應當就“無法律根據”承擔舉證責任,但也存在例外情形,即法院應當根據不當得利的不同類型,進一步分析確定舉證責任分配。

(三)得利人返還范圍的認定難

從不當得利制度的功能分析,不當得利不在于填補損害,而在于得利人返還其無法律根據而取得的利益。

通說認為,不當得利中善意得利人與惡意得利人的返還義務范圍不同,因此得利人善意與否的認定往往直接決定得利人需要返還利益的多寡。由于得利人善意與否是對得利人主觀認知狀態(tài)的評判,通常需要結合得利人認知水平、得利人占有利益是否基于可信賴表象事實等進行綜合判斷,難以形成客觀明了的認定標準,故對于得利人返還義務范圍的認定標準有待進一步明確。此外,返還義務范圍是否因惡意得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獲利無法律根據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在標的物滅失或者轉讓的情形下得利人的返還義務范圍又如何認定等,在司法實踐中均存在爭議。
圖片

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審理思路和裁判要點

法院審理不當得利糾紛案件應秉持三項原則:一是合法性原則,應嚴格依據《民法典》相關規(guī)定作為裁判依據。二是合理性原則,應充分平衡受損人與得利人的權益,區(qū)分不當得利的不同類型,根據個案情況公平合理地分配舉證責任并確定責任范圍。三是獨立性原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屬于獨立的債權請求權,應嚴格依照其排除情形和構成要件認定不當得利成立與否。

圖片
具體而言,在處理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關系中,在兩者發(fā)生競合時應當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如當事人選擇以不當得利起訴,則法院可遵循以下步驟審理:首先,審查當事人訴求是否符合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受理條件或者是否構成重復起訴;其次,審查是否存在不當得利的排除情形;再次,判斷是否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進而認定是否構成不當得利;最后,如果構成不當得利,則進一步確定得利人返還義務的范圍。
(一)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關系的認定

1.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的競合

不當得利作為一項獨立的法律制度,系獨立的債的發(fā)生原因,具有嚴格的構成要件及適用范圍,不能視為當事人在其他具體民事法律關系缺乏證據時的兜底請求權基礎。

雖然《民法典》對于不當得利與其他請求權關系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但根據《民法典》關于不當得利的立法模式、除外情形、返還范圍、第三人返還等規(guī)則可以判斷,《民法典》總體以支持權利競合為主。在法律未明文排除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情形下,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可與其他請求權發(fā)生競合。

如,合同撤銷或解除情形下的利益返還、雙務合同中一方履行不能但已獲利益的返還,屬于合同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競合;

又如,侵權人未經受損人同意,處分受損人的財產而取得利益,屬于侵權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競合;

再如,在得利人已將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情況下,受損人可基于原物返還請求權直接追索該物,也可主張不當得利返還,屬于不當得利請求權與原物返還請求權的競合。

由于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在構成要件、舉證責任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同,當事人有權根據己方意愿在法律權限內行使相關權利,選擇請求權基礎。

2.先訴其他請求權敗訴后再訴不當得利的處理

司法實踐中,部分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當事人先訴其他請求權敗訴后,又以不當得利提起訴訟。由于其他請求權和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構成要件不同,法院審理案件的重點亦不盡相同。一方面,不宜基于受損人先訴敗訴的結果,作出不利于受損人的預先判斷。另一方面,受損人在前案中對涉案利益主張的法律關系被生效判決否定,只能證明雙方之間不成立前案所訴的法律關系,不能當然得出得利人獲得利益無法律根據的結論,更不能因此認定受損人已完成“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法院應當根據不當得利構成要件及排除情形,結合當事人提交的證據以及舉證責任分配,作出是否構成不當得利的認定。

如案例一中,李某在借貸訴訟中因無法證明雙方存在借款合意而敗訴,但不當得利訴訟中借款合意并非構成要件,故李某再訴不當得利并不必然敗訴。然而,無論是否存在前案借貸訴訟,李某提起不當得利訴訟,都應當對不當得利請求權的成立承擔舉證責任。該案中李某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張某取得款項無法律根據,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相反,張某認為系爭款項是李某歸還對其的借款,且提供了其對李某在先的轉賬記錄等證據以證明對李某存在債權。因此,李某要求張某歸還不當得利,不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法院未予支持。
(二)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程序審查要點

1.審查是否屬于民事訴訟的受理范圍

由于不當得利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可能存在涉及行政管理、刑事追贓、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執(zhí)行程序而導致的不當得利。

因此,在審理不當得利糾紛時,需要準確審查財產利益發(fā)生變動的原因,判斷當事人的訴求是必須在其他程序中解決,還是可以提起民事訴訟予以救濟。如果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應由其他程序如行政訴訟、刑事退賠等救濟,則法院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并告知當事人通過其他程序救濟。

例如,受損人因受到詐騙而向得利人轉賬200萬元,得利人被刑事判決認定為詐騙罪并責令退賠,則受損人應當通過刑事退賠的方式尋求救濟,提起不當得利訴訟屬于救濟程序不當。

2.審查不當得利的請求權人與相對人

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主體包括得利人和受損人。若財產的流轉中有第三人介入,則可能構成多人關系的不當得利。典型情況如指示給付關系下的不當得利:

如,指示人與領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無效或者被撤銷,造成指示行為欠缺法律基礎,致使指示人對領取人產生不當得利請求權;

又如,指示人與被指示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無效或者被撤銷,致使被指示人對指示人產生不當得利請求權。

在處理多人關系的不當得利時,首先應判斷何人對何人的給付欠缺給付目的,則該兩者之間的基礎法律關系存在瑕疵,應當作為不當得利請求權的請求權人及相對人。

在特殊情形下,應當允許受損人直接向第三人進行追償。根據《民法典》第986條規(guī)定,得利人不知道其所取得的利益無法律根據,且又將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因得利人所取得的利益已經不存在,對受損人不再承擔返還利益的義務。根據《民法典》第988條規(guī)定,第三人因得利人的無償轉讓行為而間接取得利益的,受損人可請求第三人返還不當得利,此時第三人成為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主體。該情形下,受損人與第三人之間外觀上并無直接的法律關系,上述規(guī)定實質上穿透兩重法律關系,直接賦予受損人向第三人主張權利的請求權基礎。

在涉及多人關系不當得利糾紛案件中,如果原告僅起訴一方主體,為查明案件事實、厘清各方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必要時可以追加相關法律主體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3.審查原告主張的請求權基礎是否恰當

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應當與其主張的事實相對應。如當事人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法院經審查發(fā)現(xiàn)案涉法律關系的性質與當事人主張不一致的情形,應當依據最高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53條規(guī)定,將法律關系性質作為焦點問題進行審理,必要時引導當事人變更其訴訟請求。需要注意的是,釋明時應做到程序公開透明、態(tài)度客觀中立,且要把握釋明的限度。如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法院應當準許;如當事人堅持原訴訟請求,則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4.審查提起不當得利糾紛訴訟是否構成重復起訴

審判實踐中,當事人有時會就同一事實提起包括不當得利訴訟在內的前后多起訴訟。對于提起不當得利糾紛是否構成重復起訴,法院可根據《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47條規(guī)定進行審查,即需要同時滿足后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三個條件。

一般情形下,當事人先訴民間借貸糾紛、委托理財合同糾紛等訴訟,撤訴或者敗訴后又提起不當得利之訴,由于兩訴涉及的訴訟請求不同,后訴不當得利不構成重復起訴。然而,如果前訴案件中,法院已對當事人提起不當得利的事實作出實體判斷或者作為裁判依據,后訴不當得利實質是為了否定前訴的結果,則構成重復起訴。

例如,當事人先訴民間借貸經調解結案,后又訴不當得利,由于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和金額已經在前訴中調解解決,后訴實質為了否定前訴的處理結果,則構成重復起訴。如果屬于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

(三)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實體審查要點

1.不當得利排除情形的認定

根據《民法典》第985條規(guī)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則一般認定得利人不構成不當得利:
(1)給付系履行道德義務
得利人取得的利益如果符合社會一般道德觀念,則可排除不當得利的返還。判斷是否構成基于道德義務的給付,應結合社會一般道德觀念、當事人之間的關系、給付標的物的價值等情形確定。履行道德義務的典型情況包括向實施救助行為的人支付報酬、對介紹婚姻的非職業(yè)介紹人支付報酬、后順位扶養(yǎng)義務人為扶養(yǎng)而給付費用等。
(2)清償未到期的債務
未到期的債務本身屬于客觀存在的債務,債權人受領未到期債權的清償,對于債權人而言不存在財產利益的增加,且債權人的受領行為系基于雙方的合法債權債務關系,具有法律根據。因此,債權人取得債務人提前清償的款項不構成不當得利。
(3)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債務清償
受損人明知其無給付義務而向他人給付,屬于當事人處分行為,不構成不當得利。然而,附有條件的給付,給付行為本身不以給付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或者給付時主觀上不知其無給付義務等情形,仍成立不當得利。

2.不當得利構成要件的審查

根據《民法典》第122條規(guī)定,是否滿足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可從兩方面進行審查:一是有無法律根據;二是一方獲利致使他方受損。
(1)無法律根據
不當得利與其他請求權之間常常存在競合,導致“無法律根據”的認定成為一大難點。通說認為應當以欠缺給付目的作為判斷標準,即“無法律根據”是指得利人占有利益缺乏根據。因此,得利人和受損人之間即便存在基礎法律關系,也不必然得出得利人占有利益有法律根據的結論,也不能僅以得利人對標的存在法律上的權利就直接認定不構成不當得利,還需要進一步查明得利人的權利范圍。

給付型不當得利中“無法律根據”主要表現(xiàn)為給付目的欠缺,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給付目的自始欠缺,即得利人在獲得他人給付時無法律上的原因或者給付的原因自始未成立或無效、被撤銷,例如依據買賣合同交付物品而買賣合同未成立,或者債務人不知所欠債務已經清償而進行債務履行或者錯誤地償還他人債務等。

二是給付目的嗣后消失,即得利人獲得給付時具有法律上的原因,但是完成給付后該原因滅失。

例如,附解除條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為,當條件成就或者期限屆滿時效力滅失;依雙方當事人共同意志而使合同解除等。

三是給付目的不達,即受損人以達到某種意圖而進行給付,但得利人受領利益后,受損人的給付目的并未達成。

例如,以結婚為目的給付嫁妝或彩禮但并未登記結婚,或雖登記結婚但實際未共同生活,后雙方離婚。

非給付型不當得利中“無法律根據”的認定因其產生原因區(qū)分為以下五種形態(tài):

一是因得利人的事實行為而產生,如得利人未經他人同意占有、使用他人財產或侵害他人權益而得利。

二是因得利人的法律行為而產生,如得利人基于強制執(zhí)行獲得利益,后因執(zhí)行依據被撤銷,受損人可請求得利人返還不當得利。

三是因受損人的行為產生,如受損人誤認為得利人財產為自己財產,而對其加工導致該財產價值的增加。

四是因第三人的行為而產生,如第三人將受損人的肥料施予得利人的土地,此時得利人因第三人的行為獲得了本應屬于受損人的肥料,構成不當得利。

五是因自然事件而產生,如他人所有的家畜因非人為原因進入得利人住所而為得利人所占有。
圖片
(2)一方獲得利益并致他方受損

一方獲得利益,既包括財產的積極增加,也包括財產的消極增加。財產積極增加是指財產本不應增加而增加,又包括權利的增加或義務的消失。前者如物權、知識產權的取得等,后者如權利負擔的滌除、債務免除或減少等。財產消極增加是指財產本應減少卻未減少所產生的利益,如本應支出的費用未支出,本應負擔的債務而未負擔。致使他方受損既包括財產的積極減少,也包括財產的消極減少。財產的積極減少是指現(xiàn)存財產的減少,即財產不應減少而因不當得利事件減少,財產的消極減少則是指財產本應增加而因不當得利事件未增加。一方獲得利益與另一方承受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獲益必然有他方的損失作為一個對等關系,如果一方獲得的利益并不損害他方的合法利益,則不構成法律上的不當得利。

3.不當得利糾紛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

不當得利糾紛案件審理中,對于一方獲得利益、另一方承受損失、損失和獲利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屬于對積極事實的證明,根據“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一般由提起訴訟的受損人承擔舉證責任。

(1)給付型不當得利中“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分配

給付型不當得利中,受損人系使案涉財產發(fā)生變動的主體,其最初給付時具有明確的給付目的,應當對其給付目的消失的緣由有相當了解,并對得利人獲得利益“無法律根據”的原因有一定的認知?!盁o法律根據”不是單純的消極事實,受損人應當能夠對欠缺給付目的的具體原因進行說明,故給付型不當得利中應由受損人對“無法律根據”承擔舉證責任。

受損人需要舉證證明的事項包括受損人原本給付的初始目的、給付目的為何消失或者未實現(xiàn)、受損人與得利人之間不存在基礎法律關系等。具體而言,在給付對象錯誤的情形中,受損人需要舉證證明與得利人素無往來,因而欠缺給付原因;或是提供正確的收款人信息、描述匯款操作時的具體情形等,證明給付原因的確不存在。而在給付對象明確的情形中,受損人需要舉證證明其基于特定的基礎法律關系作出給付行為,之后該法律關系又發(fā)生某種變化,從而導致“無法律根據”,該要件的證明內容同樣具體、特定,不存在難以證明的困境。

對于受損人而言,由其承擔舉證責任不僅符合“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原則,也不違背舉證的便利性和公平性。對于得利人而言,無論其占有利益是基于占有公示還是登記公示,其對標的物享有的權利,都應當受權利正確性推定原則的保護。如果僅因被提起不當得利訴訟,就要求財產所有人對自己財產獲得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不利于維護財產的安定性。

即使得利人在抗辯中就案涉給付主張存在相關基礎法律關系,也僅作為對受損人主張的積極否認,不改變待證事實證明責任的分配。在要件事實是否“無法律根據”處于真?zhèn)尾幻鞯那闆r下,受損人作為主張不當得利請求權的一方若不能提供有效證據,則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如案例二中,陳某系引發(fā)涉案財產變動發(fā)生的主體,其對發(fā)生財產變動的原因最為知悉,且具有充分的舉證能力。陳某可通過提交原待轉賬的對象、目的、金額、轉賬附言、轉賬對象確實與薛某卡號存在兩位數字顛倒的情形等證據來證明其確因操作失誤轉賬,故陳某需要證明的“無法律根據”屬于一系列確定的事實而非消極事實,由陳某承擔舉證責任較為合理。

(2)非給付型不當得利中“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分配

非給付型不當得利中“無法律根據”的舉證,往往需要借助對一方獲得利益、另一方承受損失、損失和獲利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來完成。對于“無法律根據”的舉證責任歸屬,通常由引起財產發(fā)生變動的主體承擔舉證責任。

其一,受損人因自己的行為而導致自身利益受損,由受損人自行承擔舉證責任。其二,自然事件引起的不當得利,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guī)則,由受損人承擔舉證責任。其三,由得利人或第三人引起的不當得利。在此情形下,當事人之間的財產利益失衡狀態(tài)并非由受損人的主動行為造成,即受損人系被動對其財產權益失去控制力,受損人一般無法通過財產權益的變動過程來證明對方獲得利益無法律根據。考量當事人舉證能力強弱、距離證據遠近等因素,必要情況下由得利人對其取得利益有法律根據承擔舉證責任,更加符合舉證責任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圖片

4.得利人返還義務范圍的認定

在認定得利人構成不當得利的基礎上,應對得利人需要承擔的返還義務范圍進行認定。不當得利在性質上屬于法定之債,得利人返還義務范圍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得利人返還義務的范圍依得利人主觀上是善意還是惡意有所不同。

(1)得利人善意與否的認定標準

得利人善意與否的認定,取決于得利人主觀上對其獲得利益無法律根據是否明知。得利人基于對不動產登記、動產占有、商事登記等表象的認識與真實情況不一致并不知悉時,該認知狀態(tài)在法律上可被評價為善意。相反,如果得利人因不知被社會大眾普遍知悉的事實而獲利,盡管從其個人角度而言確實不知,但這種不知的狀態(tài)歸因于其粗心大意的過失,則得利人仍需要承擔責任。在得利人對其“不知”狀態(tài)的形成存在故意或負有重大過失的情形下,得利人不能被判斷為善意。

關于得利人是否善意的舉證責任分配。受損人如主張得利人為惡意得利,需舉證證明得利人系明知無法律根據而獲得利益。如受損人不能完成上述舉證責任,則應就此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可以認定得利人獲得利益為善意。

需要注意的是,受損人主觀上是否存在可歸責性,不屬于不當得利案件的審查范圍。不當得利與侵權損害不同,無需依據得利人與受損人的過錯確定各自的責任比例。因此,在確定得利人應返還的范圍時,無需考慮受損人的主觀狀態(tài)。

(2)善意得利人返還義務范圍的認定

根據《民法典》第986條規(guī)定,善意得利人返還義務范圍以其現(xiàn)存利益為限。如果現(xiàn)存利益滅失,善意得利人的返還義務可予免除。如果善意得利人現(xiàn)存利益小于受損人的損失,則得利人應當以現(xiàn)存利益為限承擔返還義務。如果善意得利人的實際利益大于受損人的損失,則得利人仍僅以受損人的客觀損失為限承擔返還義務。

現(xiàn)存利益是指得利人在受損人提出返還請求時尚存的利益。關于現(xiàn)存利益的認定,應重點審查以下要點:首先,得利人的現(xiàn)存利益應以受損人提出返還請求之日為準。其次,關于得利人返還利益的形態(tài),可以采用返還原物和償還價款兩種方式,不以標的本身為限。除標的本身外,以下亦屬于現(xiàn)存利益的范圍:一是因不當得利標的產生的孳息以及得利人因該標的所取得的其他利益;二是得利人因消費他人利益而節(jié)省的消費開支;三是得利人因不當得利標的從第三人取得的損害賠償等。

關于返還利益時可扣除的費用,包括得利人為獲得利益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得利人因獲得利益導致自身利益消滅或價值減損等。前述損失的扣除應同時滿足以下三項條件:首先,應以得利人主觀無過失為前提,如得利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上述損失發(fā)生,則不予扣除費用;其次,得利人所受損失應與得利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最后,損失系因得利人信賴其得利有法律根據而發(fā)生,即只有善意得利人方可扣除費用。

(3)惡意得利人返還義務范圍的認定

根據《民法典》第987條規(guī)定,惡意得利人應當返還其取得的全部利益。無論所得利益是否存在,惡意得利人均應承擔返還所得利益的責任,若造成損失還應進行賠償。惡意得利人較重的返還責任還體現(xiàn)在返還所得利益的附加利息。所得利益為金錢時,應當按法定貸款利率自得利時起算利息,并將利息一并返還受損人。如果受損人的實際損失大于惡意得利人所獲利益,惡意得利人還需對不足部分另行賠償。

自始惡意得利人的返還范圍為取得的全部利益以及該利益產生的全部孳息。嗣后惡意得利人在知曉獲益無法律根據前,應適用《民法典》第986條規(guī)定,返還義務的范圍以現(xiàn)存利益為限;在知曉獲益無法律根據后,應適用《民法典》第987條規(guī)定,返還其取得的全部利益。

如案例三中,在甲公司發(fā)現(xiàn)多轉款項并向梁某催討之前,梁某對多收款項并不知情,其不存在主觀惡意。然而在甲公司進行催討之后,梁某明知甲公司多轉款7萬元應及時返還款項,但卻拒絕返還,致使甲公司利益受損,此時梁某在主觀上構成嗣后惡意。因此,法院判令梁某返還7萬元不當得利以及自甲公司催討之日起至實際返還利益之日止的利息。
圖片
圖片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根據最高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6條規(guī)定,返還不當得利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從當事人一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得利事實及對方當事人之日起計算。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屬于債權請求權,根據《民法典》第188條規(guī)定,應適用三年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當事人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