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門委托開發(fā)的培訓課程,旨在幫助某省推進“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這些遴選出的“名校長”是管理學校的專家,但在經(jīng)營工作室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 “雙名計劃”即“名師培養(yǎng)計劃”和“名校長培養(yǎng)計劃”是新時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從教育部到各省、市、縣,自上而下“名師工作室”和“名校長工作室”紛紛建立,形成一個獨特的體系。這些工作室真的能發(fā)揮作用嗎,如何發(fā)揮它們在教育人才培養(yǎng)中的促進作用而不是其他作用,是開發(fā)本課程的初衷。 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澄清對“名”的理解和認識。名師和名校長之“名”應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把好事做美。教書育人毫無疑問是一件好事,但把好事做好并不容易。名師名校長之“名”在于不僅僅把好事做好,還能把好事做美——身心俱美、成人之美、美美與共。弘揚以苦為樂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名師名校長示范引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2.把小事做大。教育事業(yè)的偉大并不能掩蓋教育工作的瑣碎,也正是日常教育工作中的繁雜的“小事”支撐著教育事業(yè)這座大廈。把“大事做小”意味著把宏偉的教育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把“小事做大”則要求教育者務本求實,專注于“小事”但不能迷失于“小事”、迷戀于“小道”。名師名校長所展現(xiàn)的是把“大事做小”的智慧,更是把“小事做大”的能力。 3.把難事做易。教育改革之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平衡多方利益、克服傳統(tǒng)桎梏、轉變觀念和習慣等諸多方面。名師名校長的貢獻不僅僅是激發(fā)攻堅克難的決心,更應該是提供解決難題的具體辦法和有效路徑,讓普通教師和校長既有信心又有能力破解難題、攻克難關。 總之,名師和名校長之“名”是干出來的,宣傳只能發(fā)揮輔助作用。這就意味著名師和名校長的成長之路可能是安靜的甚至是孤寂的,大張旗鼓轟轟烈烈可能會把他們引入“歧途”。 “名師工作室”和“名校長工作室”的靈感恐怕來自藝術家的工作室和科學家的實驗室。前者是藝術家孵化人才的地方,后者是科學家攻克難題的地方。前者“成人”,后者“成事”。因為教育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所以“名師工作室”和“名校長工作室”既是藝術家的工作室也是科學家的實驗室,既要“成人”也要“成事”,在“成事”的基礎上“成人”,在“成人”的過程中“成事”。這正是工作室規(guī)劃的核心所在,錨定這一點工作室才能在促進教育發(fā)展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關于工作室建設,我在課程中提出四點忠告: 1.百花齊放轉向一枝獨秀: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的舉辦者、主持人和參與者都期望成果豐厚、收獲飽滿,恨不得所有的問題都能在短時間一次性解決,導致任務重、活動多,疲于奔命,很多成果和成績只能靠“湊”。如果勇敢的放棄“百花齊放”的美好愿望,本著專心致志“只做一件事”、聚精會神“只解決一個問題”的思路,在追求“一枝獨秀”的過程中,因為專心致志和聚精會神更有可能催生出創(chuàng)新。 2.名人效應轉向桃李效應:不可否認,名師名校長工作室都希望借助名人效應促進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但也不可否認,在教育場景中名人效應的作用可能非常有限,因為教育本身便是細水長流的慢功夫,名人效應的光環(huán)經(jīng)不起歲月的磨礪和近距離的觀察。但如果不完全依賴于名人效應,轉向追求“桃李效應”,專注于做事而不是出名,更有可能出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舉措。 3.只做加法轉向嘗試減法:毫無疑問名師名校長工作室是一道“加法題”,主持人和參與者都會因此而增加工作量,為本來就繁忙的工作雪上加霜,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如果工作室本身是“加法”,在工作室學到還是如何加強管理、如何加強教學等“加法”,加來加去便不堪重負。是否可以嘗試做一些“減法”呢?如工作室可以討論一下,學校管理機構哪些可以精簡、學校管理制度哪些可以不要、教學管理哪些環(huán)節(jié)可以舍棄、哪些檢查評比等活動可以減少等問題。這樣一來,就有可能看到真正的創(chuàng)新。 4.專家知識轉向?qū)嵺`智慧:名師名校長工作室都會搭建與專家對話的平臺。專家的指導固然重要,但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專家的知識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實踐智慧,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學。如果過于依賴專家知識,用專家理論和專家視角看到教育工作,可能會束縛而不是促進教師發(fā)展。事實上我們可以轉換思路,關注校長教師的實踐智慧,從生動有效的實踐中透視理論的價值。 本課程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做”,帶著校長“做方案”。 從事教師培訓這么多年,我不再奢求自己的培訓能夠給教師留下什么。說實話,很難留下什么了。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師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各種信息。他們聽到的實在太多了,高屋建瓴也好、鞭辟入里也好、傳播先進理念也好、密切聯(lián)系實際也好、發(fā)人深省也好、風趣幽默也好,都難以打動他們,最多換來現(xiàn)場的“心動”而已。我轉而追求讓教師帶走什么。培訓結束后,把培訓中體驗的方法、開發(fā)的工具、設計的方案帶走,帶到自己的工作場景中進行應用。培訓中我不只是讓校長和教師“坐下來”而是讓他們“做起來”,不只是“聽講”更重要的是進行“對話”。 基于以上想法,我在參考了眾多工作室方案的基礎上研制一個“模版”。與其說是“模版”不如說是思考工作室建設的思維框架。依據(jù)這個框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校長們規(guī)劃設計自己的工作室。培訓結束后進一步豐滿和充實這個框架,就能得到一份屬于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工作方案。 嘗試了幾次后我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極大。校長和教師們太喜歡“聽”和“記”了,聽講聽得那么認真,筆記記得那么詳細,還要拍照、索要ppt。但我深知,這些聽到的和記下的很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就煙消云散,因為我走之后立即又來一個人再次對他們狂轟濫炸,即便他們真的想記也記不住。所以我必須要改變他們“聽”和“記”的習慣,形成“說”和“做”的學習方式。改變習慣,特別是改變校長和教師的習慣,其難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下面是本課的課件,懇請批評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