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館藏的“商周十供”器型古樸,紋飾精美,是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從中也可一窺清代朝廷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尊崇。
商周十供 孔子博物館藏
商周十供 孔子博物館藏
除了“商周十供”,讓我們一起看看還有哪些孔子博物館藏清代御賜禮樂器和典籍吧!
《乾隆御定石經(jīng)》初拓本
清乾隆初拓本《乾隆御定石經(jīng)》 孔子博物館藏
此拓本為嘉慶元年太上皇帝乾隆御賜。嘉慶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恭逢太上皇帝乾隆禪位大典,嗣皇帝颙琰登極紀(jì)元,衍圣公孔慶镕入朝覲見。據(jù)《孔府檔案》卷81記載,此次入京覲見,皇帝賞賜頗豐,除麅、鹿尾、黃羊等物品外,還賞賜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一部十六函和《乾隆御定石經(jīng)》四十函二百六冊。
孔子博物館現(xiàn)存189冊,此拓本為御制墨烏金拓,拓工精良,經(jīng)折裝。明黃紙板面,居中墨印題簽“乾隆御定石經(jīng)”楷體六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皇帝諭旨以金壇貢生蔣衡耗時十二年手書“十三經(jīng)”為底本,經(jīng)過三年刊刻,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經(jīng)刊刻完工,成為歷代儒家經(jīng)典御制碑刻中最后一部,也是最為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冊內(nèi)十三經(jīng)經(jīng)文皆為清代蔣衡楷書,字體工整,秀勁端雅,是珍貴的初拓精拓本。
八卦紋銅鎏金編鐘
清八卦紋銅鎏金編鐘 孔子博物館藏
這套編鐘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頒賜孔廟中和韶樂樂器中的一組。來源確切,規(guī)制極高,制作考究,保存完好,對研究祭孔禮樂以及清代禮樂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一組共十六枚,形制、紋飾、大小相同,銅質(zhì)鎏金。交體雙龍鈕,鼓形身,平舞,乳釘枚,平口,通體鎏金。篆飾八卦紋,鼓部飾圓形餅。每枚鉦間分別鑄銘“倍夷則”、“倍南呂”“倍無射”“倍應(yīng)鐘”“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背面銘文“康熙五十二年制”。十六枚編鐘陽律、陰呂各八,以壁之厚薄、腔之大小區(qū)分音高。
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畫琺瑯五供
清 黃地彩繪纏枝牡丹紋畫琺瑯五供 孔子博物館藏
祭器。香爐一,尊二,燭臺二。
清雍正皇帝尊孔崇儒,興修孔廟,并頒賜大量禮器,雍正十年(1732年)賜五件御制琺瑯禮器于孔廟?!肚房h志》記載:“雍正十年奉領(lǐng)養(yǎng)心殿制造琺瑯供器銅香鼎一、香盒一、燭臺二、花瓶二,黃色瓷質(zhì)銅胎,細(xì)繪五彩牡丹……”其中琺瑯香盒已無保存。
此五供通體施明黃釉為地,口沿飾纏枝花卉紋,正面中間有一團“壽”字,頸部及立耳飾纏枝蓮紋,器腹及足飾纏枝牡丹紋,器外底中間蘭色雙方框內(nèi)豎行蘭色楷書“雍正年制”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