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中國古代禮器——玉鉞的前世今生【一定要了解的關于玉鉞知識】

 RK588 2024-12-17

 導語

鉞本是一種工具和兵器,由斧演變而來。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很多遺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私有制財產和人們地位不平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它很快便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了禮儀中的權仗之物。

圖片

許慎《說文解字》曰:“戉,大斧也?!倍巫ⅲ骸八锥嘟鹋裕縻X?!薄渡袝ゎ櫭吩啤耙蝗嗣釄?zhí)鉞,立于西堂?!编嵭ⅰ般X,大斧也?!睆哪壳皩嵨镄沃瓶矗X較斧寬闊,一般比較扁薄,近上端有一圓形穿孔或有上下并列兩孔,以供系縛時捆扎之用。

圖片

玉鉞 大汶口文化

高18厘米

江蘇省邳縣大墩子出土

南京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考古中還發(fā)現(xiàn),凡出土有玉鉞的墓葬,他們各自的隨葬品,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顯示了其富有的身份和高貴特殊的地位。

圖片
玉鉞 新石器時代

高14.7厘米、寬7厘米、厚0.6厘米

黑色玉質,呈梯形,扁平、平背、靠上中部有上下兩個對面鉆圓孔、雙面刃、刃部略呈弧形,表面有網紋,通體磨光。

圖片

瑪瑙鉞 凌家灘文化

長18.1厘米、刃寬8.2厘米、厚1.2厘米、孔徑1.4厘米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

現(xiàn)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乳黃泛黑色珊瑚狀斑紋,半透明。梯形,體厚刃薄,弧刃,刃從兩側延至頂部,三面刃。近頂有一對鉆圓孔,表面光亮。

圖片

玉鉞 凌家灘文化

長24.2厘米、刃寬13厘米、頂寬9厘米、厚0.7厘米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

現(xiàn)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灰色泛綠斑紋長梯形,扁薄,平頂。寬弧刃近頂。有一對鉆圓孔,鉞面有數(shù)到略似弧形線切磨痕,表面光滑。

   早期的玉鉞

早期出土的鉞,大多以石為之,而且分布范圍較廣。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少量發(fā)現(xiàn)。此時器型比較厚重,磨制不精,刃部有明顯的使用痕跡。發(fā)現(xiàn)時幾乎都是橫置于死者身體兩側(多在頭部)或胸部之上。按照發(fā)現(xiàn)時鉞在墓內的部位,大致可以認定為鉞的柄端握于死者手中,鉞身在左邊部,鉞冠飾在上端,柄尾也飾有玉質器物(鉞端飾)。此時的玉鉞可能還沒有完全脫離實用的功能。

圖片

玉鉞 龍山文化

長15-15.9厘米、寬8.5-9厘米、厚0.8厘米

203號墓出土

墨綠色,長方形,通體經拋光打磨,器型規(guī)整,用管鉆法鉆出兩孔。

圖片

玉鉞  龍山文化

高10.3厘米、寬7.5-8厘米、厚0.厘米

 山東省臨朐縣西朱封遺址出土

青白色,沁色明顯,兩面刃,通體拋光,用管鉆法鉆出兩孔。

圖片

玉鉞 薛家崗文化

長14.6厘米、刃寬10.2厘米、厚1.6厘米

安徽省潛山縣薛家崗遺址出土

乳白色微泛黃,梯形扁平體,上端正中豎列兩個對鉆管鉆孔,孔徑1.8里,弧刃較寬。通體磨制光亮,一面有四道砣旋切割的弧形凹槽。

圖片

玉鉞 崧澤文化

長13厘米

江蘇省吳縣唯亭草鞋山遺址28號墓出土

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玉質,局部帶沁澤。扁平長方形,寬弧刃,斜肩,鈍端斜直,對鉆雙孔。上端一孔已殘,下端一內璧留有錯位鉆臺痕。兩孔周圍有拋物線痕跡,應與切割玉料有關。

圖片

玉鉞 石峽文化

長14厘米、刃寬9厘米、厚0.7厘米

廣東省韶關市馬壩石峽遺址出土

略呈矩形,平弧頂,微束腰,平刃。雙面光滑。器體平薄,頂部一側微損,刃部兩角稍斜。圓孔對鉆而成。

   鼎盛時期的玉鉞

而形式規(guī)整、圖文精美的玉鉞,目前則多集中發(fā)現(xiàn)于長江下游太湖地區(qū)的良渚文化晚期墓葬中。

圖片

瑪瑙鉞 良渚文化

長12.2厘米、刃寬10.6厘米、孔徑1.1厘米、厚0.7厘米

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鎮(zhèn)群峰村莊橋墳遺址147號墓出土

現(xiàn)藏于平湖博物館

琥珀色、間有少許淡紅斑塊,平面呈“風”字形,上窄下寬,弧刃,對鉆穿孔,拋光精細,制作規(guī)整嗎,瑪瑙器在良渚文化中十分少見。

圖片

玉鏟 龍山文化

河南省南陽市黃山遺址出土

長15.5厘米、寬10.2厘米

青白玉,瑩潤光潔。體為扁平長方形,上窄下寬,靠近鏟的上端中部有一穿孔,下面為雙面弧刃。玉鏟雕琢光滑平整,磨工細膩,充分顯示了新石器時代的琢玉技藝。無使用焊機,可能是作為禮器使用。

圖片

玉鉞 良渚文化

長12.5厘米、刃寬5.5厘米、孔徑1.8厘米

浙江省平湖市曹橋街道馬廄遺址

先藏于平湖博物館

軍綠色,有深色沉積紋及白色沁斑。形體扁平,略呈梯形,圓弧人,大穿孔,頂部有崩缺。

圖片

玉鉞 良渚文化

長13.58厘米、頂寬7厘米、刃寬10厘

浙江省嘉興市大墳遺址2號墓出土

現(xiàn)藏于嘉興市博物館

青玉,微沁出白色花斑,略呈梯形,直刃平頂,刃角殘缺,上部有兩個鉆孔。

圖片

玉鉞 良渚文化

長18.9厘米、刃寬13.7厘米、厚0.5厘米

江蘇省武進縣寺墩遺址5號墓出土

現(xiàn)藏于常州市博物館

青褐玉質,內隱綠色斑紋,器表有鐵沁現(xiàn)象。梯形狀,形體扁而薄,輪廓線條流暢,雙肩斜收,一角卻損。寬弧刃,不出鋒,無使用痕跡。頂端琢有一半圓孔,其下琢有一圓孔,對鉆而成,管鉆痕跡清晰可見。

圖片

玉鉞 良渚文化

長22.3厘米、刃寬13.8厘米、孔徑0.9厘米、厚0.9厘米

平湖市林埭鎮(zhèn)群豐村莊橋墳遺址160號墓出土

現(xiàn)藏于平湖博物館

玉色深綠,表面有白色沁斑,平面略呈“風”字形,上窄下寬,圓弧刃,對鉆小圓孔。

玉鉞發(fā)展到良渚文化時期,已完全喪失了作為生產工具或武器的功能,變成了一種高級的禮儀器,即權力的象征。其用途有了明顯變化,在制作上,質地更加精美,形式更趨復雜,工藝更為先進。不但鉞本身碾琢的十分華美奇妙,而且與鉞組合使用的各個部位也都要進行精心的修飾。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玉鉞及端飾 良渚文化

鉞冠飾(上):高3.6-4.7厘米、寬8.4厘米、厚1.35厘米;玉鉞(中):長17.9厘米、上端寬14.4厘米、人寬16.8厘米、最寬0.9厘米;玉鉞(中):長17.9厘米、上端寬14.4厘米、刃寬16.8厘米、最寬0.9厘米、孔徑約0.55厘米;玉鐓(下):高2.8厘米、厚2.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號墓出土

透閃石玉,淡綠色,沁為花白色,透光性好,有紫褐色瑕斑,鉞與端飾應取自同料。鉞呈“風”字形,弧刃鼓背,小穿孔,背部嵌入柄部部分粗糙,其余部分拋光精細。鉞兩面對應雕琢完整的神徽圖案和鳥紋。鉞冠飾下部有卯眼可以安柄。橢圓形的鉞鐓,有卯眼和橫孔可以和鉞把固定。從出土位置判斷,鉞杖總長約70厘米。

   商周時期的的玉鉞

殷商時期人們掌握了冶煉青銅器的技術后,那些碩大渾厚,器面飾有獸面紋的青銅鉞逐漸占據了主要地位,但玉鉞仍然時有發(fā)現(xiàn)。在商周人心目中仍然是神圣的權利象征物。西周宣王時虢季子白盤銘文載“賜有鉞,用征蠻方。”

圖片

玉鉞 商代

長12.5厘米、寬8.3厘米、厚0.8厘米

河南省新鄭市望京樓新村鄉(xiāng)出土

青黃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體為扁平長方形,三邊平直,平刃,由兩面磨成。上半部有三孔,其中兩孔完好,一孔殘缺,兩面光素無紋。

圖片

玉鉞 商代晚期

長13.82厘米、最厚1.09厘米、寬5.25-6.19厘米

河南省安陽市小屯出土

青色,勻凈,一面平整,一面微凸,柄中部對鉆孔,其下為兩組數(shù)道陰線紋夾斜“十”字交叉紋,單面刃圓鈍,通體拋光潤滑細膩。

圖片

玉鉞 商代

長12厘米、寬5.3厘米、厚0.3厘米

河南省羅山縣莽張鄉(xiāng)出土

玉質沁為白色。體扁平長方形,上窄,下寬,中間兩腰略收,月的上半部飾獸面紋,紋飾以三邊有刃,靠近月的上端居中有一兩面鉆穿孔。

圖片圖片圖片

玉鉞 商代

長12厘米、寬5.3厘米、厚0.3厘米

河南省羅山縣莽張鄉(xiāng)出土

玉質沁為白色。體扁平長方形,上窄,下寬,中間兩腰略收,月的上半部飾獸面紋,紋飾以三邊有刃,靠近月的上端居中有一兩面鉆穿孔。

盡管偶有漢代時期玉鉞出土的資料,但玉鉞形制與商周迥然有別,如河南永城僖山梁王漢墓出土的玉鉞。

圖片

玉鉞 西漢晚期

殘長9厘米、殘寬9.1厘米、銎長5厘米、銎寬2厘米

河南省永城縣芒山鎮(zhèn)僖山漢墓

圖片

作者:中國玉文化研究會 馬嬌 謝海濤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