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了錢穆對中國文化核心思想的看法,特別是他提出的“禮”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并且通過美國學者鄧爾麟的研究和解讀,揭示了“禮”實際上指的是孔子的“仁”。 主要觀點 錢穆認為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并指出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 “禮”的定義與范圍 “禮”涵蓋了中國的一切習俗行為準則,包括政治、教育、司法等各個方面,幾乎與“文化”概念重合。 “禮”與“仁”的關(guān)系 鄧爾麟教授認為錢穆所說的“禮”實際上是孔子的“仁”,即“仁禮合一”的禮。 錢穆的“希望之問” 錢穆詢問鄧爾麟是否對中國有希望,表達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擔憂。 鄧爾麟對“禮”的理解 鄧爾麟認為“禮”是從精神信仰層面講述的,代表了中國文化之精髓。 總結(jié) 文章的核心觀點在于錢穆認為“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而鄧爾麟則通過研究和對話理解到錢穆所指的“禮”實際上是孔子的“仁”,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和價值。這表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更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道德和精神追求。 正文:錢穆回答美國學者鄧爾麟世界之問——中國人靠什么得以維系數(shù)千年? 錢穆與鄧爾麟談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還是仁?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那么,中國人靠什么得以維系數(shù)千年?這不僅引起研究中國的人的興趣,也是一個普遍的疑問,稱為“世界之問”。 美國學者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通過對錢穆先生的兩次訪談,潛心十年研究,解開了這個世界之問。 鄧爾麟先生從錢穆先生的學生余英時先生處得到錢穆先生的回憶錄《八十憶雙親》,原本只想把它當作研究無錫地方史的參考資料,但是讀了之后突然領(lǐng)會到錢先生的回憶竟然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實地調(diào)查并兩次與錢穆先生長談之后,歷時十年,鄧爾麟寫成了《錢穆與七房橋世界》這本書,試圖解釋“中國人不信宗教,為什么錢穆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能篤信某些真理并且畢生致力于傳播這些真理”。 1983年7月,88歲高齡的錢穆先生跟到訪的美國學者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教授說:“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美)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著,藍樺譯:《錢穆與七房橋世界(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1998年3月第2版,第9頁。)。錢穆先生說:“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span>((美)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著,藍樺譯:《錢穆與七房橋世界(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1998年3月第2版,第8頁。) 我們知道,錢穆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國學大師之一,終生以維護及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作為如此重量級的大師說出如此重要的論斷,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禮”抬高到如此高的程度,其蘊意是什么呢? 錢穆先生關(guān)于“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的這句表述,彭林先生多次在他的文章和演講時引用。彭林先生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導,主講“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等課程,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shù)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如何理解錢穆先生說的“禮”,彭林先生認為:把“禮”翻譯成禮貌、禮節(jié)、禮制都不對,因為禮是中國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古代中國的政典、官制、民政、教育、司法、賦稅、兵役、營造,以及人際交往、個人修身養(yǎng)性,等等,都屬于禮的范疇,和“文化”的概念大體重合,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彭林著:《儒家禮樂文明講座》,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電子書(微信讀書App)第67-68頁。) 在這里,彭林先生認為錢穆先生所說的“禮”與“文化”或“傳統(tǒng)文化”概念重合,也就是說,“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也可以說成“中國的核心思想是'文化或傳統(tǒng)文化’”。在介紹了錢穆先生關(guān)于“禮”的概念后,彭林先生緊接著轉(zhuǎn)入下一節(jié)“禮是什么”。彭林教授說:“禮究竟是什么?儒家從不同的角度做了論述,內(nèi)容很豐富。我們這節(jié)課就選擇其中的幾條來作一些介紹。”隨后彭林教授講了七條來解釋什么是禮,即:第一,禮是人類自別于禽獸的標志;第二,禮是文明與野蠻的區(qū)別所在;第三,禮是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xiàn);第四,禮是社會倫理秩序;第五,禮是國家典制;第六,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第七,禮是人際交往的方式。通過以上介紹,彭林教授認為可以更好地理解錢穆先生關(guān)于“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的論述。(彭林著:《儒家禮樂文明講座》,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電子書(微信讀書App)第70-87頁。) 彭林教授雖然說錢穆先生論述的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是與“文化”重合的,但從彭林先生展開解釋什么是禮的論述來看,則是完全著重于禮的禮貌、禮節(jié)、禮制的面向的。對于孔子和儒家創(chuàng)立的核心思想“仁”,卻不在彭林教授論述范疇之內(nèi),至少沒有體現(xiàn)在他的主要論述視域之內(nèi)。 1986年4月,美國學者鄧爾麟教授到無錫錢穆老家七房橋考察訪問結(jié)束后再次到臺北重訪素書樓(錢穆臺北居所),這時,鄧爾麟先生已經(jīng)對他與錢穆先生第一次訪談時錢先生所說的“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這句重要的論斷性話語有了新的認識。概括地說,錢穆先生所說的“禮”就是孔子說的“仁”,或者說是以仁釋禮后的禮,仁禮合一的禮。錢穆先生雖然口里說的是“禮”,在重點不是在說“禮”,重點是在說“仁”。 鄧爾麟回答錢穆的“希望之問” 鄧爾麟先生與錢穆先生第二次見面交談了一個多小時后,91歲高齡的錢穆先生突然問道:“你認為大陸還有沒有希望?” 錢穆先生突然這一問,令鄧爾麟先生感到驚訝,他寫道:“他的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這樣問是什么意思呢?當然,他不是在希望昔日世界的重現(xiàn),也不是希望西方民主在中國開花……他的希望仍然是辛亥革命那一代人的希望……他們希望富強統(tǒng)一的中國能重新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觀念,因為這種道德觀念不斷地哺育出富有仁慈無私之心的政治家和學者們,而他們始終能為公眾利益和國家富強面奮斗”。((美)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著,藍樺譯:《錢穆與七房橋世界(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1998年3月第2版,第123頁。)鄧爾麟教授在這里講到錢穆先生希望傳統(tǒng)文化不要丟失時,沒有用“禮”這個字,而是用了“道德觀念”“仁慈無私”這樣的詞語。 鄧爾麟教授擯棄“西方中心主義觀”的偏見,對于錢穆先生“希望之問”給予客觀肯定的回答。鄧爾麟先生講了他這次七房橋之行看到兩位恪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孝道精神的實例,農(nóng)民工德英和殘疾姑娘的故事,來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不論在鄉(xiāng)村還是在都市都能保持活力,鄧爾麟似乎通過這兩個實例,看到了一種蘊藏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不可磨滅的精神。鄧爾麟教授寫道:“無論我們信奉儒家思想還是基督教義,現(xiàn)代的還是傳統(tǒng)的,重要的是我們從中多少都能看到一種'善’。產(chǎn)生這種'善’的過程是中國特有的,而且只有放在歷史的背景中才有意義 。”((美)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著,藍樺譯:《錢穆與七房橋世界(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1998年3月第2版,第135頁。)這里鄧爾麟教授在回答錢穆先生“希望之問”時,仍然沒有用“禮”這個字,而且是用了“善”。 美國學者鄧爾麟教授通過兩次與錢穆先生訪談,以及到中國實地考察調(diào)研,他對錢穆先生所說的“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這句話中的“禮”的真實意涵有了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鄧爾麟教授認為,錢穆先生所說的“禮”,不是禮貌、禮節(jié),也不是典章制度,更不是地域性的風俗、民情,而是從精神信仰的層面上來講述的,講的是“中國文化之精髓”。他寫道:“在錢穆看來,儒家倫理思想提倡入世和人道,它在中國的主導地位使得中國文化不同于歐洲文化和南亞文化。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宗教和世俗之間的爭斗和生命輪回的思想都不重要。中國文化把這些問題都拋棄了?!?/span> 錢穆所說的“中國的核心思想是禮”之“禮”,不是周公之“禮”,而是孔子之“仁” 為了進一步說明錢穆先生所說的“禮”即“仁”,即中國人的精神信仰,鄧爾麟教授引用了錢穆先生早年研究心得。他寫道:“1950年錢穆在《中國歷史上的道德精神》一文中下了定義:中國文化的精神——歷史的推動力——乃是儒家的倫理思想。其中心意義是一個人的精神能活在人們的心中,而且人的本性是善,而不是惡的。如圣人所說:通向永生的道路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如能做到這三點,那他的精神將永存。而要想做到這點則要有敬愛他人之心。錢穆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小圣人都力行了此信念并推動了中國歷史文明的前進?!保?/span>(美)鄧爾麟(Jerry Dennerline)著,藍樺譯:《錢穆與七房橋世界(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1998年3月第2版,第127頁。錢穆先生這段表述原文可參見錢穆:《中國歷史上的道德精神》,載錢穆著《錢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國歷史精神(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2月,電子書(微信讀書App)第255-256頁。) 綜上,鄧爾麟教授理解了錢穆先生所講的“禮”的真諦,他既回答了錢穆先生的“希望之問”實質(zhì)意涵,不是“禮”之問,而是“仁”之問,是“精神道德”之問,是“信仰”之問。另外,也間接在說,錢穆先生所說的“禮”,已經(jīng)不是西周的那個“禮樂”之禮了,而是被孔子改造、重塑過的禮了,是以仁釋禮的禮,是仁禮合一的禮。 關(guān)于仁—禮關(guān)系,可以從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里讀到他的完整詮釋。這本《論語新解》初稿于1952年,1963年修改出版,1987年93歲高齡再版。 錢穆在《論語新解》八佾篇寫道:孔子言禮,重在禮之本,禮之本即仁。孔子之學承自周公。周公制禮,孔子明仁。禮必隨時而變,仁則亙古今而一貫更無可變。(錢穆著:《錢穆作品系列:論語新解》,九州出版社,2005年1月,電子書(得到App)第43頁(話語新解·八佾)。)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不僅是外在的規(guī)范,更是內(nèi)在的品質(zhì),即仁。孔子通過“仁”的概念對“禮”進行了深刻的改造和重塑,使其更加注重內(nèi)在的精神和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