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人情社會,不可避免要參與到各種圈子、飯局當中。 跟同學往來,我們需要參與同學聚會;跟同事往來,我們需要參與職場飯局;跟親戚往來,我們需要參與家族聚餐。 這些所謂的聚會、聚餐、飯局,真的有人喜歡嗎?一部分人喜歡,而一部分人不喜歡。 對于“合群”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tài)度。年輕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合群。到了一定的年紀,也許就不太喜歡合群了。 你問一個中年人,喜歡聚會、聚餐、飯局嗎?我想,他會比較猶豫,不知道怎么回答。因為他的觀念,早就發(fā)生了改變。 到了中年,不參加同學聚會、職場飯局的,都是這些人 一、骨子里邊傾向于“獨來獨往”的人。 有一種人,在人情社會里邊,被視為“異類”——獨來獨往的人。 別人都偏向于合群,而他偏向于獨來獨往,別人就會認為他很奇怪,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典型的“白天不知夜的黑”。 如果你是獨來獨往的人,那你一開始會懷疑自己,難道自己真的有問題嗎? 為此,你嘗試融入到群體當中,發(fā)現還是“不自在”。慢慢地,回到了一個人的狀態(tài),還是獨來獨往的生活最適合自己。 隨著閱歷逐漸豐富,人也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別人有別人的選擇,自己有自己的選擇,大家的命運都不一樣,沒必要在乎別人的看法。 骨子里邊傾向于“獨來獨往”的人,沒必要懷疑自己。因為獨來獨往沒有錯。一個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也有滋有味嗎? 二、完全看透了“感情、關系”的人。 有一個說法,人越老,越薄情。 其實,這個說法有一個深層次的意思。人越老,經歷得越多,心理越成熟,越是看透了世道、人心的真相,自然越是薄情。 20歲的時候,對于同學聚會特別上心,因為那時候還秉持著“好兄弟一輩子”的觀念。多聚一聚,還能加深一下感情。 30歲的時候,對于同學聚會沒啥感覺,因為那時候已經秉持著“隨緣”的觀念。能聚一聚,那就聚一聚。要是不能,就算了吧。 40歲的時候,整個人的觀念就變了。對于任何的聚會,都沒有任何的感覺。因為那時候已經明白,所有的關系都是“逢場作戲”,沒有一個人是真實的。 既然不是真實的,那就互相放過,你跟我保持距離,我也跟你保持距離。與其逢場作戲,不如互祝安好,避免相互影響。 三、享受“簡單、清歡”,遠離復雜的人。 近些年,網絡上出現了一個說法——斷舍離。 所謂斷舍離,直白一點來說,就是摒棄毫無意義的事物,而還給自己一個干凈、整潔、簡單、無拘無束的空間。 身邊的豬朋狗友太多,那就跟他們保持距離,少點往來;不喜歡某個圈子,那就離開這個圈子,不要讓自己活得不自在。 人生有味是清歡。所有的“清歡”,都不是合群而來的,而是享受一個人的生活,才能夠獲得的。 特別是在物欲橫流、人心煩躁的今天,其實沒有幾個人喜歡復雜的生活。畢竟,職場的勾心斗角,就已經讓人“厭煩”了。 什么職場飯局,要是真的不想去,那就推掉吧。反正,哪怕參與其中,也沒有多少人脈,不過是“你戴著面具做人,我也戴著面具做人”罷了。假得很。 四、被人傷害過、對人性“沒有期待”的人。 我們常說“生活磨平了人之棱角”。 這里談到的磨平,有可能是生活的壓力,對于當事人的摧殘;有可能是他人的欺負,對于當事人的遍體鱗傷。 一個人,越是被別人欺負得遍體鱗傷,越會對人性絕望。比如說,被朋友傷害過,就會明白什么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再比如說,被同事傷害過,就會明白什么是“同行如敵國”。人與人之間,沒有多少純粹的感情,只有純粹的利益,以及互相傷害。 說得難聽一點,在今時今日,連男女之間的婚姻,都需要金錢、物質、房子來維系,那外邊的親戚、朋友,不就更物質了嗎? 所謂“人情如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就是這個道理。對于薄如紙的感情,少點期待,少點渴望,自然就會少點傷害。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