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題釋:本篇主要論述了三部九候的診斷方法,并通過診察三部九候脈象的變化,以判斷疾病的變化和預見死生,故篇名三部九候論。 要點: 一、 二、 三、 四、 五、 會意: 1、點題九針 原文: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shù)。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 2、天地至數(shù)與人體相應 原文: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shù),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diào)虛實,而除邪疾。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吳昆注:“一奇也,陽也,故應天;二者偶也,陰也,故應地;三,參也,和也,故應人。” 個人體會:此節(jié)講述天地至數(shù)與人體相合,故將人體以三部,三部各有三候。三部者:上中下;三候者,天地人。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以候頭角之氣;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以候口齒之氣;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以候耳目之氣。 中部天,手太陰也(即掌后寸口動脈,經(jīng)渠穴之分,為肺經(jīng)脈氣所過之處),以候肺; 中部地,手陽明也(即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動脈,合谷穴之分,為大腸經(jīng)脈氣所過之處),以候胸中之氣; 中部人,手少陰也(即掌后銳骨下動脈,神門穴之分,為心經(jīng)脈氣所過之處),以候心。 下部天,足厥陰也(即大腿內(nèi)側(cè)上端五里穴分,為肝經(jīng)脈氣所性之處。在女子也可取太沖穴分,足大趾本節(jié)后二寸陷中),以侯肝; 下部地,足少陰也(即內(nèi)踝后踝骨旁動脈,太溪穴分,為腎經(jīng)脈氣所過之處),以候腎; 下部人,足太陰也(即大腿內(nèi)側(cè)前上方箕門穴處,為脾經(jīng)脈氣所過之處),以候脾胃之氣。 3、三部九候之診察與預期死生 原文: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diào)其氣之虛實,實則寫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diào)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個人體會:此節(jié)以形、氣、脈、證之間的變化,及相得、相失等關系,判斷分析疾病的輕重與衰亡。這是古人長期于實踐中的經(jīng)驗,同時啟示我們診察、判斷疾病的轉(zhuǎn)歸與預后必須整體合參,對機體的行氣、脈證全面、詳盡的觀察,才能達到一個比較精準的信息。 4、三部九候查病所 原文: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中手徐徐然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shù)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則病,二候后則病甚,三候后則病危。所謂后者,應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jīng)脈,然后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義解:從診察九侯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病變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現(xiàn)象。 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guī)律,為氣脈敗亂之兆,亦為死征。如脈代而鉤,為病在絡脈。九侯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如一,不應該有參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則病必危險。所謂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間,脈動的不相適應。診察病邪所在之臟腑,以知死生的時間。臨癥診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脈,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脈;若見到真脈脈象,勝己的時間,便要死亡。足太陽經(jīng)脈氣絕,則兩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時,必目睛上視。(摘錄——可參) 原文: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shù)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shù)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diào),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jīng)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fā)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jīng)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義解:九侯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于陰氣極盛之夜半;如脈盛大躁動喘而疾數(shù)的,為陽,主夏令,所以死于陽氣旺盛之日中;寒熱交作的病,死于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熱中及熱病,死于日中陽極之時;病風死于傍晚陽衰之時;病水死于夜半陰極之時。其脈象忽疏忽數(shù),忽遲忽急,乃脾氣內(nèi)絕,死于辰戌丑未之時,,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若形壞肉脫,雖九侯協(xié)調(diào),猶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診之脈雖然出現(xiàn),而九侯都順于四時的,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說不死的病,指心感風病,或月經(jīng)之病,雖見類似七診之病脈,而實不相同,所以說不是死侯。若七診出現(xiàn)、其脈侯有敗壞現(xiàn)象的,這是死征,死的時候,必發(fā)呃逆等證侯。所以治病之時,必須詳細詢問他的起病情形和現(xiàn)在癥狀,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脈搏,以觀察其經(jīng)絡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順。如其脈來流利的,不??;脈來遲緩的,是??;脈不往來的,是死侯;久病肉脫,皮膚干枯著于筋骨的,亦是死侯。(摘錄——臨證可參) 個人體會:本節(jié)陰病主冬,死于夜半;陽病主夏,死于日中;寒熱交替陰陽交搏者,死于陰陽交會之平旦;病水者,死于夜半,此皆死于相應之時。獨病風者,死于金氣所主之日夕,疑為風性善行數(shù)變,風木應肝,金克木,故邪氣流轉(zhuǎn),當死于金氣所主。 6、三部九候所診得可治之證的治法 原文: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jīng)病者治其經(jīng),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jīng)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jié)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jié)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個人體會:此節(jié)講到用針法治療經(jīng)脈的病變。 病在經(jīng)的,刺其經(jīng); 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它出血; 血病而有身痛癥狀的,則治其經(jīng)與絡。 若病邪留在大絡,則用繆刺法治之。 若邪氣久留不移,當于四肢八溪之間、骨節(jié)交會之處刺之。上實下虛,當切按氣脈,而探索氣脈絡郁結(jié)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氣。 |
|
來自: wdABC > 《中醫(yī)、經(jīng)絡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