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十講,概括地說明了道教養(yǎng)生學的基本情況,以便大家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下面則按照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道教養(yǎng)生學。 巫教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因以巫師為核心展開宗教活動而得名。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和對近存原始社會的考察都說明,巫教起源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此時歐洲尼安得特人已經(jīng)安葬死者,出現(xiàn)了靈魂信仰的萌芽。在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的莫斯特文化的葬地附近還埋有洞熊的遺骨,這當是狩獵巫術(shù)或圖騰崇拜的反映。當?shù)嘏f石器晚期又出現(xiàn)了顱骨葬,在尸體上撒赭石粉。在奧端納文化時期出土的不少石雕女神像和巖畫中,有一幅巖畫上,描繪一個男子頭戴鹿角,飾以長須和馬尾,披著獸皮,正在跳舞,這就是一個巫師的形象,所以巫的出現(xiàn)不會遲于舊石器時代晚期。(《世界各民族歷史上的宗教》第27至39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中國的巫教也有同樣悠久的歷史。在北京山頂洞舊石器晚期的墓地內(nèi),已有死者的埋葬,并有隨葬的裝飾品,在尸骨上撒有赤鐵石粉末,說明靈魂信仰和祖先崇拜業(yè)已出現(xiàn)。到了新石器時代,有關(guān)巫教的資料更為豐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出土了一批巫師的形象和巫師的用具。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件彩陶盆,內(nèi)壁上繪有人面魚紋,這當為中國最早的巫師形象?!渡胶=?jīng)》中講巫師常“珥兩青蛇”。郭璞注:“以蛇貫耳”。在半山文化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內(nèi)畫有一人,也是巫師形象(見右圖)。在山東和蘇北地區(qū)的大汶口文化出土了一種獐牙鉤形器,下為柄,柄上有拴套的孔,柄上對稱地安了四枚獐牙,制作精美但非實用工具,當為巫師的一種法器。此外還出土了一種大口陶尊,該器體大敞口,多發(fā)現(xiàn)于大墓中。某些陶尊上還有朱繪,內(nèi)置豬頭;或刻有象形文字,如日、月、山等。據(jù)專家們研究,這種陶尊是巫師特有的隨葬品,生前又是巫師的祭器。 二、靈魂和偶像崇拜的遺跡也有發(fā)現(xiàn)。在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的墓葬中,依然有為死者撒赤鐵礦石粉末的習俗。仰韶文化還流行甕棺葬,在甕具上必鑿一孔。據(jù)對永寧納西族的葬俗調(diào)查,該族在盛骨灰的器具上也要穿一孔,以便靈魂出入。故而可知仰韶文化已經(jīng)有靈魂崇拜的信仰。新石器時代的偶像亦時有發(fā)現(xiàn)。如甘肅永昌鴛鴦池笫51號墓出土的一件石人面,五官端正清晰,上端有一孔。在四川大溪文化第64號墓出土的一件雙面石雕人面像,頂端有兩個孔,正反兩面皆為人面。山東藤縣崗上村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一件玉雕人面,背面有突脊,脊上有孔。陜西神木石茆龍山文化遺址也出土了一件雙面玉雕人面,上端亦有一孔。這些精致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隨身攜帶的保護神。 三、發(fā)現(xiàn)了一些神殿祭祀遺址。在遼寧阜新胡雜溝、凌源三官甸子、喀左東山咀、繪源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遺址均發(fā)現(xiàn)了不少巫教古跡。其中牛問粱的女神廟遺址最為壯觀,其上有一個平臺,平臺南側(cè)為女神神殿,并分主體建筑、附屬建筑,形成一個有中心、多單元的神殿。同時還出土了五六個神像,皆為女性。這些精致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隨身攜帶的保護神。這種神像在喀左東山咀也有出土。據(jù)考古學家研究,上述這類女神像,與祖先崇拜有關(guān),其中還有孕婦偶像,說明她們可能是生育女神,主宰人間的繁衍。而出土的動物塑像及祭器,則是為祭祀服務(wù)的。(孫守道等《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頭像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文物》1986年8期) 此外,新石器時代已出現(xiàn)用神秘圖像辟除邪祟的巫術(shù)。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fā)現(xiàn)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圖。(《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fā)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3期)被龍、虎拱衛(wèi)的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位巫師或氏族首領(lǐng)。而最初的巫師往往是氏族長兼任的,主持祭祀、巫醫(yī)、巫術(shù)和其它宗教活動,后來隨著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宗教活動的繁忙,才出現(xiàn)了以宗教活動為職業(yè)的巫師。 上述考古資料說明,早在史前時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巫師和他們所信仰的巫教。史前時代的巫教,籠統(tǒng)地說就是原始宗教。但巫師的出現(xiàn)較宗教的產(chǎn)生為晚,是在原始宗教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當專業(yè)的巫師產(chǎn)生之后,真正的巫教才開始形成。史前時代的巫師,即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又是氏族人員的代言者。他們不僅是鬼神在人間的代表,還是當時科學文化知識的保存、傳播和整理者。中國從夏代起,經(jīng)殷商、西周到春秋時期,為奴隸社會。此時巫教的發(fā)展已達極盛,崇拜的對象已經(jīng)趨向社會化,出現(xiàn)了不平等的鬼神觀念,有了天或上帝為至高無上的神靈信仰。 從史籍與古代傳說中可知,夏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大禹本人就是精通巫咒之術(shù)的大巫師?!逗?nèi)十洲記》說大禹“祠上帝于北河,歸大功于九天”?!妒斑z記》卷二謂禹鑄九鼎,“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休否。”由此看來,禹本身就是一個祭司。 在商代甲骨文中,更是記載了殷人大興巫風的事例。一是釋兆和占卜,時商王在出征、生產(chǎn)、生育等社會活動中,必須進行占卜與釋兆,以便了解鬼神的態(tài)度。二是祭祀活動,商代最大的祭祀活動是祭上帝和祖先,其次是祭自然神,如祭河神“沉十牛”,祭山神“埋三宰”。祭品有牛、羊、豬、狗,甚至殺奴隸祭祀。三是巫術(shù),如巫咸用驅(qū)趕巫術(shù)除掉了“祥桑”樹作祟,殷道又得復(fù)興。當時也盛行把女巫置于烈日之下爆曬或火中焚燒,以求雨降。避邪也是一種重要巫術(shù),如商代青銅器上的人面、龍、虎、饕餮等形象,其主要社會功能就是為通神避邪。 周代沿襲商制,雖然崇尚禮制,但鬼神觀念還是很濃厚的,即巫教還占有重要地位。周代也信仰以天或帝為主的多神?!秶Z·楚語》曰:“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祖。”除祭祀外,釋兆、占卜、巫術(shù)仍是巫師的重要活動。驅(qū)鬼巫術(shù)中用桃枝風俗,也起源于此時。 從史前時期至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原始巫教形成并興盛之際。作為原始巫教的核心人物——巫師,他們在這一歷史階段對科學文化有著重要貢獻。他們發(fā)明和傳播了文字、天文學、醫(yī)學、養(yǎng)生學,在文學、藝術(shù)、歷史、音樂、舞蹈、數(shù)學等方面也建立過不少功績。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說:“巫不僅婆娑降神,而且天文、歷法、醫(yī)藥、卜筮等皆出于巫。”(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笫9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在當時的人們眼中,巫師具有非凡的神力,他們可以上下天庭,交通鬼神;可以祛疾治病,起死回生;可以通過一種超常的精神狀態(tài),進行一種恍惚迷離的境界,到達另一個鬼神世界之中。 就養(yǎng)生方面而言,道教龐雜多端的養(yǎng)生術(shù)即淵源于三代的原始巫教、戰(zhàn)國秦漢的方仙道。故對原始巫教的養(yǎng)生觀的探究,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原始巫教的了解,亦可尋覓到道教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蘊。以下通過對一些考古資料的分析,探討原始巫教的各種養(yǎng)生方法及其養(yǎng)生思想。 舞蹈是原始宗教中巫師用以娛神的重要方法?!墩f文解字》曰:“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尚書·伊訓(xùn)》亦說:“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為巫覡之風俗也。”遠古的人大多能歌善舞,久而久之,人們發(fā)現(xiàn)歌舞有舒壯筋骨、強身健體的作用?!秴问洗呵?#183;古樂》曰:“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dǎo)之。”羅泌《路史·前紀》卷九亦說:“人既郁于內(nèi),腠理滯著而多重,得所以利其關(guān)節(jié)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導(dǎo)之,是謂大舞。”可見,在遠古人類的生活中,舞蹈不僅是巫師用于取娛鬼神的手段,亦是人們強身健體的重要方法。 在中國各地發(fā)現(xiàn)的許多原始時代的巖畫中,已有相當數(shù)量的歌舞圖。如甘肅黑山巖畫中兩組舞蹈圖,一組中繪制了三十余人的集體歌舞,場面頗大;另一組為十四人,形態(tài)各異,與其說是在跳舞,不如說是在煉功,這當是我們至今見到的最早煉功圖。在內(nèi)蒙古狼山巖畫中,既有一些單人舞蹈的形象,又有幾組眾人手牽手舞蹈的場面,其中有一幅一人雙手合十,高舉頭上,朝拜太陽,亦可謂一幅形象逼真的煉功圖。在內(nèi)蒙古烏蘭察布巖畫中,繪制有二十余種舞蹈人形象,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人的動作,與后來道教的導(dǎo)引術(shù)動作相同,由此可見道教的強身動功,淵源甚古。此外,在內(nèi)蒙古白岔河巖畫、西藏日土巖畫、新疆康老二溝巖畫(見左圖)、貴州平寨巖畫、貴州關(guān)嶺巖畫、廣西左江巖畫、云南滄源巖畫、云南元江巖畫之中,都發(fā)現(xiàn)了各種形態(tài)的舞蹈與煉功圖。這些出自中華先民之手的藝術(shù)品,充分說明了我們的祖先早在人類文明的初始,就知道利用舞蹈與各種形體動作,來增強自己的體魄。 1975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上,繪制了三組舞蹈,每組均為五人,他們手牽著手,正在歡快地歌舞。應(yīng)該看到,原始人類的舞蹈許多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產(chǎn)生的,如龜、蛇、青蛙、老虎、熊、猴、鳥等的屈伸、跳躍、攀援、顧盼、展翅、飛翔、奔走等。據(jù)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原始宗教的考察,亦可證明此點。如云南納西族的原始巫舞中,有幾十種動物舞。據(jù)《蹉姆》記載,東巴教古典樂舞的起源,最初是見到“金色巨蛙”的跳躍而受到啟示,才形成東巴舞蹈的,所以舞蹈教程的笫一個舞蹈就是“金色巨蛙舞”。此外還有孔雀舞、鵬鳥舞、大雕舞、白鶴舞、黃鷹舞、雄獅舞、赤虎舞、大象舞、白鹿舞、豪豬舞、駿馬舞、牦牛舞、白羊舞、青龍舞、飛蛇舞等,極富于幻想色彩和浪漫主義。在甘肅武山出土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上,繪有一個變體人形圖案,正是一幅標準的蛙舞圖。 古文獻中的記載亦可說明這類舞蹈并不是憑空無端發(fā)明,而是對飛禽走獸的模仿,即《莊子·刻意篇》所謂“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伸”?!秴问洗呵?#183;古樂篇》亦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水草,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神,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就說明了原始的舞蹈乃是對各種禽獸動作的模仿,即“總禽獸之極”。而這類舞蹈正是道教氣功的一種源頭。后來,舞蹈中的這類動作逐漸脫離取悅鬼神的旨意,發(fā)展成為一種原始的導(dǎo)引術(shù),演變?yōu)槿藗儚妷洋w魄的養(yǎng)生功夫。正如東漢傅毅《舞賦》解釋其功能所說:“娛神遣老,永年之術(shù)。”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學者亦注意到了舞蹈的健身功能。如柯文斯在《原始文化史綱》中指出:“早自舊石器時代后期,人已開始跳舞了。”“可以斷言,原始跳舞具有純粹鍛煉的性質(zhì)。”(三聯(lián)書店1955年中文版,笫192頁)這雖然是柯文斯研究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原始文化現(xiàn)象之后得出的結(jié)論,但亦可印證中國史前文化中的一些情況。 從殷商、西周時期的出土文物及甲骨文、金文中,可以找到更多的煉功攝養(yǎng)資料。如1980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一件商代晚期石邊璋上,分別刻劃有人物、大山、云氣紋、太陽紋、勾連云雷紋。其中的五人或站立或并跪,但皆雙掌平疊,右掌在左掌之上,大指姆相互對接,安放臍部,這恰似后來道教煉功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三昧印”(局部見右圖)?!稄埲S全集·準提心經(jīng)》曰:“手結(jié)三昧印,二手仰掌展舒,以右手在左手上,二大拇指相著,安臍輪下。此印能滅一切狂亂、妄念、雜染,思維澄定,身心方入凈法界。”這五位煉功者皆足踏大山,背擁太陽云氣,這意味著他們已達天人合一的最高煉功境界,成為脫離塵土的仙人。 蒙文通先生認為:神仙之事,已見于晚周?!肚f子·天地篇》謂:“夫圣人鳥行而無彰,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則于古有神仙道也。”《在宥篇》稱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nèi),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逐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卑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是于古有神仙之人也。《楚辭·天問》亦言:“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壽何所止?”此亦神仙之說,屈原疑而問之?!妒酚?#183;封禪書》言:“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子高,最后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晚周為其道者蓋多。”(《晚周仙道分三派考》,《蒙文通文集》笫一卷第335頁,巴蜀書社1987年版)此論甚確,三星堆遺址的這件石器即是一條證據(jù)。 這種求仙長生的思想,淵源于原始巫教。在上古巫師文化典籍《山海經(jīng)》中,記載了許多巫師超人的事跡和食氣長生的種族。其中有不死民,“其為人黑色,壽,不死”。有軒轅國,“不壽者乃八百歲”,壽者數(shù)千歲。在“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不死之山”,山上有不死樹,食之長壽。至于居住在靈山的十巫……巫咸、巫彭、巫姑、巫真、巫禮等,“皆操不死之藥,”上下于天地之間。(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楚辭·離騷》王逸注:“巫咸,古神巫也。當殷中宗之世。”殷中宗即殷帝大戊,《太平御覽》卷790引《外國圖》曰:“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禱于山河,巫咸居于此,是為巫咸民。”巫咸國當為一群巫師主管的國家,他們主筮卜,跳巫舞,走禹步。 今《殷墟文字甲編》中收有兩圖,就是現(xiàn)存在世最早的“禹步行跡圖”。楊雄《法言·重黎》曰:“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軌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禹自圣人,是以鬼神猛獸、蜂虺莫之螯耳,而俗巫效禹步。”后道教一成立,即把這種古老的巫術(shù)納入其法術(shù)之中,作為招神攝邪的重要手段,而被廣泛使用。 《洞神八帝元變經(jīng)》曰:“禹步者,蓋是夏禹所為術(shù),召役神靈之行步。此為萬術(shù)之根源,玄機之要旨。”“禹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末遂摸寫其行,令之入術(shù),自茲以還,術(shù)無不驗。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未世以來,好道者眾,求者蜂起,推演百端。漢淮南王劉安已降,乃有王子年撰集之文,沙門惠宗修纂之句,觸類長之,便成九十余條種,舉足不同,咒頌亦異。” 《金鎖流珠引》卷一曰:“夫步綱者,是強身健神壯魄之法也。先從地紀堅勞其身,壯健其神,神氣自然鎮(zhèn)臟,然后通天地,感使神靈也。”并謂此法乃老君、張陵所傳,修之一年辟非,二年辟兵,三年辟鬼,四年成仙,千害萬邪莫敢干犯。昔年大禹得之,“驅(qū)使神鬼蛟龍虎豹,開決山川,引理江河,分別九州,后登帝位,方取道解易形變而升太極”。這種禹步,實為巫舞,因為請神必須跳舞,以舞悅神,即“召役神靈之行步”。 《山海經(jīng)》中還記有“任姓無骨子,食氣、魚。”所謂“無骨”,是指他們因“食氣”煉功而使身體柔和如無骨之軀?!痘茨献?#183;地形訓(xùn)》曰:“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即是說由于世人吃五谷雜糧,穢濁充塞體內(nèi),故智慧但命夭;相反食氣者卻能夠做到神明而長壽,所以欲得長生不老,就必須“卻谷食氣”,修煉辟谷之術(shù),這樣有朝一日才能達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界。 《呂氏春秋·求人》亦說大禹巡游天下,至“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可見殷商之際已有精通氣法的種族。《海內(nèi)經(jīng)》曰:“流沙之東、黑水之間,有山名不死之山。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肇山,有人柏子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郭璞注:“言翱翔云天,來此山。”這位能夠自由翱翔、往來天地的柏高,正是上古時已達不死而神的仙人。 除動功、導(dǎo)引、氣法外,內(nèi)煉神氣一類的功法亦為原始巫師所掌握。因為巫師的主要職能在于交通鬼神,其作法降神的時候,必須進入一種特定的精神狀態(tài)?!秶Z·楚語》曰:“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所謂“精爽”,即專注內(nèi)守,精誠純一?!豆茏?#183;心術(shù)下》曰:“形不正者德不來,中不精者心不治。”注:“精,誠至之謂也。”其次,“智”、“圣”、“明”、“聰”這些巫師必具的條件,后來都被道教所吸收,成為內(nèi)煉三寶的基本要求。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日本氣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李遠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