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黎晴 青鸞白鶴傳奇遇,旨酒瓊醪寄盛情。桃花源既有武陵問津的窮林橋,漁郎出源的向路橋,秦人望月的自樂橋,還有瞿童得道的遇仙橋……“都道心誠可會仙,殷殷有望逝年年。問聲橋下潺潺水,不等瞿黃去哪邊?”遇仙橋得名已久,但真正在橋上遇仙的人只有瞿柏庭、黃道真和桃花姑娘而已,他們一經(jīng)仙人指點,或騎鶴飄飄霞舉,或入洞悠悠避亂,或拂塵渺渺藏蹤,給后人留下一縷淡泊的憧憬。不過,遇仙橋上除了撒滿像桃花一樣優(yōu)美、絢麗的軼事趣聞以外,還在橋頭《漁郎七夕》詩碑上鐫刻著一首妙趣橫生、引人思索的奇詩,讓游客青眼有加,游興陡增。 遇仙橋原系橫臥武陵溪臨仙澗上的三塊巨巖構(gòu)成的天生橋,“危石傾仄,岌岌欲動,古色天然,非人結(jié)構(gòu)”。相傳,古橋始建于晉代,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桃源主薄孫廷蕙在此以石為拱以木為屋建單孔石卷橋,頂闊四點八米,高六米,長一十三點六米;清初湖廣提督俞益謨復(fù)于橋上建遇仙亭,筑成游廊式風(fēng)雨橋。紅柱青瓦,金雕花欄,其四方卷棚之下,懸掛以神話為主題的紅底彩繪圖案,窮工絕藝,精美非凡。屋頂魚龍吻脊,飾以仙人、群獸。整座建筑給人古樸典雅、莊重大氣的印象。此刻,綠蔭拂動橋屋,碧波映照長虹,流泉彈奏古典的音韻。我置身橋上,一會兒憑欄觀賞,一會兒倚凳憩息,“群仙從此去,雙錫幾時歸?萬壑迎秋爽,千林駐落暉。洞高欹客枕,山翠點僧衣。坐看孤云起,天青一鶴飛?!?nbsp;明代詩人樊良樞描寫遇仙橋的詩句不覺漫上心頭。詩一開頭他詢問的心情多么急切,渴盼仙人早早回歸的愿望又是多么深長!不覺微微一笑,起身踱到橋東獨向繽紛彩霞無聲吟哦的方形詩碑前。 碑文是—— 機時重訪桃源洞 忘鐘鼓響停始彼 盡聞會佳期覺仙 作惟女牛下斗人 而靜織郎彈星下 善詩賦又琴移象 觀道歸冠黃少棋 我似乎看見詩作者隱在碑后的竹叢暗笑一臉茫然的游客。這是一首半疊字藏頭螺旋詩。按順時針方向從內(nèi)圈中心的“?!弊窒蛲忭斸樞D(zhuǎn)而讀,即上句末一字的右半邊疊下句頭一字,如“響”字的繁寫其下半“音”字為下句首字。押“旗”字韻。按照提示,可讀成一首七言八句的詩—— 牛郎織女會佳期, 月下彈琴又賦詩。 寺靜惟聞鐘鼓響, 音停始覺斗星移。 多少黃冠歸道觀, 見善而作盡忘機。 幾時重訪桃源洞, 同彼仙人下象棋。 據(jù)說此詩出自清代嘉慶年間桃花源才女許芙蓉之手。芙蓉長得風(fēng)姿秀雅,文才絕妙,獨守香閨時巧設(shè)試才計,繡出這篇四十九字無標(biāo)點的奇詩,懸掛在遇仙橋的楹柱上。并袒露心跡——哪位青年能斷句成詩便許身為妻。不久,四方才子紛紛應(yīng)試,卻一一敗下陣來。有天,一位風(fēng)神俊逸的年輕人在遇仙橋筆走龍蛇一揮而就。書僮呈上手稿,許芙蓉了卻心愿應(yīng)諾出嫁——新郎即婚后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鏡花緣》的作者李汝珍。 這首詩和因詩而派生的一段風(fēng)流佳話給遇仙橋增添的色彩多么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