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發(fā)膚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猶如木有本、水有源,與生俱來。宗祠、祖墓、族譜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特有的尋根溯源、尊宗敬祖思想的特殊載體,是中國人特有的追思先賢、感念祖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祠堂,不只是供奉祖宗牌位的殿堂,更是孝子賢孫魂?duì)繅衾@的精神家園。 1、漢代至宋代的祠堂變遷 宋司馬光在《文潞公家廟碑》(文潞公即文彥博,封潞國公,謚忠烈,《宋史》有傳)中曾有言:“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就是說漢人是在祖先墳?zāi)古赃吔?/span>“祠堂”進(jìn)行祭祀,這種漢代墓祠是從周代王室宗廟發(fā)展演化而來的祭祀建筑。 唐代發(fā)展成為家廟,唐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其卷三記載:“凡文武官二品已(以)上祠四廟,五品已(以)上祠三廟”。當(dāng)時(shí)的廟祠大多集中于長安、洛陽兩地。 至宋代,祭祀形式、禮制又有發(fā)展、革新。民間開始有祭祀五世祖甚至始祖的風(fēng)尚,且祭祖場所一般建置在居室之內(nèi),有別于漢代墓祠、唐代家廟,與明清時(shí)代建于居室以外的宗族祠堂也不同。 2、第一間三槐堂的興廢 在北宋朝,蘇軾(字子瞻,號東坡)與王家是世交。在王旦子王素任成都知府之時(shí),蘇軾曾作《上知府王龍圖書》贊王素:“執(zhí)事自軒車之來,曾未期月,蜀之士大夫,舉欣欣然相慶,以為近之所無有。”后,蘇軾又與王素子王鞏(字定國,號清虛先生)有深交。蘇軾遭難“烏臺詩案”,王鞏被累及,貶至賓州(今廣西賓陽),在二十多位“案犯”中,王鞏是被貶得最遠(yuǎn)的。王鞏于元豐六年(1083年)還京,蘇軾來訪,并為王鞏做《定風(fēng)波·南海歸贈(zèng)王定國侍人寓娘》。 王鞏系王祜曾孫,他在翻修故居時(shí),置家廟“三槐堂”以祭祀先祖。他特意請蘇軾作三槐堂銘,歌頌先祖賢能功德。蘇軾在《三槐堂銘》中寫道:“王城之東,晉公所廬(廬,居室。王祜因子王旦貴,封晉國公)”,這就是三槐王氏第一間祠堂之所在。自此,三槐王氏后人依托先人功德及蘇軾銘文加持,名滿天天。三槐王族為望族,三槐祠堂成名堂。 第一間三槐堂的位置及設(shè)立時(shí)間。宋代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蘇東坡)元豐二年己未……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為)王定國作《三槐堂》”。可見《三槐堂銘》是作于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或是五月間。三槐堂也應(yīng)當(dāng)是建置于此時(shí),位置在宋開封城的仁和門(即曹門)外。 三槐堂名稱的由來。上海圖書館黨委書記兼歷史文獻(xiàn)研究所所長王鶴鳴著有《中國祠堂通論》一書,對中國古今祠堂考論甚是詳盡,對王氏兩個(gè)著名堂號“太原堂”、“三槐堂”也有論及。關(guān)于為何以“三槐”為祠堂堂號,《中國祠堂通論》說: 宋兵部侍郎王祜,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嘗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后次子王旦位居宰相。天下謂之三槐王氏。王氏后人遂以“三槐”為堂號。 第一間三槐堂的毀廢時(shí)間。明代李濂《汴京遺跡志·堂》卷八:“三槐堂在仁和門外。宋兵部侍郎王祜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后世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祜子旦相真宗,遂號三槐王氏,因扁(匾)其堂,曰三槐堂,蘇軾為銘,金季兵毀。” 金國亡于南宋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金季”就是金代末期,當(dāng)在1234年之前。河南《大河報(bào)》2011年11月1日第28版刊載了記者于茂世的《尋覓三槐堂》一文:“相傳,到了清初,三槐堂舊址上的三棵古槐,已然成為參天大樹。” 今日開封市的三教路上的三教堂即為三槐王氏第一間三槐堂舊址。三教堂建于清朝(據(jù)綏耀考證,可能是在清同治五年即1866年),奉祀:佛教釋迦牟尼、道教老子、儒教孔子。醞釀多年的三槐堂復(fù)建工作已啟動(dòng)……(據(jù)劉洋《三教堂:三槐堂王氏發(fā)源地》,刊《開封日報(bào)》2014年7月10日第3版) 3、開枝散葉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自北宋至今,全國各地建立的三槐堂不下五百座。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的有(僅限綏耀所知): (1)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zhèn)溪頭村三槐堂,建于明朝萬歷三十年(1602年),2006年第六批入選為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據(jù)安徽省文物局文件及金志誠文章《大山深處有座民間“金鑾殿”》,刊《合肥晚報(bào)》2013年12月28日第12版)。 (2)浙江衢州市龍游縣橫山鎮(zhèn)儒大門村三槐堂,建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2013年第七批入選為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據(jù)浙江省文物局文件及徐敏《儒大門村三槐堂》,刊《衢州晚報(bào)》2014年11月18日第1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