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十二 經行乳房脹痛 每于行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xiàn)乳房作脹,或乳頭脹癢疼痛,甚至不能觸衣者,稱“經行乳房脹痛”。 經行乳房脹痛的發(fā)生,根據(jù)其發(fā)病部位、發(fā)病時間等應與肝、胃、腎密切關系。因肝經循脅肋,過乳頭,乳頭乃足厥陰肝經支絡所屬,乳房為足陽明胃經經絡循行之所,足少陰腎經入乳內。故有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亦屬腎所主之說。肝藏血,主疏泄,本病發(fā)生多在經前或經期,此時氣血下注沖任血海,易使肝血不足,氣偏有余,肝失條達或肝腎失養(yǎng)所致。七情內傷,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脈絡欠通,不通則痛,或肝腎虧虛,乳絡失于濡養(yǎng)而痛;或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濕聚而成痰,沖氣夾痰濕阻絡,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1.肝氣郁結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行乳房脹滿疼痛,或乳頭癢痛,甚則痛不可觸衣。經行不暢,血色暗紅,小腹脹痛;胸悶脅脹,精神抑郁,時嘆息;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通絡。 方藥:柴胡舒肝散。 2.肝腎虧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后兩乳作脹作痛,乳房按之柔軟無塊,月經量少,色淡;兩目干澀,咽干口燥,五心煩熱;舌淡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腎養(yǎng)肝,和胃通絡。 方藥:一貫煎。 3.胃虛痰滯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胸悶痰多,食少納呆,平素帶下量多,色白稠黏,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 治法: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藥:四物湯合二陳湯去甘草。 細目十三 經行頭痛 每遇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xiàn)以頭痛為主要癥狀,經后輒止者,稱為“經行頭痛”。 本病屬于內傷性頭痛范疇,其發(fā)作與月經密切相關。因頭為諸陽之會,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榮于頭,足厥陰肝經會于巔,肝為藏血之臟,經行時氣血下注沖任而為月經,陰血相對不足,故凡外感、內傷均可在此時引起臟腑氣血失調而為患。常見的病因有情志內傷,肝郁化火,上擾清竅;或瘀血內阻,絡脈不通;或痰濕上擾,阻滯腦絡;或素體血虛,經行時陰血益感不足,腦失所養(yǎng)。 1.肝火證 主要證候:經行頭痛,甚或巔頂掣痛,頭暈目眩,月經量稍出,色鮮紅;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 治法:清熱平肝息風。 方藥:羚角鉤藤湯。 2.血瘀證 主要證候:每逢經前、經期頭痛劇烈,痛如錐刺,經色紫暗有塊;伴小腹疼痛拒按,胸悶不舒;舌暗或尖邊有瘀點,脈細澀或弦澀。 治法:化瘀通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 3.痰濕中阻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頭痛,頭暈目眩,形體肥胖,胸悶泛惡,平日帶多稠黏,月經量少,色淡,面色不華;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治法:燥濕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葛根、丹參。 4.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頭暈,頭部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恍募律倜?,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虛細。 治法:養(yǎng)血益氣。 方藥:八珍湯加首烏、蔓荊子。 細目十四 經行感冒 每值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xiàn)感冒癥狀,經后逐漸緩解者,稱“經行感冒”。 本病以感受風邪為主,夾寒則為風寒,夾熱則為風熱。多由素體氣虛,衛(wèi)陽不密,經行陰血下注于胞宮,體虛益甚,此時血室正開,腠理疏松,衛(wèi)氣不固,風邪乘虛侵襲;或素有伏邪,隨月經周期反復乘虛而發(fā)。經后因氣血漸復,則邪去表解而緩解。常見病因有風寒、風熱、邪入少陽。 1.風寒證 主要證候:每至經行期間,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痰稀,頭痛身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經血凈后,諸證漸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調經。 方藥:荊穗四物湯。 2.風熱證 主要證候:每于經行期間,發(fā)熱身痛,微惡風,頭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飲;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和血調經。 方藥:桑菊飲加當歸、川芎。 3.邪入少陽證 主要證候:每于經期即出現(xiàn)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煩欲嘔,頭暈目眩,默默不欲飲食;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 治法:和解表里。 方藥:小柴胡湯。 細目十五 經行身痛 每遇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xiàn)以身體疼痛為主癥者,稱“經行身痛”。 本病病機是素體正氣不足,營衛(wèi)失調,筋脈失養(yǎng),不榮而痛;或因宿有寒濕留滯,經行時氣血下注沖任,因寒凝血瘀,經脈阻滯,以致氣血不通而身痛。 1.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時肢體疼痛麻木,肢軟乏力,月經量少,色淡,質??;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苔白,脈細弱。 治法:養(yǎng)血益氣,柔筋止痛。 方藥:當歸補血湯加白芍、雞血藤、丹參、玉竹。 2.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時腰膝、肢體、關節(jié)疼痛,得熱痛減,遇寒疼甚,月經推遲,經量少,色暗,或有血塊;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緊。 治法:活血通絡,益氣散寒止痛。 方藥:趁痛散。 細目十五 經行泄瀉 每值行經前后或經期,大便溏薄,甚或水瀉,日解數(shù)次,經凈自止者,稱為“經行泄瀉”。本病以泄瀉伴隨月經周期而出現(xiàn)為主要特點,臨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瀉,遇經行而發(fā)作尤甚者,亦屬本病范疇。若經期偶因飲食不節(jié),或傷于風寒而致泄瀉者,則不屬本病范圍。 本病的發(fā)生主要責之于脾腎虛弱。脾主運化,腎主溫煦,為胃之關,主司二便。若二臟功能失于協(xié)調,脾氣虛弱或腎陽不足,則運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化,水濕內停。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脾腎益虛而致經行泄瀉。 1.脾虛證 主要證候:月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大便溏泄,經行量多,色淡質?。浑涓姑洕M,神疲肢軟,或面浮肢腫;舌淡紅,苔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滲濕,理氣調經。 方藥:參苓白術散。 2.腎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后,大便泄瀉,或五更泄瀉,經色淡,質清??;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陽補腎,健脾止瀉。 方藥:健固湯合四神丸。 細目十七 經行浮腫 每逢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頭面四肢浮腫者,稱為經行浮腫。 脾為水之制,腎為水之本,一主運化,一司開闔。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功能失職,水濕為患,泛溢肌膚則為腫。而腎主水,為水臟,體內水液有賴腎陽的蒸騰氣化,才能正常運行敷布排泄。腎虛則氣化失職,不能化氣行水,水液溢于肌膚而為腫。經前、經行時氣血下注于胞宮,若素體脾腎虛損,值經行則脾腎更虛,氣化運行失司,水濕生焉,因而出現(xiàn)經行浮腫。也有因肝郁氣滯,血行不暢,滯而作脹者。 1.脾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面浮肢腫,按之沒指,晨起頭面腫甚,月經推遲,經行量多,色淡,質??;腹脹納減,腰膝酸軟,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沉緩,或濡細。 治法:溫腎化氣,健脾利水。 方藥: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 2.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肢體腫脹,按之隨手而起,經血色暗有塊,脘悶脅脹,善嘆息;舌紫暗,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理氣行滯,養(yǎng)血調經。 方藥:八物湯加澤瀉、益母草。 細目十八 經行吐衄 每逢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xiàn)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稱“經行吐衄”。常伴經量減少,好像是月經倒行逆上,亦有“倒經”“逆經”之稱。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代償性月經”。 本病之因,由血熱而沖氣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出于口者為吐,出于鼻者為衄。臨床以鼻衄為多。常見肝經郁火、肺腎陰虛。 1.肝經郁火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較多,色鮮紅,月經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煩易怒,或兩脅脹痛,口苦咽干,頭暈耳鳴,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調經。 方藥:清肝引經湯。 2.肺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少,色暗紅,月經每先期、量少;平素可有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兩顴潮紅,潮熱咳嗽,咽干口渴;舌紅或絳,苔花剝或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養(yǎng)肺。 方藥:順經湯。 細目十九 經行口糜 每值經前或經行時,口舌糜爛,如期反復發(fā)作,經后漸愈者,稱“經行口糜”。本病以口舌、牙齦等處的糜爛和瘡瘍周期性發(fā)生于經前或經期為特點。病灶隨經凈而能自愈或基本自愈。 本病歷代醫(yī)家雖無論述,但根據(jù)其病變部位,主要表現(xiàn)在口、舌,而舌為心之苗,口為胃之門戶,故其病機多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其熱有陰虛火旺,熱乘于心者;有胃熱熾盛而致者,每遇經行陰血下注,其熱益盛,隨沖氣上逆而發(fā)。 1.陰虛火旺證 主要證候:經期口舌糜爛,口燥咽干,月經量少,色紅;五心煩熱,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 2.胃熱熏蒸證 主要證候:經行口舌生瘡,口臭,月經量多,色深紅;口干喜飲,尿黃便結;舌苔黃厚,脈滑數(shù)。 治法:清胃泄熱。 方藥:涼膈散。 細目二十 經行風疹塊 每值臨經時或行經期問,周身皮膚突起紅疹,或起風團,瘙癢異常,經凈漸退者,稱“經行風疹塊”?;蚍Q“經行癮疹”。 本病多因風邪為患,緣于素體本虛,適值經行,氣血益虛,風邪乘虛而入,郁于皮膚肌腠之間而誘發(fā)本病。本病有內風、外風之別,內風者,由血虛生風所致,外風者由風邪乘經期、產后、體虛之時,襲于肌腠所致。常見病因有血虛、風熱。 1.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風疹頻發(fā),瘙癢難忍,入夜尤甚,月經多推遲、量少色淡;面色不華,肌膚枯燥;舌淡紅,苔薄,脈虛數(shù)。 治法:養(yǎng)血祛風。 方藥:當歸飲子。 2.風熱證 主要證候:經行身發(fā)紅色風團、疹塊,瘙癢不堪,感風遇熱,其癢尤甚,月經多提前、量多色紅;口干喜飲,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消風散。 細目二十一 經行發(fā)熱 每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xiàn)以發(fā)熱為主癥者,稱“經行發(fā)熱”。若經行偶有一次發(fā)熱者,不屬此病。 本病屬內傷發(fā)熱范疇,主要責之于氣血營衛(wèi)失調。婦人以血為本,月經乃血所化,值經行或行經前后,陰血下注于沖任,易使機體陰陽失衡,若素體氣血陰陽不足,或經期稍有感觸,即誘發(fā)本病。臨床常見有肝腎陰虛、血氣虛弱、瘀熱壅阻發(fā)熱。 1.肝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午后潮熱,月經量少,色紅;兩顴紅赤,五心煩熱,煩躁少寐;舌紅而干,脈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育陰清熱。 方藥:蒿芩地丹四物湯。 2.血氣虛弱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后發(fā)熱,熱勢不揚,動則自汗出,經量多,色淡質??;神疲肢軟,少氣懶言;舌淡,苔白潤,脈虛緩。 治法:補益血氣,甘溫除熱。 方藥:補中益氣湯。 3.瘀熱壅阻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發(fā)熱,腹痛,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暗或尖邊有瘀點,脈沉弦數(shù)。 治法:化瘀清熱。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丹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