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视频在线网站,日韩视频精品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在线播放精品,1024你懂我懂的旧版人,欧美日韩一级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分享

中國音韻學入門——讀劉曉南《漢語音韻研究教程》筆記

 zhouqijin 2021-05-18

2018-05-24

圖片

吳老師案:

本文主要節(jié)錄自劉曉南老師《漢語音韻研究教程》,并加以組織。中國音韻學歷來難懂,號為絕學,乃古漢語中最有難度的學科。我曾遍讀諸家音韻學教程,如王力《漢語音韻學》、唐作藩《音韻學教程》、董同龢《漢語音韻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胡安順《音韻學通論》、曾運乾《音韻學講義》、章太炎《國故論衡》音韻部分、黃侃《國學講義錄》、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等,但結果都是一頭霧水,困惑無比,唯獨讀了劉曉南老師的《漢語音韻研究教程》,才覺豁然開朗。后來在南京大學偷聽劉老師的課一學期,得益更多。劉曉南老師是當今中國音韻學研究領軍人物,但給文學院研究生上課仍然認真無比,從頭至尾,板書滿墻。又旁征博引,詼諧風趣。實在令人佩服。

【何謂音韻學】

要想學習國學,就必須先懂語言文字之學。語言文字之學,包括形、音、義三部。事實上應當首先從音韻學入手。

音韻學研究漢語的歷代語音,以及語音古今南北變遷的規(guī)律。從三國魏李登的《聲類》起,音韻學成立。

漢語音節(jié)可以簡單分析為聲、韻、調三部分。每個字的音,可以分為發(fā)聲、收聲兩個部分,發(fā)聲起始部分就是聲,收聲部分就是韻。聲的概念與聲母概念相同。韻與韻母的概念不同。

另外還有調。四聲指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聲沒有升降,上聲由低升高,去聲由高降低,入聲短促,上、去、入三者統(tǒng)稱為仄聲,平、上、去、入四字本身就分別是平、上、去、入四聲。因此又稱平仄。中古音向近代音過渡中,入聲消失,分入平上去三聲中,稱為入派三聲。但今天許多方言仍保留入聲,特別是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幾大系統(tǒng)都保留了完整的入聲字。今日普通話中的日、吃、立、著、黑、白等字本都是入聲。讀古書懂四聲就可以了,但古人實際發(fā)音并不限于四聲,以今日方言就能看出,粵語有六聲、九聲。

聲母分清、濁,以發(fā)音是否帶動聲帶為區(qū)別。韻母有單韻母、復合韻母。

民國時期語言學家劉復提出進一步分為五要素,即頭頸腹尾神。又稱聲介腹尾調。即漢語語音可以分為,聲母、介音、韻腹、韻尾、調五個部分,舉例:廣讀guang上聲。則它的五要素分別為:g、u、a、ng、上聲。

押韻就是在詩文中,上下兩句相對位置,用收聲尾音相同的字,造成語音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美感。而押韻的罪基本要求就是韻腹與韻尾相同,現(xiàn)代學者稱之為韻基。韻部則是指韻基相同的一組可以押韻的字。但是在韻書中所謂韻,一般都要考慮聲調,因此是韻基加聲調。

【漢語的注音方法】

一是直音法,以讀音相同的字注音。如:樂音洛。大音太。忉音刀。直音法比較簡單,但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是冷僻字,就無法用直音法了。直音外,還有讀如,讀為,讀曰,用音近字來標注讀音,事實上這是注釋的一種方法,而不僅是注音。比如信如若伸,就是指出通假。

二是反切。反切是用兩個漢字給一個漢字注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合為新的讀音。如苦瓜切,苦取聲母k,瓜取韻母ua與聲調平聲,切出夸的讀音kua平聲。

反切方法漢代以前就有不自覺的應用,如不可讀為叵,之乎為諸,不聿為筆,都是古代常用的。但其原理則到東漢末年鄭玄的弟子孫炎才明了。南北朝以前稱某某反,唐末諱言反字,改稱某某翻,或某某切。如冬,都宗切。都,當孤切。讀古書用反切法應當注意的是,反切上字與下字都會存在讀音變遷的情況,因此用今天的讀音不一定能切出所標注的音。

要注意的是,反切有一個特點,就是反切上字的聲母與被切字的聲母一定是相同的,我們稱為雙聲。反切下字的韻母與被切字的韻母完全相同,我們稱為疊韻。而且上文我們提到押韻的概念,要知道,反切的押韻要比詩文的押韻細致嚴格,因為詩文押韻不用考慮介音的問題。音韻學家根據音節(jié)的押韻關系,把所有有押韻關系的字聚為韻部,然后再韻部中根據雙聲疊韻的關系,將同韻部的字聚為同音詞組。這就成了記錄語音系統(tǒng)的韻書了。

【韻書】

古代語音自從有韻書以來就有了系統(tǒng)的記錄,韻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按韻編排的字書,字下還加了反切和字義,如《廣韻》。這類書以調統(tǒng)韻,先將所有字按聲調分卷,平聲太多,因此分為兩卷,上、去、入聲各一卷,共五卷。卷下再分韻,全書共193韻,韻下再聚合同音字為小韻,每個小韻都有注音?!稄V韻》是宋代陳彭年等根據隋陸法言《切韻》、唐孫愐《唐韻》修訂的。《切韻》所代表的是隋唐語音,因此稱為《切韻》音系。

另一種是韻圖。只列漢語音節(jié)為音節(jié)表,這樣的韻書旨在以圖表的形式表現(xiàn)漢語的聲韻調分類,并不在于多收字,也沒有字義的注釋,因此稱為韻圖。具有代表性的韻圖是南宋張麟之重刊的《韻鏡》,其底本是北宋前期的底本。《韻鏡》表現(xiàn)的音韻體系是《廣韻》音系,與《切韻》音系關系密切。

【音韻學的分類】

音韻學研究以時代分可以分為中古音、上古音、近代音。其中中古音研究是以《切韻》為代表的中古漢語語言系統(tǒng)的學問,中古音指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語音,公元3世紀到6世紀,六百余年。晚唐五代時中古向近代過渡時期。上古音研究是指研究《詩經》用韻、《說文》諧聲為代表的上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學問,主要是先秦兩漢時期。近代音指研究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的近代漢語語音系統(tǒng)的學問。

音韻學中還有一門重要的學科,稱為等韻學。等的最初意義就是表格上的格子。唐宋稱為“切韻學”,明代以后稱為等韻學。等韻學就是采用表格的形式來表現(xiàn)語音系統(tǒng),其圖表稱為等韻圖或韻圖。韻圖的排列,基本上是頂端排聲母,左邊排韻,聲韻相交的地方就是音節(jié),填上對應的字,形成記錄音節(jié)的圖表。其中聲母分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舌齒音,每種下又細分,如唇音下分清、次清、濁、清濁四種,這樣聲母一欄共有23列。韻共四大行,以平上去入四聲分居各行,如第一張圖就分為東、董、送、屋四聲四大行。每大行又分四小行,即將同一聲母聲調的字按韻的區(qū)別分為四等,每等再填上字,沒有這個讀音的字就空著,畫一圓圈。韻圖的代表是《韻鏡》,共四十三張韻圖,漢語的所有音節(jié)都可以再這圖上找到。

【音韻學的基礎理論與術語】

一、韻目?!稄V韻》分五卷206韻,每韻都有一個名稱,稱為韻目,韻目就是韻部代表字。習慣上取本韻部排第一的字充當,如“東韻”,東字排第一,因此稱東韻。韻目在語音上可以代表本韻部的韻基加聲調。韻部下又分小韻,每個小韻是一個同音字組。小韻第一字稱為首字,是這個小韻的代表字。小韻首字下會會標注反切,也就是本小韻所有字的讀音,注釋字義,并注上本小韻收字的數目。如果是多音字,則標“又……切”注出不同讀音,稱為異讀。

二、攝。韻圖將音近的韻系歸為一組,稱為攝。《廣韻》206韻將四聲相配,結果為61個韻系,《韻鏡》十六攝是對《廣韻》61音系的歸納,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

三、韻尾。分為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以元音為韻尾或者無韻尾,如ai、au中的i。或a、ua、ia則是零韻尾。陽聲韻以鼻輔音收尾,如-n、-ng,閩粵的-m。入聲韻以塞音收尾,如閩粵的-t、-p、-k。

四、等呼,開合,洪細。韻圖中等的概念用來描述介音或主元音。呼也是如此。呼是分析主元音與介音發(fā)音時唇形的術語。唇形圓,稱合口;唇形開展,稱開口。簡單來說,合口韻有u,開口韻沒有u,或主元音不是u。等是分析主元音與介音的舌位高低前后、開口大小的術語。韻圖上一、二等字無i介音,舌位低,開口大,稱洪音;三、四等有i介音,舌位高、開口小,稱細音。大致上,一等到四等,舌位逐漸抬高。

五、五音,七音。漢語不是拼音文字,因而沒有字母、音標。表示聲母、韻母都用漢字。

六、聲母。聲母又稱聲,聲母相同的字,取一字作為這個聲母的標目,叫做字母,又叫紐。五音就是“唇、牙、舌、齒、喉”五類聲母。唐代和尚守溫根據印度梵文音韻,訂立漢語的三十字母,見唐《守溫和尚韻學殘卷》,如下: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舌頭)

          知、徹、澄、日(舌上)

    牙音:見、溪、群、來、疑

    齒音:精、清、從(齒頭)

          審、穿、禪、照(正齒)

    喉音:心、邪、曉(喉中,清)

          匣、喻、影(喉中,濁)

七音見于宋代韻圖,在五音基礎上增加半舌、半齒。如下圖:

七    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唇音

重唇

輕唇

舌音

舌頭

舌上

牙音

齒音

齒頭



正齒

穿


喉音

半舌




半齒




七、清濁。等韻學中描寫聲母發(fā)聲方法的術語,主要指氣流性質。凡發(fā)音振動聲帶的為濁,反之為清。其中又可細分全清、次清等。

清代陳澧考察《廣韻》,得出四十聲類的結論。黃侃得出四十一聲類。這是中古音的體系。即在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喉音加于,齒音加莊、初、山。

八、韻。韻目相同的字取一字作為標目,即韻,或者稱韻目。

韻母的研究,最重要的依據是《廣韻》。分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其中平聲字多,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兩卷,共二百零六韻。南宋平水韻,合并為一百零七韻。明朝《洪武正韻》并為七十六。等韻學將這些韻歸于十五韻攝,每一韻攝分開口呼、齊口呼、合口呼、嘬口呼四種。

上古韻部的研究,從宋代開端,清代顧炎武分為十部,江永分十三部,段玉裁分十七部,江有誥分為二十一部,章太炎分二十三部,黃侃分二十八部。其重要著作有顧炎武《音學五書》、江慎修《古韻標準》、段玉裁《六書音均表》、章太炎《成均圖》等。

上古聲母的研究主要有清代錢大昕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章太炎的娘日歸泥,曾運乾的喻三歸匣、喻四歸定,黃侃則最后集大成,考定上古聲母為十九紐。

九、葉音說。語音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詩經》的韻腳,到了后代,念起來就不和諧了。這個問題遠在六朝的時候就產生了。當時的人,為了說明《詩經》押韻和諧,于是認為某字該改讀某音,這就是所謂“葉韻”,或稱“葉句”(葉xié,同“協(xié)”,就是和諧的意思。)到了宋代,有的人更全面采用“葉音”的辦法來說明《詩經》的用韻。如《詩經燕燕》:“燕燕于飛,上下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詩經》用韻與唐宋近體詩不同,音、南二字本不押韻,但朱熹誤以為兩字押韻諧音,因此將南字改讀為“尼心反”,音nin。這是大錯。

學習音韻學當從《廣韻》入手。并輔以《韻鏡》。現(xiàn)代學者劉曉南有《漢語音韻研究教程》,最為清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