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區(qū)劃與江河命名① 《尚書·夏書》稱禹治水:“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這是先秦時對夏朝疆域的大致劃定。夏還以“四瀆”為其疆域東南西北的四至,“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②。濟水發(fā)源河南濟源市,其水道后為黃河所奪,流經(jīng)今河南鄭州、封丘,山東定陶、東平、濟南,至博興入海。其時黃河在河北滄州以北入海。這個范圍正是分布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和山東西南即二里頭夏文化遺址范圍。這一切與治水密切相關(guān)。 先秦時期諸子闡釋疆域往往以禹治水而后水落州分為起源,遂引申到最早的行政區(qū)劃──州。以禹為首的華夏部落與不同區(qū)域不同氏族治水的行動,加速了各氏族間的融合,各部落認識了部落領(lǐng)地以外更大范圍的山川江河,使江河成為政區(qū)最早劃分的依據(jù),并在后世多有沿襲?!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队碡暋返木胖轂椋杭健?、青、徐、揚、荊、豫、梁、雍。③同時期成書的《周禮·職方氏》則為冀、兗、青、揚、荊、豫、雍、幽、并九州。不同文獻表述的九州略有不同。兩者的出入是《禹貢》徐梁二州,而《周禮》為幽并二州,這一差異是因為《禹貢》與《周禮》成書時間不同,周天子封地有所不同,或反映了不同區(qū)域的開發(fā)程度和人口密度?!痘茨献印ば迍?wù)訓》:“(禹)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span>這是漢代人對治水與政區(qū)因果關(guān)系的闡釋。 ▲南宋《九州山川實證總圖》中九州與九藪的分布 與九州同時被記載的湖泊和江河,是中國疆域最早獲得命名的水體。到戰(zhàn)國時人們將諸侯國領(lǐng)地與九州所在一一對應:“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④ 九州與春秋戰(zhàn)國諸侯國的疆界劃分成為中國政區(qū)劃分的基礎(chǔ)(表 1-1) 何謂“九河”?自戰(zhàn)國時期至西漢著作《尚書》《山海經(jīng)》《呂氏春秋》《周禮》《淮南子》大同小異,反映了相應時期江河流域的開發(fā)程度。西漢《淮南子·地形訓》對江河水系的闡釋最有代表性:“何謂九藪?曰越之具區(qū),楚之云夢,秦之陽紆,晉之大陸,鄭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巨鹿,燕之昭余。……何謂六水?曰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span>⑤六水中不含先秦四瀆中的濟水,西漢末年黃河屢屢決溢奪濟水水道,時濟水已經(jīng)為鴻溝水系所取代。此外西漢對江河地理的認知從中原擴展至東北地區(qū)。12 世紀時,南宋人將先秦記載的九州、九藪落實到當時的地圖上,一千多年的行政區(qū)沿革,河流湖泊演變,南宋人已經(jīng)把握得非常清晰。 ▲本文引自譚徐明著《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史》 注釋 ①本文為譚徐明著《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史·水利》節(jié)選內(nèi)容。 ②《史記·殷本紀》卷 3,中華書局 1962 年版,第 97 頁。 ③《九州山川實證總圖》,成圖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 年),作者依據(jù)《禹貢》山、河、湖、海及九州疆域的記載繪制而成。圖中的文字標注古今(夏與南宋)的沿革,凡宋代建置用陽文,地名套以黑圈,山河名加方框,河道變遷輔以說明。 ④《呂氏春秋·有始覽》,《諸子集成》六,中華書局 1957 年版,第 125 頁。 ⑤《淮南子·地形訓》,《諸子集成》七,中華書局 1957 年版,第 56 頁。 注:本文刊載于《紹興禹跡標識導讀》“副編·近現(xiàn)代硏究” ▲《紹興禹跡標識導讀》 轉(zhuǎn)載來源:紹興市鑒湖研究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