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桂荏、白蘇、赤蘇、紅蘇、黑蘇、白紫蘇、青蘇等。
【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肺、脾經(jīng)。
【功能與主治】 解表散寒,行氣和胃,安胎,解魚蟹毒。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用法與用量】 5?10g。
【性狀鑒別】 葉片多皺縮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形,長4?11cm,寬2.5?9cm。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危吘壘邎A鋸齒。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數(shù)凹點狀的腺鱗。葉柄長2?7cm,紫色或紫綠色。質(zhì)脆。帶嫩枝者,枝的直徑2?5mm,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以葉片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古籍記載】
《名醫(yī)別錄》:“主下氣,除寒中?!?/p>
《藥性本草》:“以生食作羹,殺一切魚肉毒?!?/p>
《本草蒙筌》:“發(fā)表解肌,療傷風寒甚捷;開胃下食,治脹滿易差。”
《本草綱目》:“解肌發(fā)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治蛇犬傷。
《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通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脾胃,宣化痰飲,解郁結(jié)而利氣滯?!?/p>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肺、脾二經(jīng)。葉能發(fā)汗散表,溫胃和中,除頭痛、肢節(jié)痛,雙面紫者佳。不敢用麻黃者,以此代之。辛走肺,甘走脾。
《本草經(jīng)解》葉天士:氣溫,味辛,無毒。主下氣,除寒中。紫蘇氣溫,稟天春和之木氣,入足厥陰肝經(jīng);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jīng)。氣味俱升,陽也。肺主氣而屬金,金寒則不能行下降之令;紫蘇辛溫溫肺,肺溫則下降,所以下氣。脾為中州太陰經(jīng)也,肺亦太陰,肺溫則脾寒亦除,故除寒中也。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辛、入手太陰肺經(jīng)。降沖逆而驅(qū)濁,消凝滯而散結(jié)。
《玉楸藥解》黃元御:味辛,微溫,入手太陰肺經(jīng)。溫肺降逆,止喘定嗽。紫蘇辛溫下氣,治咳逆痰喘、嘔吐飲食,利膈通腸,破結(jié)消癥。兼驅(qū)腰膝濕氣。解蟹毒。
【配伍應用】
1.配砂仁:蘇葉、砂仁皆味辛,性溫。辛散溫通,芳香理氣,善理脾胃氣滯。凡妊娠中虛氣滯者用之最宜。
2.配人參:蘇葉辛溫解表,人參甘溫補脾肺之氣,二藥配伍,可以治療氣虛外感。
3.配藿香:二藥均具有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溫化濕而不燥熱的特點,散邪辟惡,理氣化濕,常相須為用,治暑月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脘腹痞滿,嘔惡泄瀉等。
4.配黃連:治濕熱嘔吐不止。黃連大苦大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為治濕火郁結(jié)之主藥。蘇葉芳香化濕,行氣寬中。對胃家濕熱,胃氣上逆者,可二藥合用,清胃熱,化濕濁,使熱清濕化,胃中安和。
5.配葛根:二藥均輕揚升散,為解表之藥。蘇葉兼以芳香化濕,葛根兼以生津止渴。兩者常配伍治濕熱病。
【藥膳】
紫蘇生姜紅棗湯
功效:暖胃散寒,助消化。
鮮紫蘇葉10克,生姜3塊,紅棗15克。將紅棗在清水里洗凈,然后去掉棗核,姜切片,鮮紫蘇葉切成絲,與姜片、紅棗一起放入盛有溫水的沙鍋里用大火煮,鍋開以后改用小火燉30分鐘。然后將紫蘇葉、姜片撈出來,繼續(xù)用小火煮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