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流動沙漠,位于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央,東面有祁連山,西面是阿賴山與塔吉克斯坦共和國接壤,南面是昆侖山,北面是天山。 分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楞蒙古自治洲、喀什市、和田市和阿克蘇地區(qū)。其地理坐標約為36°26′~42°10′N, 74°88′~ 90°00′E,沙漠整體東西長約1000余千米,南北寬約400多千米。 “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也被稱為“死亡之海”。這個名字生動地反映了沙漠的廣袤無垠、環(huán)境惡劣以及穿越其中的巨大危險性。沙漠中流沙廣布、氣候干旱、水源稀缺,在缺乏現(xiàn)代導航和補給手段的情況下,進入這片沙漠的人很容易迷失方向,難以走出,所以被賦予了這樣一個富有警示意味的名稱。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地質(zhì)歷史時期,塔里木盆地所在區(qū)域的地殼運動導致其逐漸凹陷,周圍山脈隆起,形成了盆地地形。這一地形格局限制了水汽的進入,為沙漠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礎。 早第三紀時期,塔里木盆地接受了大量的陸相沉積。當時氣候相對溫暖濕潤,沉積了厚層的泥沙等物質(zhì)。這些沉積物成為后來沙漠沙源的一部分。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尤其是新第三紀以來,塔里木地區(qū)的氣候開始向干旱化轉變。印度板塊持續(xù)向北擠壓,青藏高原不斷隆升,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同時,歐亞大陸內(nèi)部的干旱化加劇,塔里木盆地降水逐漸減少。 到了更新世,干旱氣候進一步加強,塔里木盆地的植被逐漸退化,風力作用增強。風開始吹蝕地表的松散沉積物,將大量沙粒搬運堆積,初步形成了沙漠的雛形。 隨后數(shù)千年來,人類在塔里木盆地周邊發(fā)展綠洲農(nóng)業(yè)。大規(guī)模的灌溉導致地下水位變化,部分地區(qū)土地鹽漬化加重,植被減少。隨著人口增加,過度放牧使得地表植被遭到破壞,土壤失去植被保護后更易被風蝕。在某些時期的過度開墾,也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促使沙漠不斷向外擴張。 沙漠植被極端稀少,幾乎大部分地區(qū)缺乏植物覆蓋,但在沙漠四周,沿河流兩岸,生長發(fā)育著密集的胡楊林和檉柳灌木,形成“沙海綠島”。特別是縱貫沙漠的和闐河兩岸,有蘆葦、胡楊等多種沙生野草,構成沙漠中的“綠色走廊”。 如果將全國各地的胡楊作比較,無論胡楊之美還是胡楊之剛毅都由新疆獲冠。新疆胡楊號稱“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在輪臺的塔里木河附近沙漠地區(qū),胡楊林的氣勢、規(guī)模均在全國之首,輪臺的胡楊林公園也是國內(nèi)的沙生植物胡楊樹林的觀賞公園。當秋色降臨,步入胡楊林,四周為燦爛金黃所包圍。 沙漠的西部和南部海拔高達1200~1500米,東部和北部則為800~1000米。沙丘最高達200米左右,沙丘類型復雜多樣,有復合型沙山和沙壟,宛若巨龍;還有塔型沙丘群,呈各種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變幻莫測。沙漠中有兩座紅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為“圣墓山”,由紅沙巖和白石膏組成,風蝕蘑菇奇特壯觀,高約5米,巨大的蓋下可容納10余人。 沙漠中礦物資源豐富,礦物成分約30余種。截至2010年,在包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塔里木盆地,探明有八十億噸石油、十萬億立方米天然氣。中國建設了塔里木沙漠公路、和若鐵路等,方便了沙漠地區(qū)的資源開發(fā)與運輸,也為旅游提供了便利。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有大片古老王國的遺址樓蘭是沙漠文明中最著名的一個,這個西域的傳奇國家原本地處絲綢之路要沖,往來的貨物云集,富庶而安逸。但是,在沙漠里,太多文明曇花一現(xiàn),轉瞬即逝。樓蘭古城在15個世紀后,重見天日,使人們得以窺見古城當時盛況之一斑。 在新疆,沙漠旅游已經(jīng)成為不少縣市重點打造的旅游產(chǎn)品,包括越野、徒步、康養(yǎng)、拓展、觀測氣象(海市蜃樓)、觀星、研學等特色產(chǎn)品。 |
|
來自: 春天來了hovy5i > 《祖國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