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春來草自青。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化入露如電??谀钚男校瑒t心口相應(yīng)。本性是禪,離性無別禪。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返璞歸真。 外面的塵垢臟時,要用掃把去掃,內(nèi)心污穢時要怎樣清掃呢——學會自覺去悟的道理。佛說一切皆空。禪可以說是“心”的別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如實性。 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只有一種方法,就是在上面種莊稼;要想讓自己的心靈不荒蕪,唯一的方法就是修養(yǎng)自己的美德。 “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是說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橫鼻一樣,都是事物的本來面貌,沒什么特別的地方。只要領(lǐng)會事物的本質(zhì)、悟見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說,瓶中之水,猶如人的心一樣,只要保持清凈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么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yīng)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樣,自由自在。 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廟,不需要用各種精巧的裝飾來美化,需要的只是把心靈擦拭干凈,讓內(nèi)在原有的美無瑕地顯現(xiàn)出來。 禪追求的是“天然無飾,便是本性”,是把生活看成了一種天然的運動狀態(tài)。用一顆本真的心,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給予的一切。 一切為空,只有在這個徹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絕對的肯定。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zhì),并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糧食。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人,執(zhí)迷不悟,實為自性所不悟,便難以遇佛,難以得度,可嘆可憐。所謂回頭是岸,定要自醒自悟,解惑便是在此。 即心即佛,心性如一,佛性平等,自信自立,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礎(chǔ)。 自傘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諸己。 如果說肉眼是用來觀察世界的,那么心眼則是用來思考人生的。借人一雙慧眼不如安己一顆慧心。 “心”者,離一切相,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一切動作(揚眉瞬目)相,更要離一切虛妄心緣相,此離一切相之心體,說有即不對,說無也是過。 禪說,感知到另一個境界的美好,教會你去感悟這個世界,感悟你自己的內(nèi)心,而這一切其實就在我們的心里。 禪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所謂“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其隨心凈,即佛土凈”。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
心若改變,態(tài)度跟著變;態(tài)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 心態(tài)和生活方式,決定了人生的命運。同樣的環(huán)境和遭遇,如果想法和做法不同就會出現(xiàn)大相徑庭的結(jié)果。 半路子的人只能做半路子的事。不定的心態(tài)難以成事,既然難以撫定如此之心,那只可為不定之事。 修禪其實就是學做人,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 有了膽識,一個人就有了主心骨,不會手足無措,而是敢于挑戰(zhàn)自己,敢于向自己開刀,敢于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這正是逢佛殺佛,逢祖殺祖的真諦。 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這種有疑處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學會不在意,就可以放曠而行,少憂絕惱,心理自然清閑,神情自然自在,福分無比。 矛盾是萬物不可去除的,但如何調(diào)節(jié)它是關(guān)鍵。心可以平和的面對事物的種種反差,那自然也就不受矛盾的影響了。 凡事皆在心態(tài),積極的心態(tài)激勵正面的行為,通常獲得理想的結(jié)果。危機在人的生命道路中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把握好時機,逆向而行,往往會是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被字面上的意思所束縛,永遠不可能真正地智慧起來。 “布施有度,細水長流”,人生如果能夠把握“度”的關(guān)節(jié),自然萬事順暢,心態(tài)祥和。 堅定的意志最重要,有了它,外在的束縛就不會放在心上,掛念和憂慮就不會占據(jù)內(nèi)心,自然會在宇宙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所在。 定力是一個人意志的忍耐程度,它是和勇氣恰為互補的意志元素。一個人的定力越高,就越能從容面對種種誘惑。 所謂“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佛境界。到無礙的境界,命運、風水也就都沒有了。心造法界,念變法界。 禪者總是放曠達觀,隨遇而安。而能否曠達,完全要看是否能夠承擔生活上的種種;接納它,包容它,歡喜它。禪經(jīng)上說“悟無生忍”,無非就是一種承擔的能力。 不開心不曠達的人,最主要的關(guān)鍵在于不能承擔。不能承擔就表示沒有能力。能夠承擔的人,不管他遭遇到什么變局,是好是壞,是順是逆,他都能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铣袚娜?,沒有埋怨,沒有嫉妒。心中常保悠游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較活波不拘泥。放下心來,走出郊外,豁達一二些,高歌一曲,也許便可從中生慧。 人生要堅守住自己的內(nèi)心。
平常心就是沒有分別矯飾,超越染凈對待的自然生活,是本來清凈自性心的全然顯現(xiàn)。平和的心態(tài)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舍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腳踏實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親自體驗過,也未必觸及到它們的本質(zhì)。往往有些事情,一時會被繁華的假象給迷惑了,“大悟”就是這個道理。拋卻那些虛榮和繁華,擁有一顆平常心。 僧人有心,即是佛前游客。游客無心,即是佛前僧人。心不定,浮萍一生;心堅定,神佛可成。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在現(xiàn)實的泥濘中偶然昂起頭來喘幾口氣的超脫,是在對世界包括自我的本質(zhì)有了充分把握之后做出的一種抉擇。只有“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我們才能夠擁有一顆平常心,遇事想得開、想得透、提得起、放得下,處世清楚、為人豁達、雖寵辱而不驚,雖毀譽而不計。 生活之道不是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誠流露與實踐的問題。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如果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能,那就是操縱作為。 一切的心理現(xiàn)象都是主觀的意識所造成的。不過禪者所重視的是覺醒與自在。待人處事,總是在失去主動,不能自拔,或無能為力時,才感到自己發(fā)生了困擾。那時自己是無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執(zhí)著的、不能接受事實的。陷于物欲跟急于功利,同屬于被境轉(zhuǎn),內(nèi)心同樣不安。憤怒傷人與懼怕退卻,兩者都是受心所牽,都是心病的根源,所謂“一心有滯,諸法不通”。自在就是真正的覺醒,真正的自由,真正從許多虛幻中解脫出來,才能去過現(xiàn)實的人生,喜悅的生活。 對外境增一份定力,就減去一份痛苦,能放下一份的是非比較,即能遠離人事的煎熬。無心,日日如沐春風,時時清涼無憂。 妄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相關(guān)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