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黃帝內(nèi)經(jīng) [原文]
《中醫(yī)診斷學》關(guān)于失眠的定義:經(jīng)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睡著時間太短,甚至徹夜不眠者,稱為失眠。又稱不寐或不得眠。 其病機:虛者多屬陰虛火旺,心肝血虛及心膽氣虛;其實者為邪氣干擾導致心神不寧,常見邪氣有心火,肝火、痰熱、食積、瘀血等。大體言之,失眠多由陰虛陽亢引起。 句解: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我斷一下句:令人目不瞑. 不臥. 出者。瞑通眠:閉目,這是說失眠的人癥狀,睡不著煩燥的癥狀。 句解: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遂:通道。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氣之道,出于上焦,分三隧。 句解: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宗氣是什么氣?可以認為是心氣,肺氣。與前句相對應(yīng),三隧之一。 句解: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nèi)注五臟六腑,以應(yīng)刻數(shù)焉。營氣應(yīng)為脾胃之氣,化生精微物質(zhì),營養(yǎng)筋脈,化生成血,外養(yǎng)四肢,內(nèi)養(yǎng)五臟六腑,以應(yīng)刻數(shù)。刻數(shù):古代用壺滴漏法計算時間,將一晝夜分為一百刻,營氣一晝夜運行人身五十周,每周二刻。所以,叫應(yīng)刻數(shù)。與前句對應(yīng),三隧之二。
句解:解讀:衛(wèi)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衛(wèi)氣:宿衛(wèi),護衛(wèi)之氣;悍氣:勇猛之氣;慓疾:強烈迅猛。解讀為我們的護衛(wèi)之氣,速度強烈迅猛,走于四肢及皮膚腠理之間。 句解:晝?nèi)招杏陉?,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這句話有點糾結(jié)。白天行于陽經(jīng),夜晚行于陰經(jīng),常從足少陰之分間何解?足少陰腎經(jīng),每日酉時(17到19點)當令。是否可以解釋為衛(wèi)生的晝與夜從17點腎經(jīng)當令時分呢? 句解:行于五臟六腑,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衛(wèi)氣要按陰陽之道行于五臟六腑,若不按常規(guī)走,則稱為厥(厥的本義指發(fā)射石塊)氣。衛(wèi)氣不入足少陰腎經(jīng),是行于陽不入于陰,所以行于陽則陽氣盛,煩燥而精神好,陽氣盛則陽蹺陷。陽蹺陷:陽蹺(通蹻),陷(作滿講)。陽蹺:八脈交會穴,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穴名,申脈,定位,足外側(cè)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主治,失眠,頭痛,眩暈。可灸。相對應(yīng)的:陰蹺:足少陰腎經(jīng)—照海穴,八脈交會穴,通陰蹺,定位:在足內(nèi)側(cè),內(nèi)踝尖下方凹陷處。因陽不得入于陰,所以陰虛故失眠。 [原文] 解讀:此篇伯高給出了一個治失眠的方劑,半夏秫米湯。略去前面的,重點解釋一下半夏秫米湯。 句解: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流水千里以外者,揚之萬遍:在此稱為千里水或長流水,取其源遠流長,性能蕩滌邪穢,疏通下達。揚之萬遍,能散水寒之氣,且能流暢不滯之意,張促景稱為甘瀾水,治奔豚,水揚之萬遍,水性無力,不能助寒水上行。(可見古人對水很重視) 句解:炊以葦薪火:為什么要用蘆葦火?《本草綱目》中火部記載了:蘆火適宜煎一切滋補藥物,因為火力溫和,不會損傷藥效。所以我們煎滋補藥時,要用小火。 句解: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煮開后,放秫米一升,半夏五合,這里有點糾結(jié),先解釋材料:秫米應(yīng)為黃小米。半夏:因生半夏有小毒,主張有姜半夏。一升和五合的量問題:一升到底為多少斤,至今查不詳,但一升等于十合,書上有記載,所以黃小米與半夏的比重應(yīng)是2:1。如果黃小米60克,姜半夏就是30克。 句解: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慢熬,熬好后,取上面的米湯飲用。 句解:飲汁一小杯,日三,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復杯則臥,汗出則已矣。飲米湯一小杯,杯,應(yīng)為漆耳杯杯量,每天三次,以自有所覺,可以睡覺了就可以了,出汗,也屬以知為度。 實驗:半夏秫米湯,我試驗過,30克姜半夏+60克黃小米。小火熬粥,我有輕微的失眠,難以入睡,喝完后,入睡快,睡眠好。 疑問:至于為什么要用半夏和秫米,這種兩種材料為什么就能治失眠呢?這有待思考。 |
|
來自: johnney908 > 《破解傷寒論(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