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撫今,透過一色,尋找歷史中單色釉的絢爛流變,不同時期的單色釉的燒制技藝如何精進,色澤緣何出新……如此種種,讓它在當下釋放了華貴“釉”惑。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釉內(nèi)含鐵少。白釉還可以分為甜白、象牙白、豬油白、卵白、月白、青白、魚肚白等。 永樂皇帝對白色情有獨鐘,甚至有時在蕓蕓貢品中只選白玉制成的珍寶,而對其它貢品置之不理?;蛟S是為了迎合永樂皇帝對白色的雅好,當朝的陶瓷工匠們一直在努力做減法。為什么是減法?因為在所有的釉色中,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可謂“單色釉中的單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后必然呈現(xiàn)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于0.75%,燒出來的就是白釉。所以古人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提純,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程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凈的透明釉,就能燒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白釉出現(xiàn)于北朝。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國至今所見的最早例證。白瓷還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窯,南有景德鎮(zhèn)青白瓷。元代樞府器,質(zhì)感厚潤,是為甜白釉的前身。而明永樂朝(1403-1424)創(chuàng)燒的這種白瓷,則有“汁水瑩厚如堆脂,光潔如美玉”之感。但當時還沒有“甜白”的美稱,直到16世紀,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進入中國后,國人見之嘗之,其甜美之感讓人恍然想起永樂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藍釉:以氧化鈷為主要呈色劑,包括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祭藍等。 傳統(tǒng)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呈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見于唐三彩中。但這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缺乏沉著色調(diào)。高溫藍釉的出現(xiàn)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多而質(zhì)美。后人把霽藍、霽紅、甜白并列,推為宣德單色釉瓷的三大“上品”。 至清康熙時,又出現(xiàn)灑藍、天藍等新品種,堪稱單色釉中經(jīng)典的霽藍釉瓷的燒制也從未停止。2005年,竹月堂在香港中文大學(xué)舉辦的單色釉私人珍藏展上,曾展出一件康熙寵臣、江西巡撫郎廷極用過的霽藍釉凸弦紋合碗,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關(guān)注。其碗底不僅刻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還有“御賜純一堂珍藏”七字一行款?!凹円惶谩闭强滴趸实圪n給郎廷極的堂號。 紅釉:以氧化銅為主要呈色劑,包括祭紅、豇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瑚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蓋血紅等。 紅釉是以氧化銅作呈色劑,因氧化銅在高溫下極易揮發(fā),稍有差異就會出現(xiàn)深淺不同的色調(diào),因而成品合格率極少。遺存至今的永樂、宣德時期紅釉傳世之作,一般都是經(jīng)過挑選、供宮廷專用的精品,彌足珍貴。 說起這種高溫銅紅釉器,始燒于元代景德鎮(zhèn),至明永樂、宣德年間,至臻成熟。此釉色又稱“祭紅”,因燒成技術(shù)極難掌握,遂有“千窯一寶”的說法。清道光年間,南昌人龔拭的《景德鎮(zhèn)陶歌》中寫道: 官古窯成重霽紅, 最難全美費良工。 霜天晴晝精心合, 一樣搏燒百不同。 就是說,古代官窯一直重視紅釉的燒制,但是費工費料仍然難以燒造完美。不管晴天雨天,陶瓷工匠們精心勞作,無奈燒出的紅色卻總是深淺不一! 宣德以后,銅紅釉料幾盡棄用,直至康熙一朝??滴趸实圩硇淖匀豢茖W(xué),也許因此積極復(fù)興失傳已久的銅紅釉色。同朝,又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燒新色,如康熙朝特有的豇豆紅。 豇豆紅釉是康熙晚期,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窯景德鎮(zhèn)御窯廠期間,在模仿明宣德時期“祭紅”的基礎(chǔ)上生產(chǎn)的高溫紅釉瓷器品種之一。郎廷極還創(chuàng)燒出另一著名色釉,就是以他自己姓氏命名的“郎紅”。這種郎紅,釉色鮮紫,酷似牛血,所以法國藏家稱之為“牛血紅”。由于燒制難度很大,以至于后來出現(xiàn)了“若要窮,燒郎紅”的說法。比郎紅更難搞定的,就是豇豆紅。 豇豆紅釉以其類似豇豆皮的豐潤色澤而得名。因仿若美人面頰的嬌艷殷紅,也有“桃紅片”和“美人醉”的別稱。傳世的豇豆紅以小件居多,且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官窯款,主要是康熙宮廷所用的文房清玩。如以菊瓣瓶、柳葉瓶、萊菔尊、蟠龍瓶、鏜鑼洗、太白尊、蘋果尊、印泥盒組成的著名“八大碼”套組。 稍晚雍正時期燒制的豇豆紅,顏色灰暗,都屬不成功之作,故雍正之后不再燒制。由于其燒成困難,從創(chuàng)燒到停燒時間短,且又是康熙宮廷御用品,故而流傳下來的器物很少,成為高溫銅紅釉瓷器中最為名貴的一種。 雍正一朝雖然沒能傳承豇豆紅的燒制,但是對胭脂紅釉的發(fā)揚,令人嘖嘖。胭脂紅本為琺瑯彩料之一,康熙末年始見單色釉器,以貴重的黃金為著色劑,用吹釉之法施釉,經(jīng)800℃低溫烘燒而成,其色如仕女化妝所用的胭脂,所以得名。清末民初陳瀏所著《陶雅》一書中,形容胭脂紅釉,貴氣又漂亮,勻凈明艷,連紫水晶也沒有其鮮妍,連玫瑰花都沒有其嬌麗。 在中國嘉德2011年春拍中,一件清雍正胭脂紅釉碗,極好地詮釋了古人此言不虛。這件色澤嬌嫩欲滴的小碗,直徑只有9.2厘米,竟取得529萬元的成交佳績。 黃釉:以適量的氧化鐵為呈色劑,也稱鐵黃,分高溫和低溫兩種燒制方法。黃釉包括蛋黃、嬌黃、雞油黃、姜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蠟黃、鱔魚黃等。 黃釉,因其諧音“皇”,歷來是皇家的專屬?;蛴糜趯m廷器皿,或用于祭祀地神(黃色接近土地的顏色),是被嚴格控制的色釉,象征權(quán)力與尊貴,嚴禁民間使用。 雖說黃釉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但真正意義上的黃釉創(chuàng)燒于明洪武時期,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低溫釉色。當時由于是在澀胎上施釉,故而稍覺粗糙。明宣德御窯廠上承洪武技術(shù)而竭力改進,重點改善施釉的質(zhì)地,變?yōu)樵谔鸢子悦嫔鲜┯?,以甜白釉之純凈映襯黃釉之妍麗,遂得“宣黃”一項名品問世,開啟弘治黃釉之先聲。宣德署款的黃釉瓷器,當初燒成的數(shù)量本來就不多,流傳至今的更是屈指可數(shù)。連臺北故宮這樣典藏宣德御瓷約2000件的堂堂博物館,都只有2件“宣黃”。 到了明弘治朝,黃釉燒制進一步提升,因采用澆釉方法施釉,色彩淡而嬌艷,如雞油一般,故弘治黃釉也被稱為“澆黃”或“嬌黃”。 而到了清一代,則以檸檬黃釉最為名貴。檸檬黃釉是以氧化銻作為呈色劑的低溫色釉,色澤比嬌黃釉更鮮亮,更像檸檬??滴鯐r期內(nèi)務(wù)府琺瑯作已將其作為琺瑯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裝飾使用,后發(fā)展成為單色釉的一個獨立品類則始于雍正年間。 此外,黃釉中還有一種十分獨特的變釉,似茶葉細末之色,習(xí)稱“茶葉末”,學(xué)名“廠官釉”。它是一種鐵、鎂質(zhì)結(jié)晶釉,唐代耀州窯即燒制,宋明也有,以清雍正、乾隆朝最好。這種釉色,混合黃、黑、綠三色而成。雍正官窯燒出的偏黃色,乾隆窯燒出的偏綠色,妖嬈而不俗,大多用于瓶、尊等器型,十分養(yǎng)眼耐看。 青釉: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劑,包括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等。 自古瓷色重青釉。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其中,乾隆一朝的粉青釉瓷在拍場上清氣撩人。這種粉青釉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含鐵量0.8%至1.05%,釉厚1至2.5毫米,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diào)之一。 如冰類玉的粉青釉色,顯然得到乾隆皇帝的鐘愛。然而他還要標新立異,也許因此促使瓷藝窮工極變。即使物材釉色未變,卻能巧以重新組合,技法更加精湛,創(chuàng)制出當朝風尚。而2009年成交的粉青鏤空套瓶,就是在乾隆年間督陶官唐英的監(jiān)督下的革新作品。此夾層玲瓏瓶巧妙利用內(nèi)瓶加固,用以承托外壁帶兩朵精致牡丹圖案透雕的瓶身。其釉色清澈剛勁,制作完美無暇,堪稱清麗絕倫。 乾隆皇帝還仰慕古風,即位之初就曾大規(guī)模摹燒仿古瓷器。事實上,基于乾隆皇帝的好古情懷,御窯工匠無不各顯神通,竭力仿照古代青銅及其他器物的造型紋飾,燒制出巧奪天工的各色瓷器。、 一色純凈勝萬彩的單色釉,由于釉內(nèi)化學(xué)成分不同,可以燒出不同色澤。然而單色釉僅僅是顏色釉中的一種,而顏色釉又有哪些種類和劃分方法?顏色釉,是用含有著色金屬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優(yōu)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xiàn)不同色澤的釉,稱為顏色釉。 劃分方法: 1.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溫顏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為界,分為高、低兩種。 2.按燒成后的火焰性質(zhì)分類,分為氧化焰顏色釉、還原焰顏色釉兩種。 3.按燒成后外觀特征分類,可分為單色釉、復(fù)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jié)晶釉等。一件好的陶瓷收藏品少不了優(yōu)美的釉色的陪襯。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