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思想家盧梭說: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為何不要給孩子講道理 孩子到12歲才開始抽象思維能力真正發(fā)展起來,之前都是情緒和感受在起主導作用。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經(jīng)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小米2歲多時,對家里的電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我們怎么解釋有多危險都無濟于事??偸窃绞窍胍浦顾?,她越想要拿手指伸進去玩。 嚴媽想道理說不通,干脆讓她體驗一下,我找出了青蛙造型的迷你隨身小電扇,上面兩片軟軟的葉子轉(zhuǎn)起來的時候,即使刮到手有點疼但不至于出血什么的,所以就把小米喊到面前,讓她伸手去感受一下電扇轉(zhuǎn)起來的“威力”,她手指去打了一下,我問她疼不疼,她說疼的!我告訴她大電扇還要厲害,會出血,手指會被砍掉,更疼。于是她再也不想去碰電扇了。 盧梭指出“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已提醒存世百年,可這三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最習慣、運用最純熟的模式。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光說不練,這不僅不能給孩子任何幫助,反而會讓孩子對家長的教育更加厭煩。把“講道理”當成教育是很多家長的通??!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維慣性。但實踐證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體驗感知入手,調(diào)動孩子去思考,這樣的方法屢試不爽。 用行動引導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遇到問題,先是循循善誘講道理——不聽,開始批評指責——再不聽,就會動用武力解決……所謂家庭教育三部曲。 孩子為什么不聽家長講道理呢,因孩子認為家長講的道理只是針對自己的緊箍咒,而對大人是毫無約束力的。 思想家盧梭還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其實是會用另一種語言的,那就是自己的行動和成績。 共情理解孩子,培養(yǎng)同理心:同理心,或稱換位思考、或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于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不講大道理,多給具體方法:孩子學習遇到了問題,講大道理有用嗎?沒用。既然沒用,家長還總是去充當“事后諸葛亮”還有什么意義?孩子學習遇到了問題,最需要的是切實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對他的學習毫無幫助的大道理。和孩子站到一條戰(zhàn)線上為解決孩子的學習困境而一起努力,這就會讓孩子在感受到家長對他信任的同時,也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有著家長的愛和信任,孩子也就能夠輕松、快樂地去學習了。多幫孩子分析他面臨的具體難點,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步驟,和孩子一起面對! 先釋放孩子情緒:家長講道理適得其反,往往是因為講的態(tài)度、方法有問題。在處理情與理的問題上,孩子更需要先情后理。也就是,先要把情緒調(diào)整好,才能接受那些大道理。講道理的前提是:孩子情緒穩(wěn)定正常,有清晰的判斷力。這樣來看,如何調(diào)整孩子的情緒就變成了講道理是否能成功的關鍵。比如遇到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可以問孩子:“你想媽媽用什么辦法讓你安靜下來?(平時可以準備一個長長的單子,列出來讓孩子安靜下來的辦法,供孩子選擇)” 多用繪本故事引導:現(xiàn)在有很多繪本故事,都是有卡通人物形象,還會有各種故事演繹,有很多內(nèi)容是很不錯的安全、禮儀、情緒等方面教育孩子的小故事,孩子通過這些小故事,很容易角色代入,去理解這些故事背后傳遞的道理。家長與其喋喋不休象唐僧一樣,不如讓孩子讀繪本來的更輕松自在。 我們要做智慧的家長,愛心在左,方法在右。
視頻時長2分29秒,請在WiFi環(huán)境下觀看 嚴媽說 我們?yōu)楹慰傁虢o孩子講大道理,其實還是我們懶! 歡迎來稿:hezuo@hiyanma.com 嚴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