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64卦,384爻,每一卦有6爻,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 但在讀到《易經》的乾、坤二卦時,唯獨第1卦《乾》卦,多了一個爻辭:“用九”。 第2卦《坤》卦,也多了一個爻辭:“用六”。 (一) 《乾》卦六爻分別談到潛龍、見龍、惕龍、躍龍、飛龍、亢龍后,“用九”爻辭又說:見群龍無首,吉。 《坤》卦六爻,分別論到“履霜、直方大、含章可貞、括囊、黃裳、龍戰(zhàn)于野”后,也列出了用六爻辭:利永貞。
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用九”和“用六”,是乾坤兩卦的第7爻辭。 古代易學家們認為,“用九”和“用六”,這一爻是有象無位之爻。 也就是說,只有象辭,而沒有與之相應的卦象或爻位。 在日常具體的占筮卦爻辭中,“源易緣”很少看到,有人使用到這兩個爻辭。 也時常會疑惑不解,《易經》圣人設兩爻辭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 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會用到。 (二) 千年以來,試圖解釋或詮釋這種情況的先賢名士,不計其數。 但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見解和定論,仍處于“百家”爭鳴中。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說的好好的,他變卦了'。 “變卦”本來指,由于卦爻互變而成為新卦。 后來,被用以比喻已定下的事,忽然有了變化。 這個詞,就來自于《易經》的九和六。 《周易》以變?yōu)檎?,“九”和“六”數字,分別代表了一卦的老陽和老陰; 《周易》占筮法中,逢“九”、“六”則卦變,逢“七”、“八”卦不變。 起卦時沒有動象,用卦辭解釋;有了動爻時,看動爻爻辭解釋。
儒學集大成者,宋代理學家朱熹,在《周易啟蒙》中,曾歸納出了一個斷卦的方法,其中兩個為: 一、六爻都不變,只有本卦而無之卦,則參考本卦卦辭; 二、六爻皆變者,乾、坤兩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辭占,并參考之卦卦辭。 三、其余的62卦占,則參考之卦卦辭。 (三) 在“源易緣”的問答平臺上,網友“亢悔亨貞”等對此問題的回答,也頗有見解。 大家集思廣益,指出:六爻全動,爻動則變,這時所得到的是坤卦,乾卦原來所顯示的六龍這時已無影無蹤了。 以乾變坤為無首,無首則能以柔濟剛,故吉。
而《坤》卦六爻全動變乾卦。 乾剛固能致柔,坤柔亦可以濟陽。剛柔相濟,萬物化育,生生不息。 用六乃運用坤德之純陰與柔順之特質,保持永貞之精神。故象曰,用六“以大終也?!?/p> (原創(chuàng)聲明:未經許可,禁止進行刊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載,請通過本平臺留言獲得授權。)
|
|